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朱让躺平,我成千古一帝 第211节

努尔哈赤也就是猛哥帖木儿的后代。

努尔哈赤说的他们世代忠良,为大明忠顺守边的人就包括这位猛哥帖木儿。

但朱桂是知道这群女真人是最后偷了桃子的人。

因此自然是不打算放过他们,并且要从源头灭掉。

也就是这猛哥帖木儿。

“为何对?”

猛哥帖木儿则是满脸不解。

怎么眼前这个殿下听到自己名字,就说对了?

“因为你是异族蛮夷,所以你必须死。”

“拉出去砍了。”

朱桂给出答复,摆手道:“剩下的斡朵怜部落族人也全部坑杀,一个不留。”

猛哥帖木儿听到这话。

顿时面色煞白。

他直到死,也没明白。

朱桂为何要杀他。

朱桂在干完这一票后,也就继续把附近的野人女真给犁庭扫穴了一遍。

这才回师大同府。

而后。

朱桂将此战上书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朱桂将斡朵怜部落十多万全部都坑杀后。

整个人都愣住了!.

第124章:朱桂为了吃人参族灭野人女真?老朱人傻了!

应天府。

朱元璋坐在皇宫殿内处理政事。

随着铁路在大明境内四处建设起来。

大明各府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也愈发频繁起来了。

有着朱桂提供的各式-各样商品在。

整个大明境内,都开始热火朝天的做起了生意,主要是售卖大同府产品。

有不少人流窜于各地,就靠倒卖朱桂商品的一些边角料,也轻易发家致富了。

可以说,在一年前或者六个月前,能认识到朱桂商品价值不凡的任何人。

都能跟着朱桂喝口汤,轻轻松松赚到一大笔钱,从此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又因为大明市场近乎饱和。

一些先上车的人觉得赚的不够多。

以及一些后上车也想要赚钱的人。

也就将视线看向大明国外。

其中西北的丝绸之路,东南的海路,南方的安南等等地方。

到处都活跃着精明的大明商人。

他们从大明给这些地方带来商品。

以此将成批的金银财宝,和各种异族的美女、珍兽带回大明。

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

大明政府自然是会收上一笔商税。

商税经由朱桂进行改革后。

从之前的三十抽一,变成了十抽一。

虽然这个比例有点高。

但由于朱桂这个大明最大的商人都带头交了。

而且朱桂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白银几百万白银的交商税。

就算是其他商人有不满这个高税收比例,但面对着大明宗室带头交商税。

他们的不满,也只能压在肚子里。

然后这些商人,又会因为即便是相比较于之前更高十抽一的商税。

但抽税后剩下的钱。

也远比之前赚的多时。

他们心中的不满也就迅速消散!

几乎大明上下所有人都明白。

跟着朱桂就有饭吃!

跟着朱桂就能赚上大钱!

因此。

朱桂一举一动也在被很多人盯着。

这次朱桂造出飞机,并且数次开飞机去轰炸野人女真部落的事。

自然也就被不少好事者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料,纷纷猜测朱桂目的。

老朱有着最发达的情报系统锦衣卫。

自然也知道朱桂出击野人女真的事。

然后老朱就疑惑起来。

“小十三到底要干嘛?”

老朱听到锦衣卫送来朱桂数次去轰炸野人女真部落的消息,很是纳闷。

朱桂在先前的两次出击中。

一次北击北元王庭,还有一次平定河西走廊。

这两场仗打的都有目的。

一个是想着肃清元朝的残存势力。

还有个是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

这两场仗一次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一次是商业考量,都是有考量的。

可这场朱桂出击野人女真的事。

任凭是老朱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朱桂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

“野人女真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

“就算是打下来也没有任何益处。”

“小十三也不是头脑不清醒的人,为何要打那里呢?”

老朱再度陷入思考中。

不过哪怕是老朱尽自己最大想象力去猜的话。

也猜不出来正是这支野人女真的后代覆灭了明朝。

所以朱桂这是在源头上,把野人女真入主中原的这条世界线掐灭。

固然天下没有不亡之国。

固然明朝还有可能会因其他人覆灭。

但朱桂想做,且能做到的,也只有看到一个不稳定因素,就掐灭一个。

当然这些理由朱元璋是不知道的。

他也不可能会知道。

朱元璋想不通,暂时就没有去想了。

在老朱看来,事后朱桂送上来的战报定然会解释缘由的。

随后老朱就去上朝了。

如往常一样,百官大多在场。

不过当老朱扫了一眼右手边空荡荡的位置时。

眼神中闪过了一丝落寞。

那里本应该是辅政的朱标站的位置。

但由于朱标病重之后。

那个位置就一直空着了。

这让六十多岁的朱元璋颇为哀伤。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这种事。

哪怕是铁石心肠的朱元璋碰到,也感觉心神疲惫,很是难受。

“有事的话就上奏。”

锦衣卫首领二虎见到老朱脸上的悲伤,也颇为触动。

不过二虎也不会安慰人,这个时候只能对百官喊道。

百官自然也注意到老朱的异样。

旋即也就准备让老朱开心开心。

“臣有事要汇报。”

户部尚书杨靖出列,满脸红光的对着皇位上的老朱拱手。

老朱有些意兴阑珊的样子,并没有开口说话。

只是动了动眼神。

首节上一节21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