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419节

  “陛下,截止1月底,我们一共招收了15000名专科学员,分别属于纺织、钢铁、造船、化学、建筑、制药、农业、采矿、金融、商业、瓷器、畜牧、机械等行业,另外还招收到了一些英语、法律、会计、医师等专科的学生。”

  “一万五千人?招生顺利吗?”

  朱道桦问道。

  “顺利,那些过了年龄的士子许多人都选择来考专科了。”

  朱道桦点了点头。

  现在大明朝资本主义发展遇到了人才的平静。

  如果只是靠黄埔大学城、中都大学城、上海的新式大学等寥寥几所学校培训,得培训到猴年马月去。

  这是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

  因此。

  速成性质的专科培训就就成为必须的选择了。

  “看来这科举规定年龄上限的好处还真是挺多的啊。”朱皇帝笑了笑,然后又看向了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龚逐满。

  “那个兰详,招了多少人?”

  “有快一千人,另外,那个吴望海的背景查清楚了,他既可能是前清的福建靖海侯的后代。”

  “难怪这么有钱呢。”朱皇帝点了点头。

  “皇上,要不要...”龚逐满做了一个杀头的手势。

  虽然说,朱皇帝肯定是讲礼的。

  但他要取一个人的性命。

  肯定易如反掌。

  “用不着用不着,只是个小人物。”朱道桦摆摆手,“继续监控就是了,这做过前清的贵族的人物这么多,难道还能一个个去杀。”

  “那...民主共和研究会呢?”

  朱皇帝皱起了眉头。

  光是这个研究会,朱皇帝是不放在心上的。

  大学生嘛。

  有点另类的,中二的,太正常了。

  朱皇帝不至于这点胸襟都没有。

  但是...

  让人担心的是。

  那里面居然有个人姓孙名闻字钟山,还是个学医的。

  真是叫人不放心啊!

  ......

  “吴先生,还是挺多人报名的,一千人很快就招齐了。”

  此时让朱皇帝很是有点不放心,甚至都想要派遣锦衣卫来检查一下这位孙闻的成色的孙闻孙钟山同学,此时恭敬的站在吴大君子的面前汇报工作。

  吴大君子眼睛都迷成一条线了。

  一千人。

  学费三百。

  就是三万块钱。

  办这个学院花费的前期成本一万块钱,再加上招募二十名老师,一年一期的工钱大概也要一万。

  也就是说。

  即使是覆盖了前期的投资。

  第一期招生。

  不但办本钱都赚回来了。

  还净赚一万!

  日后每一期,纯利都有两万!

  这做教育。

  简直要比做报纸,卖广告赚钱多了!!

  “招齐了就好,老师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来报名当老师的,许多是中华奋进会的人。”

  说到这里。

  孙闻的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了。

  他的这个民主共和研究会,应者寥寥。

  但是那个中华奋进会,进去还有门槛。

  即便如此。

  也有不少大学生都相当向往。

  民主共和,现在在大明朝可没什么市场。

  毕竟现在的大明朝那么牛逼,可不会遭遇什么后世的百年国耻。

  在这种情况下。

  也就不存在什么救亡图存的迫切性了。

  而且现在大明朝的扩张其实并没有带来许多人现象中的穷兵黩武拖垮朝廷财政的事。

  这一方面当然是大明朝的财政和历代王朝都不一样,大明朝是建立在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的准工业化国家。

  有大明皇家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有许多的金融手段、财政手段确保自己的财政健康。

  另外一方面。

  当然是因为大明朝的扩张,事实上给工商业阶级和广大农民都带来了好处虽然农民们移民出去未必是自愿的,但是却也确确实实的提供了一条还算可以的出路。

  “无妨,无妨...他们想要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他们。”

  吴信中嘴巴里面说着。

  心里却乐开了花了。

  有心人都知道,中华奋进会背后肯定是皇帝。

  是皇帝为了扶持新学的学子逐步进入朝堂做的准备。

  日后的朝堂格局肯定会变成新旧两派的对立,而不是现在什么粤党、湘党之间的争权夺利以地域报团的党派,肯定是会被扫除的。

  吴信中心里可是有做官的心思的。

  科举不行...

  说不定...

  通过选举...也能做官?

  靠近中华奋进会,对吴信中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第345章 资本主义的工业

  光复七年。

  科举引发的波澜依然在大明帝国的国内震动。

  而从广东蔓延到两江的大工业生产,工业革命迸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仿佛一头怪兽,将大明帝国的东南疆域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

  工业革命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旧秩序。

  一个全新的时代,被蒸汽机的轰鸣声迅速拖曳了出来。

  火光四溅。

  这个全新的时代,就犹如一名初生的婴儿。

  他的将生将会为大明帝国,为整个人类历史带来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

  但与此同时。

  和旧时代的告别,也伴随着阵痛。

  任何一场变革,都不可能没有成本。

  而承受这个变革成本的人,往往,是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

  地主们三十岁之后不能科举,还能去做农业资本家,还能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去学习那些新东西,他们终究还是生活比较优渥的那一群了呢。

  而事实上。

  在这变革之中。

  最为痛苦的。

  是最底层的农民。

  在一部分士绅转型成为工业资本家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佃户开始失去了土地。

  被迫加入移民东北、南洋、新大陆的行列。

  当然了,也有一部份不愿意远走天涯的失地农民,等待着他们的前途就是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成为大明帝国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一员。

  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

  聚集在贫民窟。

  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大明东南疆域的工业化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

  上海、广州的人口开始不断聚集。

  两个分别位于长江口和珠江口的超级城市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了。

  以上海为例。

  松江府上海县在升格成为大明朝廷直辖,行政地位堪比一省的上海直辖市。

  从光复三年开始废县升市开始。

  人口就从区区七八万人开始暴涨。

  到如今。

首节上一节419/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