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84节

  “换而言之,太史慈兵指扬州,是得了刘玄德的授意!”

  “真是令人惊叹,刘玄德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拿下徐扬两州!”

  顿了顿,孙坚又道:“倘若本将能击败曹操,刘玄德还能趁机再拿下豫州,一战而定徐扬豫!”

  “倘若真让刘玄德成功了,刘玄德之名,将真正的威震天下。”

  “本将,不如刘玄德啊!”

  孙坚有自知之明。

  单就一个关羽,孙坚就已经应付不过了,更别说关羽背后,刘备的其余文武。

  诸将沉默。

  连一向骄矜的孙策,此时也默然不语。

  自负的周瑜,亦是愣在了原地。

  尤其是周瑜,虽然猜到了郑平的部分目的,却未能猜到郑平的全盘布计。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周瑜聪慧过人,但对郑平混迹的名仕圈了解太少。

  谁能想到,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会跟诸葛亮义结昆仲?

  谁能想到,豫章太守华歆的亲弟弟会视郑平为兄?

  谁能想到,会稽太守王朗,一见太史慈来就投了?

  谁又能想到,生擒袁术不是目的、而只是郑平布局三州的开端?

  郑平是名仕郑玄之子,只要郑平不造反不自立,郑平在名仕圈就能占大义!

  大汉养士四百年,不管名仕们对大汉私底下是什么态度,这明面上都得是大汉忠臣!

  什么?

  郑平名望不够?

  郑平向来不会因为自身名望不够而不敢大胆用计。

  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郑平有父,讳玄,东州名儒,天下长者!

  郑平可不是那种会嚷嚷着“我要独立、我要靠自己、我不靠父母也能打拼出事业、我是一个不愿被人称呼为某某儿子的人”的二代。

  理想,私底下玩玩就行了。

  郑平是个很注重现实的人。

  有郑玄的名望不用,却偏偏要自己去闯,那不叫维护自尊心,那叫傻!

  但凡成大事者,无不是立在前人的肩膀上。

  哪怕是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也娶了郭子兴的养女,才走上了驱逐胡虏、立国大明的道路。

  就在此时。

  黄猗到来。

  扫了一眼孙河,黄猗不由一笑:“看来孙将军已经得到江东的最新情报了。可否让在下也听听这江东如今的局势?”

  孙河冷哼一声,不言语。

  孙坚则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挥了挥手,让众将退下。

  “黄将军,你又何必明知故问。”孙坚的态度软了不少:“刘玄德的确好手段,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兵不血刃的拿下庐江、豫章、会稽和吴郡。”

  “若本将没有猜错,太史慈对丹阳郡,也只会围而不攻。”

  “本将打了皖城几个月都未能拿下,刘玄德不过是派了一支兵马,几个游说之士,就让扬州大半归降。”

  “似本将这等出身寒微的,终究是抵不过名仕贵胄之家啊。”

  最后一句,孙坚的语气多了几分凄凉。

  黄猗笑道:“孙将军何故妄自菲薄?以孙将军之能,他日定然会封侯拜将,子嗣也能因此而受益。”

  “且不说玄德公的聚人之能,显谋先生的祖父也只是一普通士人。北海郑氏,本就是康成公毕其一生的努力和显谋先生以才显名辅佐玄德公立业,才有如今的名望。”

  “而孙将军之父,却只是一普通小吏,孙将军十余年之功,又如何比得上北海郑氏两代人的经营?”

  “即便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汝南袁氏,也是积累了四世之功,才有今日的袁门威望。”

  孙坚微微一愣,随即笑道:“本将竟然也会有被黄将军说教的一天。”

  顿了顿,孙坚微微敛容,道:“郑显谋的私信上说,本将若愿意归附玄德公,可暂领豫州。”

  “可这豫州牧是曹操,曹操又是长安天子赐封征东将军、许侯。”

  “难道玄德公,想要支持涿城的天子?”

  黄猗摇头:“玄德公既然接受了长安天子的节杖,自然不可能支持涿城的天子。”

  “曹操以私谋公擅自攻伐徐州、违律杀徐州牧陶谦、屠吕县士民,若孙将军愿意依附,玄德公将会问罪曹操。”

  “玄德公有天子节杖在,是有资格问罪曹操的!”

  孙坚瞪大了眼睛:“这也能成为罪名?”

  黄猗冷笑:“为何不能成为罪名?玄德公擒刘岱时,是将刘岱押送长安交给宗正府问罪;生擒岳丈后,也会将岳丈送往长安问罪。”

  “州牧级别的大臣,需要天子才能定罪,曹操有什么资格擅自攻杀?”

  “曹操,有天子节杖吗?”

  “既然没有,那就是谋逆贼。”

  “玄德公有天子节杖,可依律缉拿谋逆之贼。”

  “要怪,就怪曹操不明大势,自以为有兵马在手,就敢擅自攻杀州牧大臣。”

  孙坚愣了半晌,最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黄将军,劳烦回去告诉郑先生。孙坚,愿降!”

  如今的孙坚,只是袁术麾下一员大将,本质上跟黄猗、刘勋、桥蕤等人是没什么区别的。

  虽然孙坚有自立之心,但从初平元年到现在,一直都因为各种意外未能付诸于实践。

  而现在,孙坚也彻底放下了自立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黄猗的话,对孙坚颇有触动。

  十余年之功,凭什么跟名仕贵胄的数代人经营相提并论?

  孙坚想让孙氏兴旺,不应该去愤怒寒门比不过豪门。

  而应该如司徒袁安一般去努力的振兴家族,给后人铺路。

  袁安的祖父袁良只是一介县令,父亲袁昌不仕,但袁安却能从一县功曹一步步当上司徒,又善于教诲子孙,让子孙位列三公传承四世,让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黄猗完成了郑平的任务,心中更是开怀:“孙将军,你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的。”

  “玄德公势必会助长安的天子,荡平涿城的伪帝。”

  “你这个时候选择依附玄德公,今后就会有很多的立功机会。”

  “吴郡孙氏,将会因为孙将军而兴旺!”

  待黄猗离开。

  孙坚将归降刘备的事告知文武亲信。

  对于孙坚的决定,程普、韩当和黄盖等老将虽然感到惊讶,但也没再表示反对。

  孙坚既然这般说,就意味着已经下定了决心。

  “主公既然选择了玄德公,末将自当助主公立下战功。”

  “曹将杀了祖茂,此仇不得不报。”

  “末将请命,跟那曹将决一死战。”

  黄盖沉声请命。

  程普和韩当亦是纷纷附和。

  孙坚的四个家将,虽然来自于不同地方,但常年的征战早已亲如兄弟。

  祖茂被许褚斩杀,程普三将又岂会不思报仇?

  孙策却是不服:“父亲,那刘玄德可有子嗣?”

  孙坚摇头,训诫道:“只闻玄德公有一女,尚幼。策儿,为父知晓你不服气,但我江东男儿,不可心胸狭隘。”

  对于孙策的想法,孙坚太了解了。

  既然自家父亲比不过刘备,孙策就想着跟刘备的子嗣比,以此来寻回颜面。

  孙策虽然挨了训诫,但这心底还是不服气。

  周瑜面色有些复杂,拱手道:“既然伯父决定归降刘备,小侄准备先去趟丹阳郡见叔父。”

  孙坚亦是看穿了周瑜的想法,似孙策周瑜这样的俊杰少年,皆是初生牛犊,又岂会轻易服人?

  “阿瑜,你现在回丹阳郡,没有任何用处。”孙坚轻声劝道:“青州别驾郑显谋,如今就在淮陵城。阿瑜若想救周尚,就必然要去见一见这郑显谋。”

  “阿瑜虽然有大才,却对这天下俊杰知之甚少,如今有了机会,阿瑜难道不想亲自去造访郑显谋吗?”

  “你跟策儿,一个以才自矜,一个以勇自矜,然这心胸气量,却是小了些。”

  “但凡能成大事者,器量不可狭隘,也不能过于自矜而不愿意低头。”

  比起少年孙策来,孙坚的器量更加宽宏。

  毕竟能屈身于袁术麾下,孙坚的器量又怎么可能狭隘。

  孙策年少勇武,又没有经历丧父之痛,这个性自然更加的骄矜自傲。

  周瑜虽然经历了丧父之痛,但有大才的人大抵都有自傲之心,很难去承认比其他的大才弱。

  周瑜亦是如此!

  兴冲冲的来,但结果却是孙坚迫于局势选择了归降刘备,这让周瑜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孙坚毕竟比孙策多活了十几年,这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悟都比孙策和周瑜强,自然也很清楚,有时候这自尊心没有半点儿价值!

  受了孙坚的训诫,周瑜也垂下了头,眼中的别扭也少了许多。

第248章 孙坚赴宴,惊呆了的周瑜

  很快。

  孙坚得到了黄猗的回复,郑平在淮陵城设宴,邀请孙坚赴宴。

  又给了孙坚两个名额,可以跟随孙坚一同赴宴。

  孙坚留下程普、韩当和黄盖驻守大营,令孙策和周瑜随同赴宴。

  程普见孙坚要让孙策同行,连忙劝谏道:“主公,若要赴宴,可让末将护卫。少将军不可跟主公同往。”

  “若有少将军统领三军,郑平必然不敢有加害主公之意。”

首节上一节284/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