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97节

据章谨忠他们所言,上述两地受直隶巡抚卢象升、天津知州陈延生的影响,都见到地方工坊的盈利,所以响应的人很多。

当前川海总会在直隶所设分会,倾斜于冶炼、建材、纺织、造船这些产业。

毕竟当前北直隶各府县,在直隶巡抚卢象升的治理下,正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等设施,而天津开海之势很强,纺织、造船等领域需求很大。”

一个个都是精明的很啊。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笑容,对直隶境内的士绅、商贾等群体,所倾向于的这些领域,他一开始就预料到了。

别看大明奉行重农抑商,只是民间的工商业发展,主要涉足的群体,就是这些有社会背景的群体。

重农抑商,主要针对的是底层百姓。

不想让这些免费劳动力,影响到国朝层面的农业产量,还有就是不想工商业的蛋糕,被一些拼出来的底层分走。

毕竟蛋糕就这么多,进来的人多了,那能吃到嘴里的就少了。

川海总会所呈奏疏,崇祯皇帝一封封的看着,对章谨忠他们的能力给与肯定。

能在这般短的时间,就将相应框架筹建起来,这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章谨忠他们做的还算不错。”

崇祯皇帝面露赞许道:“和汇通票号等处的合作,配合的也很缜密,就先让他们这样发展吧。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直隶治下有家底的群体,不可能就这么一些,多数的人知晓此事,只是对官办诸厂一事抱有警觉。

那就先看保定府和天津直隶州两地,所谋定的那批官办诸厂,能否见到实际利益,吸引到这些群体了。

内厂要做好相应监察,此外告诉章谨忠他们,在直隶所设诸产业分会,内部运营、监察、财会等领域都紧抓起来,敢出现问题绝不轻饶。”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走原始化工业化这一路线,在大明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拉动内外需,来刺激治下诸群体筹建规模化工坊。

像西山所筹的军工产业,像直隶境内的基础建设,像天津的开海通商,像明确的联合海贸,通过这些主动的政策,来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只要工商业能繁荣起来,那就能带动大明逐步改变,特别是新制钱的流通,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强,这对国库创收很有帮助。

国库和内帑的银子,崇祯皇帝分的很清楚。

该是国库增收的新财源,就归国库。

该是内帑增收的新财源,就归内帑。

“司礼监这边,收到卢象升、陈延生的密奏没?”

崇祯皇帝拿起御笔,看向王承恩询问道:“遴选的那批吏员,在密赴辽东前,朕要见见他们。”

“还没有。”

王承恩垂首道:“许是这两日就会呈递进京,司礼监这边收到,会第一时间呈递御前。”

“嗯。”

崇祯皇帝应了一声,就伏案忙碌起来,要做的事情太多,要处理的朝政太多,哪怕有内阁分担不少,可有不少事情,是需天子定夺的。

现在大明的维新幼苗,算是被崇祯皇帝小心的培育出来,想要叫这颗幼苗成长,还要不断地浇水施肥,还要避免被人连根拔起。

“皇爷,内阁首辅韩求见。”

处理了十几封奏疏,殿外候着的宦官,走进殿内禀道。

“宣。”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将那些奏疏推到一旁,“王伴伴,将这些奏疏发到司礼监,按批示送到各处。”

“喏。”

王承恩忙上前拿起奏疏,便转身朝殿外走去,和走进殿内的韩打个照面。

“韩卿,此次进宫觐见,所为何事?”见韩过来,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神情淡然道。

“启禀陛下,是为春闱一事。”

韩拱手作揖道:“时下已是正月末,礼部这边多次呈递奏疏,要尽快拟定此次春闱……”

把春闱给忘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双眼微眯起来,三年一届的科举,也到了在京召开会试,遴选相应学子的时候了,会试结束后,所选中的那批读书人,还要参加殿试。

对大明的读书人来讲,科举就是鱼跃龙门的存在,这代表着他们是否能改变命运,迈进大明仕途。

“这件事情啊,就着内阁来办吧。”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韩说道:“叫徐光启主抓吧,礼部这边协办,韩卿负责举荐些大臣吧。”

“臣遵旨。”

韩作揖道。

对科举这件事情,崇祯皇帝不想改变什么,毕竟就算现在改,那只会引起很多风波,既然是这种情况,那就索性先这样推行吧,不过春闱的主考官,却不能让韩他们担任。

毕竟两榜进士一旦定下,那这些人就算认该届主考官为座师,大明官场的门生故吏之风气,还是比较严重的。

“科举不是小事,韩卿要重视起来。”见韩神态有些不自然,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好啦,若没有其他事情,就先退下吧,朕还要处理朝政。”

第557章 京师大学堂招生

韩离开乾清宫没多久,崇祯皇帝就命人去召李之藻觐见,科举这摊子事情,他没有精力去改什么,毕竟传承几千年了,想让自己一杆子打死,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

崇祯皇帝真敢这样做,就是跟天下读书人为敌,真要是那样的话,大明各地就会冒出抗议风潮,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暴乱。

不过改不了科举,那也能依附在科举的身上,吸吮些精血下来,以增强京师大学堂的底蕴。

想到这些的崇祯皇帝,心里越想,越觉得有搞头,毕竟科举的难度很大,能考取功名者终究是寥寥。

八股取士传承到崇祯一朝,难度是不断攀升,反正让崇祯皇帝去做这些事情,他能否过乡试都不好说。

“臣…李之藻,拜见陛下。”

“免礼吧。”

看着匆匆赶来的李之藻,崇祯皇帝露出笑意,要说这李之藻不错,先前所定管办学堂一事,一直都在积极的推动。

“李卿,崇祯四年的春闱,快要召开了,朕想起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之藻说道:“现在进京的学子,只怕是累日递增,等到春闱开始前,规模还会增加不少,这对京师大学堂是件好事。

毕竟两榜进士的名额,都是有限度的,能考中的终究是少数,多数的读书人,只怕要带着遗憾离开京城。

你们京师大学堂这边,从现在开始就打出招生的旗号,年纪限制到35岁,对税政、河政、术算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招生。

现在国朝对财政、河道、工程、赈灾等领域,所缺能臣干吏的规模很多。

如果说京师大学堂这边,能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材,并在赈灾行署、诸河道巡抚衙门等处实习期间,做出相应政绩的话,朝廷不是不能授予官职的。”

“陛下,如果说是这样的话,只怕朝野间的争议和反对,会不少吧。”李之藻听闻天子所讲,强压惊意道:“毕竟……”

“朕没有说现在就许诺这些,要先慢慢的做起来再说。”

崇祯皇帝皱眉道:“这次你们京师大学堂,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要招够3000年轻学子,去进行培养。

朕知道这件事情难度很大。

但是看看地方上,所出现的诸多弊政吧,尽管有司衙署都粉刷了,可是隐藏的真相,终究是藏不住的。”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崇祯皇帝最想促成的。

特别是河政和赈灾两大领域,崇祯皇帝急缺大量人才,来不断扩编地方建制,以构建起两个单独的体系。

毕竟在大明今后很长时间内,各地灾情频生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就是会爆发这些问题。

如果倚靠摆烂的大明官员队伍,去处置这些流转粮饷众多的领域,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东拼四凑的粮饷,多数进了个人的腰包,地方灾情和麻烦没有解决,等到地方百姓忍不了了,那就会爆发民乱。

现在地方赈灾行署和河道巡抚衙门,崇祯皇帝只是在北方诸省筹建起来,并稳步的向前运转着。

像南方诸省治下,唯独有个湖广,是李邦华出任湖广总督,崇祯皇帝心里还算能够笃定,李邦华会在湖广做出改变。

像熊文灿所领两广总督,方孔照所领福建总督,崇祯皇帝并不确定二人,是否会严格遵循他所下旨意来办。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办好此事。”

见天子这般说,李之藻神情坚定,拱手作揖道。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京师大学堂就是新学的摇篮,是大明启蒙的根脉,所以他肯定希望这个摇篮能越办越好。

等到所辖的各级管办学堂,能够逐步在大明地方发展起来,那愿意接受新思想的群体就会增多。

不可否认。

传承渊源的儒家思想,的确有不少可取之处,不过有些禁锢思想的樊笼,却深深坑害着大明。

特别是迈进统治后期的崇祯朝,如果不能突出重围的话,像甲申国难这等江山倾覆之事,根本就没有办法避免。

“好好做。”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如果需要银子的话,就呈递奏疏到御前来,朕会从内帑调拨过去。

招收学子一事上,不要怕花银子,不要怕引起影响,做好份内事就行,至于别的,由朕来把控,卿家就不用太担心了。”

“臣遵旨。”

李之藻再度拜道。

大明的教育体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算是对准精英群体,治下存在的文盲,可谓遍地都是。

这也是士绅、读书人这些群体,能够享受根深蒂固的特权,并依靠这些特权,来维护自身利益,趁势兼并土地的根源。

如果大明的教育体系,能够从极小的一个群体,扩展到整个群体,叫底层百姓子嗣,亦能享受教育熏陶,那就能打破阶层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真相越多,崇祯皇帝愈感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民启蒙开智,是确保发展的第一源动力。

“大明想推动原始工业化,就必须有规模不小的识文断字的群体,不然想做好这件事情,难度实在太大了。”

看着李之藻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轻呼一声,心生感慨:“特别是标准化,是夯筑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一直靠文盲群体来做这些事情,那终究是效率很低的,这不能推动大明产业的整体向上发展。

特别是廉政高效的官员队伍建设,亦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些事情要耗费十年、二十年,去逐步的促成和定型。”

大明的阶层固化、利益固化,已经到了难调的程度,想要促成这些症结的改变,就要在现有的框架下,引入新的利益导向,逐步的去做出调整。

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崇祯皇帝就会发现问题又回到起点,那还是人,如果想让这些谋划部署,有效的运转起来,就必须逐步启蒙开智,让参与进来的群体,能通过自己的付出改变命运。

第558章 天津,大明的特区(1)

朔风凛冽。

下了场雪的天津,就像是被披上一层银装,然上空飘散着的缕缕黑烟,却显得是那般格格不入。

“陈知州,那些人真要押着游街吗?”

新任天津将军卢象晋,倚靠在官帽椅上,看着伏案忙碌的陈延生,皱眉道:“或许他们确有煽动舆情、抨击衙署之嫌,不过并没有对天津造成什么实质性影响,何况他们还都是读书人,不少还是生员。

如果真要游街的话,这事儿要捅到京城那边,让朝中的言官御史知晓,只怕您会被不断弹劾啊。”

“必须游街!”

首节上一节29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