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97节

  否则在南洋建立一个个半军事化的种植园这事就是拿人命去填。

  朱明王毕竟是个医生。

  他可下不了这个狠心。

  相反,有了大蒜素。

  去南洋谋生,建立一个个种植园就不是什么太过于危险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大规模的殖民需要付出的代价,才会降低到最小程度。

  “诸位,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得到立足之地,靠的不是皇商垄断,而是产业,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

  “只有建立起一个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生产出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走出国门,赚大钱啊。”

  朱道桦总结道。

  他站了起来。

  “诸位行主。本王和乾隆不一样,本王是商人出身,这复兴大明的军费都来自于工商,所以本王不贱工商,这工商,也要成为我大明拂过之本。”

  此话一出。

  顾松、赵温、薛思源等人都是脸色微变。

  自古都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的。

  朱道桦扭头看向众人。

  “这农业和工商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因地制宜,互相促进,广东人稠地窄,若是再抑制工商,让一千八百万人蜷缩在这区区广东之地,这就是给子孙后代埋下一个大炸弹,迟早是要爆炸的。”

  在场的几名儒生互相看了看。

  朱明王这番话,明显就是说给他们听的。

  赵温欲言又止。

  “元锦但说无妨。”朱道桦称赵温表字,微笑道。

  赵温左右看了看,开口说道:“大王只说工商业可吸纳人口,缓解土地压力,但土地总数不变,工商业中如制药、制糖等又要耗费土地来种植药材、甘蔗。如此一来,这千万黎民口中之食,从何而来?”

  这一番话听得在场儒生连连点头。

  儒家重农,并非没有道理。

  历朝历代的内乱,大多是起于吃不饱饭的饥民。

  粮食是否充足,便关系到国家是否安定。

  不过眼下的情况,在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广东却显得没什么道理。

  朱道桦想到这里,点头说道:“诸位所虑,也是本王之虑。所以更要大兴商业,以广东之商品,换取广东所需之粮食。南洋诸岛稻米皆可以一年三熟,再加上安南、暹罗等地都是稻米主产区,其稻米产量不亚于湖广,甚至有过之。”

  “广东需要的稻米粮食,完全可以通过从南洋贸易之中取得。”

  “而且,日后本王还要在南洋成立以卫所为单位的种植园,因地制宜生产稻米、橡胶、甘蔗等物,无需担心粮食不足的问题。”

  婆罗洲、爪哇岛,后世的人口几乎都上亿了。

  这么狭小的区域能养活这么多人,靠的就是当地良好的水热条件,能够生产处大量的稻米。

  所以挨着南洋的广东要是缺米,那可真的是笑话了。

  说到这里。

  朱明王站了起来。

  “而且,南洋之地,那是我大明军队能够影响覆盖的区域。若是广东缺米,本王可亲提大军,掠南洋之粮,养广东之民!”

第82章 我大清以八旗为本【求追订】

  即使是在广东这样的工商业发达的省份。

  大力推行、发展工商业也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这个阻力不只是来自于朱明王的明王府,还有来自本地士大夫阶层。

  在思想上,长期实行以农为本的中国社会,工商业属于末业已犹如思想钢印一般根深蒂固。

  在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当然是有一定的积极和进步意义的。

  然而在这个大航海时代。

  固守传统的思维,抱残守缺,只能被这个时代抛弃,淘汰。

  在历史上。

  中华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惨烈的历史。

  国耻。

  内乱。

  革命。

  朱道桦当然清楚,如果在广东这样的长期能够和外界接触的省份都无法把自己的大工业计划推行下去的话。

  那么在别的更加传统、保守的区域会遇到的阻力会可想而知。

  先在广东作为试验田,在成功之后才能推行到全国。

  朱道桦认为在这一点上,还是采取更为谨慎稳妥的态度,每一步,都必须要走的小心。

  他取得广东的过程没有怎么流血。

  所以,他现在进行的,是一场改革。

  一场渐进式的改革。

  这一场会议结束之后。

  明王府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对广东地方的梳理。

  首先是收回了各地的黑社会武装,然后进行了一场陆海军军官学院和政务官大学堂的临时考核,招收的对象当然就是天地会的大佬们的子嗣以及在黄埔战役之中就及时反正的本地团练武装的头领们的家族子弟。

  然后就是将在广东收缴上来的旗产、清朝官员的田产进行分配。

  首先获得分配的当然是明军的士兵,随后是在平定广东的过程中有功劳的地方义民武装。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

  明王府方面还组织了工厂的搬迁。

  由于清廷的禁海和迁海迁界的政策,导致珠江河口附近的沿海区域和沿海岛屿成为了海盗活动猖獗的区域。

  不过明军收编了部分海寇,同时又强力清剿了活跃在珠江口和广东沿海的海贼。

  这些沿海区域就成为了人口相对没有那么稠密,甚至许多挨着大陆的岛屿都成了无人岛的存在。

  这就让工厂的搬迁选址非常方便了。

  造船厂、冶炼厂、机械厂、枪炮厂等都搬迁到了被大屿山岛。

  而像是正在筹办的道桦大学,以及陆海军军官学院、政务大学堂等全部安排到了黄埔。

  同步进行的还有扩军。

  大明陆军要一口气扩到15个旅,五万人。

  海军方面也要进行扩编,不过扩编的幅度就没有陆军这么大了,而且主要是扩编运输船队对于大明海军而言。

  现有的规模已经足够维持在整个东亚、东南亚的海洋霸权了。

  而且现在瓦特的机械厂已经即将完成最新型的蒸汽机的研发工作,一旦完成定型量产,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时代将会首先在广东引爆!

  朱道桦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而且到来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

  福康安是在四月中旬的时候,才抵达了北京城。

  四月中旬的北京终于迎来了一个暖日。

  春暖花开,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福康安看着远处巍峨的北京城墙,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这一路来。

  他一直在思考、反思这一场战争的得失。

  他也很清楚,乾隆皇帝召他回京的目的是什么。

  “大人,北京快到了。”

  随行左右提醒道。

  福康安微微点了点头,策马朝着北京而去。

  与此同时。

  紫禁城。

  暖身殿西暖阁。

  乾隆的两名嫡子,十五阿哥永琰和十七阿哥永两人老老实实的坐在一侧。

  在他们面前摆着的是几份被抄录起来的文章。

  都是从【日月报】、【大公报】上抄录下来的,朱大明王的撰文。

  十五阿哥正襟危坐,看起来很是认真,反倒是年纪小一点的十七阿哥性子比较跳脱,有些坐立难安,时不时还偷偷抬头看着也在端着一份十天之前发行的【日月报】,皱着眉头看着的乾隆皇帝。

  暖阁内的气氛当然是相当压抑的。

  因为就在前些天。

  乾隆才终于知道....广东地方上的官员居然把十三行的库银和粤海关的税银存进了朱道桦的银行里面,白白给人家松了一千多万两白银!

  这可是一千多万两啊!

  已经快七十岁的乾隆皇帝差点没被气过去。

  反正这几天两名皇子坐在乾隆旁边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的,唯恐触怒这位这几天心情就没怎么好过的乾隆爷可不是么,你要是白白丢了一千多万两白银你不气啊。

  老实说这个年龄的乾隆没有被气的卧床不起已经算是身体好的了。

  不然广东巡抚郭世勋的罪过可就太大了。

  不过现在郭世勋的罪过也不小。

  所以现在郭世勋已经被摘掉了顶戴,要被押送到京问罪了。

  十有八九是很难摆平。

  尤其是乾隆现在还在气头上呢。

  现在乾隆已经把朱道桦的名字写在了御书房的屏风上。

  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显眼。

首节上一节97/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