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410节

  四川当地有人撺掇着要上请愿书。

  这次不是和上次一样,说要废新学了。

  而是【四川士子请开科举请愿书】。

  这是跪求皇帝老子赶紧来开科举吧。

  再不开科举。

  这四川的官,都要外地人来干了。

  这些外地人来四川当官,那肯定就不会顾忌四川人的想法,肯定是能捞就捞的。

  再加上这三十岁就不能考的政策传来。

  那些都快三十的读书人都坐不住了。

  急得着急上火。

  纷纷在上面署名了。

  成都这里也有不少从上海、广州来的新学“大家”。

  开办了不少“新学科举突击训练班”。

  不少老士子们都打算临时抱佛教,趁着三十岁之前搏一把。

  李忠义也不例外。

  大桥镇现在就是几个胥吏在管着,等他当上大桥镇唯一的秀才。

  那他就肯定是镇长。

  到那时候....

  李家这几年散出去的财货土地,全部都能捞回来!

  ........

  李家兄弟和杜如松分道扬镳了。

  杜如松要去广州投奔他的君子哥哥。

  而李家兄弟。

  就得回乡了。

  李忠仁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老家的。

  虽然他教训弟弟,说的是头头是道。

  但是要说他自己也是想开了的....

  那存粹就是蒙人。

  怎么可能就这么想得开呢。

  二十七年啊。

  寒窗苦读。

  三九天,三伏天,寒冬腊月,苦读不辍。

  四川这地方,虽然号称是天府之国。

  但四川之富,独富成都。

  天府之国。

  从来都是成都平原,而不是四川周围的山卡拉。

  比如说李忠仁的老家大桥镇。

  就是位于成都平原边边上的山里面的小镇。

  这样的乡镇。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

  在历史上,自明朝到清朝,再到现在的明朝。

  拢共,才出过17名秀才包括李忠仁。

  这几百年的时间才出17名秀才。

  这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

  在十年前。

  当他李宗仁高中秀才回乡的时候。

  那也是高头大马,披红挂彩,游街串巷,风光无限。

  而大桥镇李家,也正式晋升为士绅之家。

  在大桥镇,也不是没有田产比李家更多的大户。

  但是。

  大户和士绅时不同的。

  大户田产再多,也是“被统治”阶级。

  在交纳田税杂派的时候,也许可以比中小户少交一些。

  但是还是负担颇重。

  但是李忠仁中了秀才。

  那可就不一样了。

  那就意味着,李忠仁成为了大清朝廷的官员预备队的一员,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在大清的法律上。

  虽然自雍正皇帝“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实行以来。

  大部分人就没有了法律上免税的特权了。

  但是。

  这大清朝的负担可不只是田税。

  还有各种杂派。

  这杂牌属于是灰色地带,不是朝廷正税,是地方上的官捞钱的手段,理论上是不应该收的。

  但大清朝廷对此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他们还要靠着士绅统治乡里呢。

  “官绅一体纳粮”,也没说“官绅一体纳杂派”。

  而在大清朝。

  这杂派可是要比正税还要多出一倍以上的。

  因此。

  高中秀才之后。

  这大桥镇李家的杂牌就免了。

  免掉了杂派还不算。

  还有个好处就是。

  从此之后。

  大桥镇李家可以哪找短价来纳粮,这一下子又少了至少一半。

  即使是正常纳税。

  那也只需要交纳原来的田税的七分之一左右。

  但这地主阶级的土财主可一个个都是葛朗台。

  即使是这样。

  士绅阶级也依旧有办法避税。

  李忠仁成为秀才之后。

  他家就有了一个特权协助收税。

  根据惯例。

  这大清朝的官吏们并不直接下乡收税。

  而是由地方上的士绅代为收税。

  每个地方,都有个大概的收税额度。

  收上来之后。

  朝廷得多少,各级官吏分润多少,都在这个额度内。

  至于说。

  地方上的士绅能不能多收点放进自己的口袋?

  当然可以了。

  只要不闹出民变就行。

  反正现在文盲率这么高。

  能算的清楚自己要交多少税的老百姓很少,所以还不是任由地方上的士绅们随便的可劲欺负。

  正是因为如此。

  在李忠仁高中秀才的短短几年。

  大桥镇李家,就成为大桥镇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而这。

  就是一个依靠科举发家。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

  一个家族从底层崛起的缩影。

  一名秀才。

  在朝堂上的大人物看来。

  只是蝼蚁一般。

  根本算不得什么。

  连官都算不上。

首节上一节410/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