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08节

伯济国东部的一个小村庄

伯济国西部、南部、北部的村庄已经被仁川城的狩猎队们猎杀干净,现在的伯济人,要么拥挤在伯济城里,依靠城墙保护自己,要么迁徙到远离仁川城的东部地区。

一个伯济妇女正带着几个小孩在村庄外的森林里采集野菜野果,突然……

簌簌

森林里发出不同寻常的声音。

伯济妇女好奇地看着四周,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村庄里那些迁徙而来的外乡人说过,森林里有许多魔鬼,这些魔鬼很喜欢猎捕她们伯济人。

“我们快回家。”

伯济妇女担心这片森林里就有传说中的魔鬼,于是带着几个孩子准备回到村里。

“杀!”

在伯济妇女准备逃跑的一瞬间,森林中窜出三个汉子。

这三人正是蹲草丛蹲了许久的刘关张三人,三人一路上没有发现伯济村庄,又不敢打伯济城的注意,于是偷偷绕过伯济城,到伯济城的东面捕猎伯济人。

在森林里过了几天夜,找了许久才终于找到一个伯济人村庄。

但村庄内青壮年太多,他们三个直接冲上去是肯定打不过的,所以便一直蹲草丛,等村子里的人进入森林自投罗网。

“你们两个把那几个小孩逮住,我去抓这个女的。”刘羽对另外两人大喊,然后扑向那个伯济女子。

不一会,伯济妇女和她的孩子们都被抓捕。

男孩不值钱,三兄弟直接杀了,将两个小男孩脸上满是恐惧的人头割下来,准备带男孩的人头回去换钱。

三兄弟将捕获的妇女和两个女孩五花大绑,然后将妇女和两个女孩藏在一个山洞里,随后继续开始蹲草丛,等待新的伯济人自投罗网。

“等人头攒够多了,我们再回仁川城换钱,不然来一次也挺费时间的。”刘羽对两个兄弟说道。

“明白。”两兄弟点点头,他们都是老实善良的人,不管什么都听大哥的。

……

又三年后

竟宁元年

皇帝刘病逝,谥号孝元,亦称汉元帝,太子刘骜即皇帝位。

刘的一生平平淡淡,即位之时便是国泰民安,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外部也没有边患。

然而其在朝堂之上重用宦官,在地方上任用士人,彻底抛弃法家霸道,并纵容党争,以至江河日下,在宣帝时期有所减缓的土地兼并,在他的时代死灰复燃,加上连年天灾,在他驾崩时,天下已有流民百万,他留给自己太子刘骜的是一个内部正在腐朽的帝国。

而刘骜刚即位,便将先帝时重用的宦官石显调往外地任职,并将其他宦官调离中央,同时提拔车骑将军王鸿年为大司马大将军,想要以外戚来制衡宦官和士族。

……

又两个月后

长安

王家豪宅

“我们的新皇帝似乎不太喜欢宦官?”

已经七十四岁的王玲现在是大长秋,后宫所有的事务都由她处理,地位与九卿等同。

“石显已经自杀,那我们?”

王鸿年已经七十八岁,但依旧生龙活虎,他的曾孙都开始学习汉字了。

虽然贵为大司马大将军,但王鸿年依旧事事请示同在长安的王玲。

这时,一个奴仆在外面恭敬道:“启禀两位主人,丞相求见。”

“不用理他。”王玲冷漠道。

“是。”奴仆回道。

这个丞相,就是那个编出“凿壁偷光”故事的匡衡。

这个时代家里有书的,要么是落魄贵族,要么是豪强士族,怎么可能跟一个穷小子住在隔壁,还被穷小子凿壁偷光。

不过编故事这种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王家不也编出过“长生让桃”吗?

大家彼此彼此,心知肚明就行,谁也别说谁。

“当年石显仗着受到先帝宠爱,可谓嚣张跋扈,不少官员都巴结于他,这个丞相匡衡,就是靠着给石显送礼,不停地跪舔石显,才坐上丞相位置,如今石显死了,他又想巴结我们王家,让我们王家给他当新的主人,呵呵!”

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显然是看不起匡衡的,现在的王家,已经不用在乎匡衡这种没实权的丞相了。

以前,丞相的实权被宦官石显掌控,现在,丞相的实权又被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掌控。

总之,匡衡这小子,自当上丞相以来,就没有实权过,一直都只是一个负责盖章发言的工具人。

如今他匡衡的主人石显倒台了,于是他便想巴结王鸿年,找个新主人保住自己的丞相位置。

虽然是没有实权的丞相,但没有实权的丞相也比白身好过无数倍,后世子孙也能引以为傲地说:我家祖上也是大汉的丞相!

“我们王家虽然是外戚,但同时也是豪强士族,应当站在士族那边,否则一旦皇帝宠爱新的外戚,我们王家失去权势,天下士族就会群起而攻之,霍家满门被灭、史家许家被千夫所指,这样的教训离我们可没过去多久呀。”

王玲在一旁提醒王鸿年,要注意政治站队,不能站错位置了,不能因为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就飘了。

“那你的意思是?”王鸿年认真思索,并继续对王玲问道,丝毫不在乎府邸外尴尬站着的丞相匡衡。

“外戚的权势只是一时的,皇帝宠爱时便天下无敌,皇帝不宠爱时就会如同霍家一样死无葬身之地,只有豪强士族才能持久,因为豪强士族的权势不依存于皇帝,不需要皇帝的宠爱,而是依存于家族的名望、学识、产业、田亩、门生故吏等等。”王玲缓缓解释:“所以,即便我们现在是外戚,但依旧要坚定不移地站在士族阵营,同时尽量不触怒皇帝,这样,我们王家才能真正长久。”

“所以?”王鸿年大致听懂了。

“所以,我们应该把匡衡弄死,因为匡衡曾经是宦官阵营的人,我们把匡衡弄死,就是在向天下士族表态,我们外戚王家跟天下豪强士族们是一个阵营的,不是敌对的。同时,皇帝那边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匡衡是宦官集团的人,而皇帝现在又很讨厌宦官,所以我们弄死匡衡,皇帝自然不会有意见。”

王玲谈笑间就已经决定了站在门外想要巴结送礼的丞相匡衡的未来。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能接见匡衡了,免得天下豪强士族对我们产生误会。”王鸿年捋须笑道。

“正是。”王玲微笑着,然后轻抿一口热茶。

只要牺牲一个匡衡,就可以获得天下士人的认可,这种事,为什么不做呢?

第171章 盛极则衰(四)

建始二年

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公开指责丞相匡衡勾结石显,祸害朝纲,贪污受贿,十恶不赦。

匡衡的下属官吏们为了自保,将匡衡贪污受贿的证据交出。

士人们也纷纷跟着一起抨击匡衡,要求朝廷将匡衡处斩,以儆效尤,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最终,丞相匡衡被斩首,由王鸿隐之孙、王逢邦之长子王僮担任丞相。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非常识相地自觉地告老还乡,由王玲之孙、王逢尚之子王保担任御史大夫。

加上去年辽东太守王鸿隐寿终正寝,而且这两三年里,辽东几个县的县令也先后病逝,朝廷一直没时间安排新的辽东太守和县令们,以至于官位空虚。

现在王家大权在握,于是便直接任命王鸿隐之子王逢邦为辽东太守,并任命辽东四大家族的子弟为各个县的县令。

至于王家的家主之位,则传到了王逢邦。

王逢邦就任辽东太守之后,便将仁川之事交付给自己的长女王,由王担任马韩太守兼仁川令。

从王家第七代开始,王家女子也开始使用字辈,而且字辈不再插入到姓名中间,而是以偏旁区分,比如王逢邦的儿子王僮,王逢邦的女儿王,都是单人旁字辈。

王家鸿字辈的第五代家族子弟,如今只剩王鸿年王玲二人。

贪玩好色的皇帝刘骜只想在后宫与妃子们嬉闹,国家政事都由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一人处理。

在辈分上,王鸿年相当于皇帝刘骜的外舅公,大了刘骜两个辈分。

长安

未央宫

正殿

哒哒哒

一个小黄门走来,对着殿内诸位大臣说道:“陛下今日有事,朝中之事由大将军处置,诸大臣同大将军共同商讨国事。”

“陛下万年!”

众大臣已经习惯了,皇帝刘骜自登基以来,只有刚开始那一两年在上朝,扳倒宦官集团后就彻底不上朝了,全部事务都交给了大将军处理。

而皇帝刘骜所谓的有事,不过是忙着跟嫔妃们游山玩水。

“诸位大臣,有事请奏,无事散朝。”王鸿年对众大臣说道。

“关东诸郡流民遍地,请拨款赈灾二十万万钱(二十亿)。”一位大臣说道。

“大司农,今年国库还有多少钱?”王鸿年对九卿之一的大司农问道。

“国库仅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大司农如实回答。

“怎么如此之少?”王鸿年皱眉道。

赈灾一年需要花二十亿钱,但国库只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而且赈灾不是一年就能赈灾完的,要连续几年赈灾,赈到百姓重新把荒地开垦出良田为止,累积起来起码要一百多亿钱,现在这么点钱还怎么赈灾?怎么迁徙屯田?

“陛下修建宫殿耗费一亿七千万钱,给宫中嫔妃增加俸禄,每年又额外耗费六千万钱,前两年西羌叛乱,镇压西羌所耗费的军费高达三亿两千万钱,去年降下瑞雪,陛下要求各地郡国建造祥瑞台向上天祈福,又耗费两亿钱,今年为了给官吏们发俸禄,又耗费五亿三千万钱,而且陛下的宫殿还没修完,今年明年还要接着修,接着花钱,大概要花……”

“好了,不必说了。”

眼看着大司农算账要算到皇帝刘骜修宫殿这件事上,王鸿年连忙阻止他,直接打断对方,免得皇帝知道此事后心存不悦,并询问众大臣:“如今赈灾需要耗费二十亿钱,但国库仅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诸位想想今年这灾要怎么赈吧。”

“是否向百姓加些赋税,再苦一苦百姓,先把赈灾款凑齐,等灾民都安置妥当,以后朝廷再轻徭薄赋?”有大臣建议道。

“这样做万一引起民变怎么办?”另一位大臣说道。

“朝廷加税是为了赈灾,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应该体谅朝廷的难处,百姓如果不体谅,那就是造反!”刚才那人正义凌然道。

“只要施行仁政德教,灾民就不会饿死,百姓也不会造反,根本不需要耗费国库的钱财。”一个读圣贤书读傻了的官员说道。

“派出官吏向没饭吃的百姓传授圣人之道,百姓心中有圣人,他们就会懂得对朝廷感恩,这样就可以解决灾民流民问题了。”另外一个大臣这般建议道,他建议时非常认真,似乎不像是在开玩笑,而是真心这么认为。

“授百姓以仁义,百姓就会心存仁义,天下风气就会仁义,就不会出现坏的情况。授百姓以钱财,百姓就会趋之于利,天下风气就会败坏,那就会出现坏的情况。所以我们不应该拨款赈灾,这样会败坏仁义的风气,使得百姓变得贪财好利。”

“我们应该教导百姓,告诉他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百姓就会在饥荒的困境中磨练自己的心性,从而变成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天下也就能迎来上古三代圣人时期的圣王之治。”

“天下迎来了圣王之治,自然就不会有百姓饿死了,哪里还需要依靠国库里的钱财去诱害百姓呢?”

“是啊是啊,圣王以仁义治理天下,从来不需要钱财,他们视金钱如粪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所以天下才能治理好。现在的我们却在这里讨论钱够不够用,这哪里是正人君子应该做的事,正人君子不应该讨论这些钱财,免得被钱财利益迷惑了本心。”

“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不会饿死,这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依靠钱财做事,这和那些贪官污吏又有什么区别?这样会让天下百姓变得狡诈,这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请大将军不要再说花钱赈灾的事了,这有损圣贤之名。”

士人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句,他们发言时非常认真,看起来不像开玩笑。

听着士人们的逆天言论,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嘴角抽搐。

他虽然跟士人们同一个阵营,但还不至于读圣贤书读成傻子。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172章 盛极则衰(五)

首节上一节108/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