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328节

  “只是半个多月前,公孙瓒忽然来徐无山寻我,希望我能将传国玉玺送到青州。”

  “至于公孙伯圭,他担心行踪暴露会牵连我,故而孤身去了塞外去寻乌桓王踏顿。”

  “说:只要他死在乌桓人手中,袁绍就会误以为传国玉玺落入了乌桓人之手。”

  说完。

  田畴取出一个包裹,将其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颤抖的将包裹接过,眼神多了几分悲戚。

  虽然早已猜到公孙瓒难逃一死,但听到公孙瓒孤身去塞外,刘备还是忍不住悲伤。

  “伯圭兄心中有傲气,宁可战死塞外,也不愿来青州苟活。”

  “悲呼!”

  良久。

  刘备郑重的向田畴行了一礼:“备,替伯圭兄感谢子泰先生大义。”

  田畴亦是回了一礼,道:“听闻大司马人在朱虚县,我欲前往朱虚县造访大司马,还请刘使君能派个识路的随我前往。”

  刘备此时心情复杂,没有挽留田畴,只是让荀攸替田畴安排去朱虚县的向导。

  “区区一个传国玉玺,让无数人为之痴迷。”

  “袁术因此而败,伯圭兄也因此而亡。”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若得到传国玉玺就是天命之人,袁术和伯圭兄又岂会因此而遭遇祸事。”

  “这不是受命于天,而是难承其重啊。”

  感慨之际。

  刘备遣人请来郑平。

  这次传国玉玺能返回青州,郑平的谋划是功不可没的。

  不过这一次,刘备没有成功的喜悦,心情也因为公孙瓒的死亡而变得沉重。

  “显谋,伯圭兄委托徐无山的隐士田畴,送回了传国玉玺。”

  “至于伯圭兄,他孤身去塞外寻乌桓王踏顿了。”

  刘备的语气有些低沉。

  郑平仔细的端详了传国玉玺,遂宽慰道:“使君,公孙将军此举,不仅全了跟使君的兄弟之情,也让使君有足够的理由保全公孙将军的家眷。”

  “白马将军因乌桓而扬名,如今战亡于塞外,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刘备内心也很清楚,公孙瓒这般选择,是目前最好的结局。

  不会因为叛逆的身份回到青州让刘备为难,杀伪帝夺玉玺,又让玉玺回到刘备手中,也算是向刘备弥补了昔日的过错。

  既保全了家眷,也让刘备能有夺回传国玉玺的功劳。

  良久。

  刘备长叹一声,敛容询问道:“显谋,这传国玉玺如今要如何处置?是继续交给大司马保管,还是送去洛阳归还给天子?”

  郑平不假思索地道:“传国玉玺乃汉家之物,如今天子已经亲政,自然要送去洛阳归还给天子。”

  “使君有送还玉玺的功劳,今后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就会更高。”

  “不论今后谁主政朝廷,都不敢在天子面前构陷使君。”

  “正好,袁绍要回涿城稳定幽冀并三州的局势,暂时无力南下跟使君争锋,使君可趁机前往洛阳,觐见天子!”

  刘备想了片刻,同意了郑平的提议,道:“这次去洛阳,显谋也一并同去吧。青州已有公达出任别驾,这军政事务不用你我担忧。”

  “至于兵马,白营是重盾营,行军太慢,不利于应变。我有意让白袍营同往,显谋以为如何?”

  郑平略思一阵,点头同意道:“使君这般安排亦可。除白袍营外,让阿亮和阿逊也一同前往吧。”

  “这两个小家伙还未去过洛阳,让他们见识下天下雄关和河洛之地,对今后的成长也有好处。”

  刘备抚了抚短髯,笑道:“显谋对阿亮和阿逊的期望挺高啊。”

  郑平亦笑道:“阿亮和阿逊能早一日独当一面,我亦能早一日偷闲。”

  两人相视大笑。

  刘备跟郑平已经共事四年有余了,对于郑平的人生理想,刘备亦是很清楚。

  对于郑平而言,汉室必须要匡扶,天下必须要一统。

  可这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后,郑平就想撂摊子去云游天下了。

  刘备很清楚,郑平不是担心兔死狗烹才想撂摊子,以北海郑氏的家世,郑玄郑平父子的名望,谁敢玩兔死狗烹的把戏?

  可以说,这匡扶汉室大仁人志士,大半都跟郑平有关。

  兔死狗烹,那不是自找没趣吗?

  培养诸葛亮和陆逊,也是郑平想撂摊子后轻松一些。

  否则这人刚一走,天下又乱了,郑平也是会很心烦的。

接下来几天的更新(必看)

  剧情小高潮结束了。

  明日起,每日暂时更新一章,时间在下午两点。

  原因是:下周要带小孩出去旅游几天,为了避免断更,这几天会存稿用于旅游时间。

  我也顺便给自己脑壳放个假,让接下来的剧情更精采一些。

  回来后恢复三更。

  立正挨打,兄弟们打轻点儿!

  祝兄弟们财源广进、事事如意、阖家快乐、月月有余。

第282章 智士张飞,薅荆州的羊毛

  “去洛阳?”

  一听要随军去洛阳,诸葛亮和陆逊都兴奋起来了。

  这个年代,除非举家迁徙、或者父辈出仕等特殊情况,未及冠的少年们是很少有机会踏足他郡的。

  大部分的少年,活动范围甚至只有一乡之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见多识广,这思维才能更敏捷。

  如今诸葛亮十三岁,陆逊十一岁,正是长见识的大好年龄。

  “阿逊,你没怎么出过远门,这次出门要多听我的。”诸葛亮摇晃着小一号的羽扇,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要换做常人家的孩子,必然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儿。

  陆逊应该点头称是。

  可诸葛亮和陆逊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若是在外人面前,自然要有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避免人说闲话。

  但这私下里嘛。

  “阿亮兄,你这话就不对了。”陆逊故意摇头晃脑:“愚弟我本是吴郡人,后来随祖父迁往庐江郡,之后又来到了青州。”

  “若说这出院门,愚弟自南入北,由扬州入青州,中间还跨越了个徐州,怎么也比阿亮兄你的远门远啊。”

  “阿亮兄你,似乎只从琅琊郡来到临淄城,临淄城去了趟右北平,又自右北平入涿郡,这路程也不比愚弟远多少啊。”

  诸葛亮见陆逊如此得意,也毫不留情的打击道:“阿逊啊,那能一样吗?你自吴郡到庐江郡,那叫随祖父迁徙;你自庐江郡来青州,那叫来青州求学。”

  “而你兄长我,自临淄城入右北平,是游说公孙瓒,自右北平入涿郡,是游说大司马。”

  陆逊怼道:“又不是阿亮兄你在游说。”

  诸葛亮羽扇一挥,目光清彻而睿智:“可我参与了啊!”

  陆逊顿时无言。

  诸葛亮摸了摸陆逊的头:“阿逊啊,你兄长始终是你兄长,听兄长的话,兄长带你去见识洛阳的繁华。”

  陆逊一把推开诸葛亮的手,嘟着嘴有些气鼓鼓地道:“阿亮兄,别摸我头,会不聪明的。”

  “洛阳都被董卓一把火给烧了,哪来的繁华?”

  诸葛亮笑道:“阿逊,所以说你的见识太浅薄了。”

  “诸州郡县的城池,有一大半的城池都曾经是一国的都城,就譬如临淄城,自周分天下诸侯时,就是齐国的都城。”

  “八百年古都,四百年重城,难道还不能见识到临淄城的繁华?”

  “繁华不一定非得在今朝,洛阳天下之都,源远流长。”

  “古有大禹划九州,而河洛分属古豫州,传闻洛阳乃是古夏朝立国之地,《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为都。”

  “又有商汤建都西亳,西周代殷商后,为了能更好的掌控东州之地,在洛阳营建国都。”

  “叔旦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有铭文记载‘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左传》有载:成王定鼎于郏。”

  “《史记周本纪》有云:周平王东迁洛邑。”

  “而在周后,秦庄襄王又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秦亡后,项羽又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王元年,高祖建汉,初都洛阳;王莽篡权时,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建武元年,光武帝又定都洛阳。”

  “到了初平元年,董卓火烧洛阳城,洛阳变成废墟。”

  “今年,天子东迁洛阳,遣人修缮洛阳古都,虽然不能再复旧日之景,却也不减千年繁华之意。”

  诸葛亮侃侃而谈,时而又引经据典,听得陆逊一愣一愣:“阿亮兄,你确定你读书,不求甚解?”

  诸葛亮眼一抬:“难道我有在一字一词上深究吗?”

  人比人,气死人。

  陆逊的傲气再次被诸葛亮打压。

  这就好比学霸和学神之间的区别。

  学霸:努力的将公式定理全部记住,一个公式都不会忘。

  学神:那啥,不就是记住基础公式,然后稍微推导下吗?

  看着诸葛亮和陆逊的日常斗嘴,郑平则是舒坦的坐在一旁。

  论天赋,陆逊好比一柄青铜利剑,虽然锋利,但终究还是太脆,易断易折;而诸葛亮则不同,诸葛亮的天赋更像是一柄镔铁大锤,看似不起眼,但这一锤下去,谁来了都得干废。

  “卧龙已经逐渐长成,不知被水镜先生赞为南州士人之冠冕的凤雏,如今又长成多少。”郑平的嘴角,渐渐浮现一丝笑意。

  有卧龙无凤雏,岂不是遗憾?

首节上一节32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