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290节

春秋儒等等同样如此,他们厚厚的经书之中,全部都是要如何建立理想国度的文字。

甚至很多就是直接按照洛国昔年的情况而描绘的,很多人想要将大汉建设成惠及诸夏版的洛国。”

刘恒微微皱眉摇摇头说道:“朕认为那是做不到的,这一生能让大汉没有大规模的流民遍地,没有大规模的百姓饿死,朕就已经要竭尽全力了。”

洛景同样深以为然的点头说道:“是的,先祖明公虽然描述了王道的景象,但是洛国的毁灭就说明至少在现在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但您终归是要选择一些学说来治国的。”

“是啊,要选择一些学说来治国,如今的天下需要什么呢?朕又需要什么呢?”

百家争鸣,百花齐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

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执政方针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至少不能朝令夕改。

很多时候执政思想是不能共存的,就像黄老和儒家一样,不能既要大政府,又要小政府。

“法家阴诡之术,难登大雅之堂,不能作为陛下向臣民宣扬教化的典籍。

黄老之术贯彻了数十年,弊端已经渐渐出现,该是时候弃用。

墨家注重实用,日后开垦耕地,修建水利,乃至于改进农具,制造兵器等等,都需要他们。”

刘恒沉吟道:“那就是只剩下儒家了,贾卿就是儒家学子,的确是品行高洁,才能出众,但儒家派系众多,有治《孟子》、治《洛宫春秋》、治《诗》、治《周礼》、治《书》,乃至于《易》、《荀子》等等,朕又该用哪一家呢?”

太学之中儒家博士占据半壁江山,就是因为儒家的优良传统,儒家有两大法宝,第一是善于学习别人进步的然后改头换面,第二则是极其的重视教育,甚至教育子弟比做官还要重要。

秦朝用三晋法家,大汉主要用黄老休养生息,儒家有许多子弟出仕,但是儒家的治国思想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这种情况儒家已经习惯了,大儒们秉承着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不顺利,就传播思想,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在广袤的山东大地上,到处开办私学,大批优秀的人才投入了儒家的麾下。

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经坐到了三公高位,就等时机一到,开始推行儒家的理想。

刘恒又问道:“若是选择了某一家思想,那其他家又该如何呢?没了朝廷支持,恐怕很快就会衰落下去。”

洛景道:“任由其自由发展即可,不要堵塞他们做官的道路,自然能生存下去。

这数十年来用黄老治国,但儒法两家入仕之人也不少,朝廷制定大政,官吏愿意遵从执行,那就用之。

百家争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太学要置十三经,而不是单纯的一家经书的道理。

若是日后陛下所选择的这一家思想不适宜大汉形势了,那就从太学之中选取其他家思想即可。”

刘恒在殿中不断的踱步思考着,他一直都在思虑自己应当为大汉的天下做些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个守成之主,那不是先辈对自己的期许。

不多久,禁中下旨,召集儒家诸经学博士进宫,皇帝要亲自策问他们,这道旨意一下,其余诸家就是面色大变,明白皇帝已经做出了选择,尤其是黄老道家,更是如丧考妣。

但禁中很快就下旨,“还请诸家博士静在太学研习经典,陛下对诸位还有重用。”

皇帝的态度让这些人心中升起了希望,至少没有赶尽杀绝,断绝道统,不用灰溜溜的回到山东,甚至托庇于昭城了。

儒家治不同经书的十几家进宫之后,见到了那个看起来还颇为年轻的皇帝,太学祭酒洛景和御史大夫贾谊伴在皇帝身边。

相互问候之后,刘恒立刻就抛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诸位都是博学之人,朕想要知道,如今的大汉需要什么?”

一上来就是最根本的问题,这让诸家都有些没想到,但这正是他们来到这里的缘由,向皇帝兜售自家的治国思想。

“陛下,天下之重,在一统!”

一道响亮的声音响起,刘恒眼前一亮,洛景低声道:“陛下,是治《洛宫春秋尊王》经的博士。”

《洛宫春秋》有《执政》和《尊王》两篇,《执政》是洛明公做作,《尊王》是孔子所作。

治《洛宫春秋执政》可谓是带着镣铐跳舞了,因为洛氏不仅仅在世上,关键是还位高权重,是最顶级的学阀。

那么阐述其中思想的时候,就不能胡编乱造,而是要真正的揣摩其中的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要揣摩洛氏想要什么思想出现在世上,这可就太难了。

《尊王》就好很多,因为孔家势力不行,在儒门之中地位虽然高,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是不少。

不过治《尊王》有一个极大的弱点。

那就是《尊王》是孔子揣摩《执政》写出来的,是对洛明公思想的一种揣摩,所以随时都可能会遭到洛氏典籍的暴打。

刘恒问道:“博士请言之。”

“先贤作春秋,自古太平之世,皆君有德而令一行也。”

“素王制作礼乐,诸侯听从天子的命令,互相之间没有征伐,面对蛮夷团结一心,这就是邦周兴盛的缘由啊。

僖王的德行开始败坏了,于是上天夺走了他的权力,诸侯不愿意朝拜他,想要挑衅他,邦周就乱了起来。

直到齐桓公称霸尊王,天下的诸侯都按照他的意志而行动,诸夏才再次安定了下来,孔圣赞扬他和管子。

如今天下离乱数百年,直到太祖高皇帝鼎定宇内,九州遂归为一统。

但一统之下,犹有裂纹,天子的命令不能行走在列国之中,所以才有诸王国之乱,及至推恩裂国,龃龉渐渐就消失不见了。

天下之间的法度应当变化,天下之间的思想应当变化。

陛下,这是上天所赋予您的使命啊。

到了这个时候,若不能再在天下之间一统,使海内都沐浴皇帝的恩德,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太平的世道将要出现,圣王降临在人间,这是先贤所给出的答案,圣王又是谁呢?”

他目光灼灼的盯着刘恒,刘恒精神抖擞,昂首挺胸,感觉和姑父当年所说的对上了,“朕便是要开创太平的圣王。”

重重地下拜之声响起,“您就是开创太平的圣王,臣为天下贺。”

谏言君王就是一个忽悠的问题。

刘恒当然不会这么简简单单的忽悠,但这番话实在是太合他的胃口了,而且给予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如今的天下需要改制,那么找到这么一个愿意配合他战略行动的学派就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您所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昔年洛文王还在时,也经常对朕说,日后要开创圣王之治,要致太平,朕深以为然。”

刘恒这番话让拜倒在地上的儒学博士大喜,知道这是皇帝认可自己的理论了。

这一脉将要兴盛了!

素王所建立的礼乐和洛氏对素王神格化的推动,建成了诸夏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但诸夏王朝内部的装饰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当历史进程走到汉文帝这里时,他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塑造整个汉王朝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汉王朝所面对的内外状况,即,大一统的前置条件基本完成,在糅合天下的进程之中,为汉王朝注入怎样的精神,这是汉文帝所需要考虑的。

笔者写下这一段带着无限的欣喜和自豪,汉文帝在历史赋予他重任之际,做出了对民族最正确的选择,即选择一种思想来稳固整个王朝,弥合自大分裂时代以来的差异。

但与此同时,他尽力的维持着其他学派思想的活力,甚至特意为这些异己思想留出一定数量的官职,来保证他们的存续。

在公元11世纪那个时代,难以想象这种进步的思维会出现在一位封建统治者身上,但这就是现实!《汉王朝兴衰史》

第四十五章:洛陵的忧虑

昭城。

如此重要的消息,当然是要通传昭城的,昭城中的洛氏子兴冲冲的跑来告知洛陵这个消息。

“家主,春秋经被汉廷确立为官学,还有齐法以及孟儒都作为次学列为博士,这群儒生说要秉持王道,为天下致太平,真是想要看看他们能做到何等的地步!”

洛陵感觉到了家族的底蕴前些时日深厚了一些,但是面对这个消息却怔楞了许久。

洛陵在学术上不算是太有天赋,但是他权斗水平很高,对现实情况很了解,这些诸子圣贤所写就的经典,他或许写不出来,但是他一读就知道这些经典太过空泛。

墨家兼爱非攻就不用说了,儒家想要致太平立王道,无非就是昔年洛国那一套。

通过洛国公室这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来对国中的财富再分配,保证不会出现极端的贫困者,再通过商业税金等等修建学宫,打通上升通道,最后则是从清剿完洛国周围蛮夷之后,就有意识的控制国中人口,才算是维持了千年的国家。

现在儒生们说,虽然如今天下富裕,但是问题却很大,所谓“富者阡陌相连”,贫者虽然还没到无立锥之地的程度,但这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之前只是洛文王强行压制,打了一波豪强而已,但一切祸乱真正的根源,即土地兼并没有解决,那就是治标不治本。

诸子百家是一群何等聪明的人,土地兼并的危害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甚至他们都知道,只要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重新分配,就能解决天下大部分的问题。

理论很美好,甚至原因找的也比较准确,但在洛陵看来,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现实。

不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在真实的历史上,汉武帝那样强横绝伦的君主,权力几乎无限大,一道命令就能逼的天下中产商人纷纷破产,但是在土地这件事情上都没能彻底推行下去,真正推行的人是王莽,然后他就无了。

洛陵心中泛起了一丝不安,他不知道这天下会向着何方而去,但他知道,不切实际的改革只会让天下走向最混乱的结局。

最重要的是,他不年轻了。

他年纪很大了,不知道还能够庇护家族多久。

若是他死了,家族神异方面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因为只有他是素王的人间之影,是人间之神,用很小的代价就能够发动那些威力强大的神器。

一旦他死去,后世家主不一定愿意耗费家族底蕴来发动神器维系家族。

现在可以随意使用的四时之神等等神器,可能百多年都不会动用一次了。

最可怕的是,儒生们所走的这一条道路,后世洛氏的子弟很可能会支持!

看看刚刚前来送信的家族子弟,脸上满是振奋的色彩,就知道昔年洛国的景象对族人的吸引力了。

那可是老祖宗创造的不朽功业啊!

洛陵这种半人半神有时都会想要动用神器来实现那种不朽,更不要说其他人。

“家主。”

见到洛陵一直不说话,送信前来的一行人试探着唤了一声。

“智者通病,杞人忧天!”

沉默许久的洛陵开口对自己评价了一句,只不过是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事情就忧虑到这种地步,这是智者的通病。

说不准儒家执政没多久就被皇帝所厌弃,一切又回到黄老道家或者法家上来呢?

“给阿景回信,尽力约束一下儒生们的脚步,多带他们到民间看看,到农田之中劳作一下,不要想着跑步进入大同世界,那不现实。”

最后洛陵只是让人将这句话带回长安,至于洛景能控制到什么程度,那就不是他所能知道的了。

……

东阿侯府。

洛景收到了洛陵的信件,他能从那些字迹之间感受到大伯的些许担忧,这让他一直以来有些躁动的心也有些平稳下来。

“这篇赋先不用整理摘抄了,为夫要好好想想是否要呈递上去。”

正在为洛景摘抄的几名女人闻言纷纷停下手中的笔,脸上带着疑惑望向洛景,几人皆是难得一见的貌美女子,年纪从二八芳华到双十年纪皆有,由于洛景的妾室比较多,现如今除了昭城派出的一人,身边侍候的已经没有了婢女,皆是妾室亲自上手,同样也是为了朝夕相处。

“良人此篇文赋呈递上去,定然得陛下欣喜,赞颂大汉盛世风华,长安城外的竹林恐怕又要遭遇砍伐,以作竹简抄录您的文赋了。”

一个望着有些小巧玲珑的女子笑意盈盈的柔声说道,她是会稽王的女儿,大汉的翁主,她不是唯一一个嫁入东阿侯府的宗室之女。

在这东阿侯府之中,还有她五服之内的其他姐妹以及晚辈和长辈,毕竟刘氏皇族这样庞大的家族,辈分和年纪一向是不挂钩的。

她算是洛景比较喜欢的妾室之一,已经育有一儿两女,在众多妾室之中也算是比较多的。

“良人,可是昭公大君说了些什么?”

一提到洛陵,这些女子纷纷正襟危坐起来。

首节上一节290/2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