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29节

  “嗯?不如厕他跑那么快作甚?”

  “那是因为他输了。”

  “输什么了?”

  “跟人比兵法,然后连输三场,最后嘴犟说阿亮你才是学堂里兵法造诣最高的一个,唤你出来后又怕你责怪,所以就跑了。”

  “既然夸我,跑什么跑?我本来就是学堂里兵法造诣最高的一个!”

  “怪不得阿议最近越来越张狂,阿亮你别把阿议给带坏了.....”

  诸葛亮有些惺松的眼神渐渐变得清澈,扫了周围的学子一眼,随即取出羽扇,轻轻一摇:“显谋兄曾说,人不轻狂枉少年,心无浪荡非君子。”

  众学子不由摇头。

  陆议之狂来源于诸葛亮,而诸葛亮之狂来源于郑平。

  郑平之狂......

  众学子钦慕还来不及,压根不觉得郑平很狂。

  “阁下如何称呼?”诸葛亮坐在陆议刚才的位置,看向眼前的老成少年,拱手一礼。

  少年仔细打量诸葛亮,回礼道:“淮南成德人,刘晔。”

  诸葛亮目光灼灼:“亮曾听闻,淮南成德有一少年豪杰,亦是姓刘名晔。”

  “时年刘晔七岁,其母临终遗言‘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

  “而刘晔十三岁时,遵循其母遗言,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

  “其父震怒,遣人追刘晔问罪,但刘晔却言: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

  “汝南名仕许劭擅长识人,听闻此事后,断言刘晔有佐世之才。”

  “不知此人跟阁下,是否为一人?”

  刘晔眼神谦逊:“子将公昔日之言谬赞了,晔只是遵循亡母顾命之言,当不得真。”

  众学子纷纷大惊。

  “佐世之才?好狂的断言。”

  “我只听说过颍川荀氏文若公被称为王佐之才。”

  “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比我还小上两岁,真不是妄言吗?”

  “比你小且比你有才的多得是,比如阿亮,比如我。”

  “跟阿亮比,真不知羞啊你们!”

  “别闹了,仔细听吧,阿亮的眼神变了。”

  “看来,又要掀起一阵龙争虎斗了,阿亮比兵法,从来没输过。”

  “既然是佐世之才,又赢了阿议,那一定有些本事,我有些期待阿亮会输了,这样阿亮就不用狂了。”

  “阿亮狂也是有真本事啊,别嫉妒。”

  “我不嫉妒,我就想看到阿亮输,这样会很有趣。”

  众学子的低语声,传到了刘晔耳中。

  刘晔亦有比试之意:“我们要比兵法吗?”

  就在众目睽睽、众士子期待下,诸葛亮起身,看了一眼后面还排着长队等待考核的少年士子,不由多了埋怨:“比什么比啊!就一个入学考核,到这时辰了还没结束。”

  “怪不得阿议会跑,这是担心我抽他啊。”

  “刘晔,恭喜你,你通过了学堂的考核!以你之才,足以成为郑师的门生。”

  “然,学虽无先后,但入门有先后,以后我就是你师兄了。”

  “师弟啊,剩下的考核就交给你了。”

  “师兄我得去寻阿议了,竟敢蒙我!”

  刘晔顿时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向径自离去的诸葛亮。

  “可”

  “考核规矩你来定。”

  看着疾步离去的诸葛亮,刘晔顿时愣在了原地。

  众学子也纷纷摇头离开。

  “我就知道,阿亮怎么可能坐下来跟人比试兵法。”

  “哎,又错过好戏。”

  “别埋怨了,回去温习功课吧,郑师回来要检查的。”

  “竟然是被子将公断言有佐世之才的刘晔,我的名次又得降低一名了。”

  “知足吧,好歹回家还能吹嘘一下。”

  见刘晔还有些愣神,一个学子好心提醒:“晔兄,不用惊诧,学堂的氛围很轻松的。”

  “阿亮的意思是,你既然被子将公称为佐世之才,那完成对剩下求学学子的考核,就是对你的考核。”

  “这种不坦率的理由,想必你能稍微接受。”

  刘晔嘴角一抽:“坦率的理由是什么?”

  学子笑道:“无他,阿亮急着去寻显谋先生。我倒是挺羡慕你的,一来就能让显谋先生知道你的姓名。”

  刘晔眼神一动,明白了学子的好意,随即拱手一礼:“晔,多谢了。”

  而在另一边。

  诸葛亮骑上小马驹,带上明显被揍过一顿的陆议,来寻郑平。

  陆议虽然也自幼学习强身之术,但气力和招式明显比不过在军营接受过于禁训练的诸葛亮。

  再加上陆议诓骗诸葛亮在先,被揍了也只能悻悻的忍着。

  扫了一眼陆议,郑平不由轻笑一声:“阿议啊,你好歹也是季宁公的从孙,怎么老是被阿亮揍?”

  陆议似乎多了些勇气,气鼓鼓地道:“显谋兄,阿亮兄以大欺小。”

  郑平放下手中的文书,摇扇一笑:“阿亮比你大,注定以大欺小;然而这两碗水端不平,阿议你难免也有怨气。”

  “这样吧,自明日起,你跟阿亮一起去于副将的军营训练吧。”

  陆议的小脸儿顿时变得惨白:“显谋兄,刚才是戏言。”

  郑平笑眯眯的道:“无妨,兵者诡道也,若连戏言都不会,就不配学习兵法。这也是之前我不让你去军营的原因,如今你学会了戏言,就表示已经入门了,可以去军营接受真正的锻炼了。”

  陆议顿时呆住。

  郑平不理会呆立的陆议,又看向诸葛亮:“急着寻我,有什么事?”

  诸葛亮微微敛容:“学堂来了个少年,是淮南成德人、曾被许劭断言有‘佐世之才’的刘晔。阿议跟其比试兵法,连输三场。”

  郑平眼神一动:“淮南刘晔,这倒是个意外的收获,不过淮南刘氏是大族,刘晔孤身来青州,必然有其他缘由。”

  “先探探刘晔来青州的目的,能不能从刘晔口中得到淮南的情报,就看你的本事了。”

  诸葛亮自信泰然:“显谋兄放心,亮定然不负所托。”

  正说间。

  侍从急急来报:“别驾,使君请你立即去府堂议事。”

  郑平不疾不徐,点头起身:“阿亮,阿议,你们先回学堂。”

  吩咐完,郑平径直来到府堂。

  府堂内,除了刘备,还有糜竺。

  “子仲兄,你什么时候来的临淄城。”郑平眯着眼睛打量糜竺。

  此时的糜竺,风尘仆仆,一脸疲惫,一看就是策马疾行过的。

  糜竺气息有些不稳:“陶使君跟曹操打起来了!”

  郑平眼神一凛:“细说。”

  糜竺微微喘气:“十日前,曹操遣沛相袁遗,索要小沛等城池。陶使君自然不愿给,回绝袁遗的使者说‘除非拿寿春来换’。”

  “陶使君担心曹操会来抢小沛,于是派遣许耽统帅两千丹阳兵进驻小沛。”

  “五日前,曹操遣曹仁、曹洪进攻小沛,许耽出城迎战,但被曹洪一刀斩首,小沛也被曹操占得。”

  “陶使君大怒,不顾众人劝告,亲率大军去抢小沛了。”

  郑平不由冷笑:“陶恭祖这是自寻死路啊,强占小沛本就不义,曹操先礼,陶恭祖反而故意挑衅。”

  “那曹操在蒙城大败袁术,将袁术的势力驱逐出豫州,兵威正盛,也是志得意满的时候。”

  “偏偏这个时候去招惹曹操。”

  糜竺也道:“我也是这般想。倘若陶使君不敌曹操,曹操又趁机兵进徐州,徐州如何能抵挡?故而快马来寻刘使君。”

  刘备凝声道:“青徐本有结盟之义,若陶使君不敌曹操,青州不能不出兵相救。”

  “只是陶使君有错在先,青州若是不明是非,难免会落人口实。”

  郑平轻摇羽扇:“出兵徐州,未必就是救陶恭祖。”

  “这东海还有十万青州乡民在屯田呢,焉能让曹操和陶恭祖之间的私怨而祸及青州乡民?”

  刘备会意:“天下皆知我刘玄德义救青州五十万乡民,在东海屯田的乡民受难,我刘玄德岂能不救?让谁统兵去徐州比较合适?”

  郑平眼中闪过杀意:“可让云长率先登营前往东海,翼德率锐士营借道泰山郡驻兵南城,遥望小沛。”

  “若曹操赢了陶恭祖后,继续进兵徐州,就令翼德直取小沛,断曹操归路。”

  “徐州,不是曹操想来就能来的地方!”

第209章 先兵后礼,青州强硬表态

  初平四年,春。

  曹操和陶谦因小沛等城池归属而激化冲突。

  先有陶谦派许耽驻兵小沛、拒不相让,后有曹仁、曹洪进攻小沛、斩杀许耽。

  得知陶谦亲引兵马万余来攻小沛,曹操采纳戏志才“分敌之计”,在小沛和广戚虚设旗帜,但实际上只留了少许兵马驻守小沛和广戚,曹操则亲率大军进攻彭城。

  陶谦不知真假,令吕由率两千人救彭城。

  但在中途,吕由遭遇曹操部八千兵马伏击,几近全军覆灭,吕由被夏侯斩杀。

  随后曹操连克数县,兵锋直指彭城。

  得知中计的陶谦,急忙放弃进攻小沛和广戚,折道南下救彭城。

  双方在彭城大战,陶谦不敌败走,麾下将兵死者过万,泗水为之不流。

  不到一个月时间,陶谦先后丢了小沛、广戚、彭城等十余城,折损许耽、吕由及万余兵马,惊惧的陶谦退守傅阳和五原,急调各郡县兵马准备再战曹操。

首节上一节229/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