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95节

“启奏陛下……”

王洽手持朝笏,走出朝班,所喊出的声音,在这皇极殿内回荡,叫思绪驳杂的崇祯皇帝回过神来。

前戏总算结束了,真够长的。

心里暗松口气的崇祯皇帝,提起精神,稳坐在龙椅上,锐利的眼神,扫视着殿内所站群臣,听着王洽所讲。

“此次受建虏进犯,国朝蒙遭浩劫,于地方动乱,朝堂不一之际,陛下亲掌大局,颁戡乱救国之诏,设军机处,编练强军…更与建虏猖獗之际,为保皇明威仪,陛下御驾亲征,立皇储以稳国本,设辅政大臣以固朝堂……”

听着王洽所讲之言,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回望过去发生的种种,就宛若是一场梦境般,在那种危局之下,其实他并不能确定,自己所做的那一切,是否能击败被皇太极统率的建虏八旗。

毕竟就当时所处的局面,大明谈奴色变,敢真正向建虏亮剑血拼的军队,可谓是少之又少。

不过叫崇祯皇帝再次做出选择的话,那他同样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己巳之变发生的时间越长,那对大明造成的伤害更大,真熬到崇祯三年的话,不知还要死多少百姓,建虏要掠走多少人口、钱粮等。

对不善生产的建虏来讲,掠夺走相应的生产资料,无疑壮大了他们的底蕴,也叫建虏八旗上下,更加崇尚战争,使得大明陷入到更被动的境遇下。

“……今军机处奉陛下旨意,已对随驾出战的各部大军,奉戡乱救国之诏,勤王救驾的各部兵马、勇壮,完成相应的评功,还请陛下念社稷之重,行封赏,以向天下彰显皇明之威仪。”

王洽当着皇极殿内群臣的面,向崇祯皇帝讲完所定之言,在群臣的注视下,手持朝笏,对崇祯皇帝行跪拜之礼。

到自己了。

见到此幕的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伸手示意道:“爱卿请起,此次国朝突遭变故,幸得我大明有忠勇者,念社稷之重,才得以在朕的指挥下,战胜猖獗的建虏,狠狠力挫了以下犯上的建虏。

朕先前就曾讲过,于国朝,于社稷有功者,朕绝不加以吝啬赏赐,于国朝,于社稷有过者,朕亦不会放过一个。

此次朕特意召开大朝议,就是要对那些给大明立下功勋的良臣、悍将、健儿、勇壮,给予相应的赏赐。”

听着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位列朝班的阁臣、廷臣、朝臣等,那都露出各异的神情,心里生出不同的感触。

在这等环境下,天子依旧强调有功者赏赐,有过者惩罚,这不得不叫韩、李标他们,下意识想到被扣押在诏狱的袁崇焕。

而像王洽、李邦华、徐光启几位军机大臣,除了联想到袁崇焕以外,还想到了被天子下旨整肃的内廷皇庄。

跟随在崇祯皇帝麾下,一块御驾亲征的这段经历,还有在军机处办差的经历,叫他们明显感受到天子的改变。

这一刻位列皇极殿内的群臣,包括经传讲宦官,在皇极殿外所聚群臣,都等着崇祯皇帝下旨,宣读授赏圣旨了。

‘是不是都在等着朕下达旨意,宣读授赏圣旨,然后便结束这场大朝议呢?’

看着殿内群臣的神态变化,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嘴角微微上扬,眸中闪烁着精芒,心里暗暗说道,只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

难得召开一次大朝议,若是他的一些政治目的,不能借此机会明确的话,那岂不是白白浪费这次政治典礼呢?

“在宣读授赏旨意前,朕有件事情要先宣读一下。”

在一众群臣错愕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缓缓站起身来,手握天子剑,沉声道:“既然是召开大朝议,有些事情要先明确,若是这些事情,明确不下来的话,纵使是宣读再多的授赏,对那些战死的健儿来讲,也是不能安心的。”

第182章 不讲武德的崇祯

崇祯皇帝的声音,在这皇极殿内回荡着,但却宛若一道惊雷,在朝班内的群臣耳畔炸裂开。

在知晓天子要召开大朝议,朝中一应大臣都揣摩到,天子必然是带着其他深意的,不然绝不会这般大张旗鼓。

现在他来了。

韩、李标、周道登这些内阁大臣,刘宗周、毕自严这些院、部、寺大臣,王洽、李邦华这些军机大臣,脸上露出各异的神情,心中暗自说着什么。

即便是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几人,按理说他们常伴在崇祯皇帝身边,理应知道的更多一些,可此时崇祯皇帝所讲之言,还是叫他们心里一紧,此事他们先前根本就不知情啊。

“朕猜…在诸位卿家的心中,此时都在想朕准备宣读何事吧?”

手握天子剑的崇祯皇帝,透过眼前晃动的旒冕,神情淡然,看着殿内所站群臣,朗声说道:“朕也就不打哑谜了,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先前建虏进犯我大明,为战胜以下犯上的建虏,而特设的军机处。”

处在上下摆烂的大明,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崩坏的财政体系,其实有一件事情,是摆在崇祯皇帝面前,必须要设法解决的。

!;'?,":'千;;?:;:,;源'.;,中""?,:?,'裙!'2!:0!;6:?8?".;5!.6"0!?5.3  那便是建虏、流寇作乱的军事问题。

以内阁为首的大明政体,是以治理天下为主的,像处理军事问题,尽管有兵部不假,但权力没大到能跟内阁抗衡的地步。

涉及国朝安定的军事问题,尽管在大明的文官群体中,也不乏一些懂军事的文官,但多数还是不懂的,觉得看了几本兵书,就能指手画脚,但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崇祯皇帝所想要的,是专门围绕军机要务而出谋划策,并跟内阁争取相应资源的军事策划、统属权力机构。

按理说大明有五军都督府了,尽管被大明文官群体架空了,崇祯皇帝若真想达成这一政治谋划,直接启用五军都督府不就成了?

何必又创设军机处呢?

不是崇祯皇帝不想啊,实则是现实不允许啊,大明文官群体把持着兵部,将先前掌握权势的大明勋戚架空,这背后牵扯到多少利益?

这么多年积攒的问题,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可能吗?现实吗?

崇祯皇帝没有多余的精力,也没多余的时间,在制衡朝堂的前提下,去解开乱成一团麻的兵权问题。

“…通过这次迎战建虏,朕发现特设军机处,来专管军机要务,统属战局,能高效的上传下达。”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眼下肆虐辽东的建虏,肆虐山陕等地的叛逆,都是我国朝所必须解决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朕需要重用军机处,来处理紧急军务,跟内阁,跟六部,跟地方,跟平叛大军嵌接。

所以朕决意不撤军机处,何日大明平叛建虏、叛逆之患,何日再议是否裁撤军机处一事。”

皇极殿内所站群臣,听到崇祯皇帝所讲之言,有震惊的,有难以置信的,有错愕的,也有激动的。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神情激动的走出朝班,手持朝笏拱手道:“我大明从没有这等先例啊。

再者说我国朝有内阁,有兵部,纵使有军机要务需要处置,那也是能得以解决的,军机处不能留啊!”

“臣附议!”

“臣附议!”

跟着刘宗周的脚步,从朝班中冲出十余名朝臣,他们手持朝笏,拱手作揖,态度坚决的附议道。

就因为一场建虏进犯的突发战况,已叫国朝出现不小的变动,甚至还闹出京卫都督府、九门提督这等特设机构,甚至内廷还出现了大内行厂、西辑事厂。

在朝局扑朔迷离,袁崇焕被下诏狱,天子表现强势的背景下,外朝的文官群体,多数是不愿见到军机处常设的。

什么时候平定叛乱,什么时候再议是否裁撤军机处,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去啊。

崇祯皇帝瞅着刘宗周他们,又看了眼韩、李标他们,甚至在这个时候,皇极殿外也传来不少声音,被殿外宦官传讲下,那帮官阶不够进殿的文武大臣,当听到这个叫他们震惊的话后,一个个都表现得很是激动。

这兵部的官员还算好一些吧,毕竟兵部尚书王洽、兵部侍郎李邦华,还在军机处这边担任要职、

但是兵科、都察院这边,包括部、寺等官员,那都冲出来不少,在皇极殿外规劝起来了。

“看来诸卿,刚才没有听清朕所讲之言吧?”

崇祯皇帝面对这样的局面,也不气恼,气定神闲的说道:“朕说的是决断,不是建议,朕今日在这皇极殿宣读此事,是告知你们的。

怎么?

难道在诸卿的心里,一个个都不想看着国朝平定叛乱吗?

在这皇极殿内外,就不要跟朕强调大明祖制,朕比你们要更清楚。

朕想问问诸卿,在太祖高皇帝、成祖皇帝…统御大明的时候,可曾遇到过外有强敌,内有叛乱的局面?

那个时候,我国朝尚有五军都督府、兵部执掌天下兵马。

现在呢?

只有一个兵部,还闹出那么多风波。

裁撤军机处也行,那就论论五军都督府一事吧!

还有,谁要想以辞官来要挟朕,那现在就站出来,谁当朝请辞,朕即刻批准。”

崇祯皇帝说的话很重,此言一出,叫那些反对不撤军机处的大臣,一个个都有些傻眼了,谁都没有想到,天子会提五军都督府之事。

倘若真要这般掰扯下去,那先前被压制的勋戚群体,岂不是又要在朝堂崛起了吗?

对于这其中牵扯到的事情,不是一人所能决断的。

以韩、李标为首的内阁大臣,透过崇祯皇帝所讲之言,一个个心里都明白,天子对立军机处一事,态度是怎样的坚决。

倘若在这大朝议上,他们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那‘愤怒’的天子,必然是会选择硬刚到底的,真没了官位,对他们似乎没有太多好处。

第183章 授赏

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大明的天子,崇祯皇帝要清楚的认识到,皇权与臣权,就是天然的对立面。

皇权退,则臣权进。

皇权进,则臣权退。

与庞大的文官群体相比,皇帝就是孤家寡人,所以在握着政治优势时,就必须要积极地打压。

不然别说统御天下了,旨意能否出京城与否,那都要另当别论了。

想逼朕就范,那不可能。

建虏跟流寇,哪一桩都不是小事情,稍稍处置不当,贻误了战机,都会叫大明陷入被动局面。

一个个只想拨动自己的算盘,一心想萧规曹随的糊弄了事,没那么好的事情了。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折腾轰轰烈烈的变法要不得,但是换个政治花样,陪你们好好玩玩,朕还是很有耐心的。

手握天子剑的崇祯皇帝,神情冷峻的扫视着朝班所列群臣,彼时的皇极殿内,是静的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清楚的听见。

先前反对军机处常设一事的大臣,一个个全都沉默了,崇祯皇帝把话说的太绝对了,以至于他们现在是进退维谷。

“启奏陛下~”

韩硬着头皮,顶着心里的压力,手持朝笏,走出朝班,拱手道:“陛下心忧社稷,欲早定国朝叛乱,这本是好事。

然陛下不可只顾军机要务,却忽略我国朝政务啊。

陛下自凯旋归朝后,便未去文华殿理政,且未召开早朝,这有悖君王之道,臣等先前反对此事,是想规劝陛下……”

听着韩所说的这些话,本眼神冰冷的崇祯皇帝,神情缓和了不少,别看韩所讲之言,只是在规劝自己,然潜在的意思,崇祯皇帝是读懂了,这是给双方都找个台阶下。

自己的决心,不仅韩感受到了,满朝文武也都感受到了,若再反对军机处一事,只怕后果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所以他这个内阁首辅,便站出来和稀泥了。

“韩卿之意,朕明白了。”在韩讲完以后,崇祯皇帝开口道:“朕先前觉得内阁有韩卿坐镇,可替朕多多的分忧。”

“朕虽说是凯旋归朝,可这心里却一日不敢懈怠啊,军机处所掌之事,皆乃国朝首要处置的军机要务。

在国朝遭遇浩劫,人心浮动之下,我大明有那么多健儿、勇壮,敢跟来犯之敌血战不退,若不赏赐他们的话,那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

朕本以为诸卿的心里,都能体悟到朕的良苦用心,却未曾想诸卿却那般看待朕,罢了,等此次大朝议结束后,朕再召集内阁谈谈吧。”

在大明政坛,想要达成某项政治目的,就必须比文官更厚脸皮,像什么仁义圣贤,道德制高点啊,能利用上的都要利用上,不然就该被反刺了。

将文官分化开来,叫他们对立起来,这样才能制衡朝堂,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有获益的事情。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叫朝班中的一众文武大臣,纷纷都低下脑袋,天子这哪里是顺着韩的话说啊,这分明就是在暗指他们,难道离开你们的视线,就一个个的不做事了?你们做事,都是做给朕看的吗?

“既然诸卿没有别的意见,那便先宣读授赏旨意吧。”

崇祯皇帝转过身来,朝龙椅处走去,对身后群臣说道:“此番建虏进犯我大明,虽是受袁崇焕所累,致使国朝震荡,然最终以下犯上的建虏,终被我大明击败,这非朕一人之功,亦是国朝上下齐心所胜。”

讲到这里的时候,早已准备就绪的曹化淳,率先捧着一份圣旨,便缓步向前走去,在群臣的注视下,也不给他们思索的时间,便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御极两载有余,承列祖列宗洪福…然国有庸臣,刚愎自用,欺上压下,致国朝于危难……中极殿大学士韩,赐蟒袍,特进光禄大夫,加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领军机大臣孙承宗,赐蟒袍,授兵部尚书衔,特进荣禄大夫,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

首节上一节95/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