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89节

哪怕他们的确有才。

然大明的意识形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很保守和僵化的,这也使得他们不被大明文官群体和多数读书人所接受。

不过这些都成了过去式。

在崇祯皇帝的聚拢下,李之藻、徐光启这些人,都得到相应的重用,并将接触西学的群体,全都邀请到京城来了。

这些对崇祯皇帝来说,可都是宝贝疙瘩,他们代表一种可能。

能否吸收西学菁华,摒弃西学糟粕,以神州文明为根脉,逐步开拓属于大明的各领域学科。

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卿家,当前京师大学堂,筹设发展的怎样了?”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李之藻说道:“涉及术算、物理、化学、天文、财政、地理等诸领域学科筹建,是否都逐一明确下来了?

算起来,京师大学堂筹建时间不短了。

朕虽说忙于政务,然心里却牵挂着此事,该学堂发展的好与坏,对大明能否中兴,所起作用可不小啊。”

尽管当前在西山那边,武备院麾下人才济济,带动着大明的前沿发展,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还是太少了。

以后大明想要发展,离不开成规模的人才队伍,京师大学堂就是一颗火种,代表着解放大明思想的火种。

大明科举必然要彻底革新,靠读几本圣贤书,参加科举考试,就能迈进大明仕途,这遴选的人才,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治理河道他们懂吗?

梳理财政他们懂吗?

筹建产业他们懂吗?

规划建设他们懂吗?

断案判案他们懂吗?

大明党争不休的根源,一个是利益使然,一个是思想守旧,这就像是两座大山,不是轻易就能铲除掉的。

所以崇祯皇帝要逐步的撬动根脉,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革新大明的意识形态,彻底改造大明教育。

“启禀陛下,京师大学堂所开诸多学科,相应教材皆已编撰完毕。”

李之藻眉宇间难掩激动,拱手作揖道:“尊奉陛下当初所定旨意,从初阶、到中阶、到高阶,各个层次的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时下直隶所辖皇庄,开设的那批小学堂,将初阶的各类教材,都刊印并传授相应知识。

现在京师大学堂这边,有各学科的教员129人,招募生员276人,读书人431人,算是初具规模了。”

都过去半年多的时间,才招募这么一点人,未免太少了吧。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他心里也清楚,在大明发展新学科,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没想到困难成这样。

就这么一点读书人,只怕多数都是科举无望,或家境贫寒的群体,只怕部分学科,所进修的读书人更少。

教育不能形成规模,就无法以量变形成质变,更别提迈向井喷式发展了,这可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不过各领域学科的教材,由易到难都编撰起来了,这代表着只要加大投入,就能吸引更多的群体进来。

现阶段还不是给予京师大学堂,等同于国子监地位的时候,毕竟真要这样做的话,只怕会引起文官群体的反扑。

有很多谋划和部署,都在稳步向前推进中,崇祯皇帝不允许秩序出现混乱,那对后续的发展没有益处。

“这些在学堂的读书人,有多少是有潜力的?”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之藻说道:“按理来说,京师大学堂的待遇不错,为何进学堂的读书人,会这般的少?”

李之藻脸上的笑容没了,“有潜力的读书人,可能只有不到两成,剩下的那些读书人,只能学到一些皮毛。

京师大学堂的待遇是好,可是终究不能参加科举,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臣等也在绞尽脑汁,想招募更多的读书人。”

李之藻所说的这些,是很现实的事情,对大明的读书人来讲,不能参加科举的学科,他们是碰都不会去碰的。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抨击。

儒家思想能长久不衰,除了迎合统治所需以外,根源就是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开蒙为起点,到科举为终点,不同阶段,进修不同的知识典籍,可谓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是长达数千年的底蕴沉淀,想动摇儒家思想的根脉,可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说动摇就能动摇的。

“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京城,或者京畿,这样下去,京师大学堂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朕想到一种办法,现在北直隶上下,自卢卿出任直隶巡抚后,各府县的情况都在有所好转。

特别是直隶赈灾行署的筹建,叫很多破产的群体,被安排在各个领域谋生,他们的家境都在有所好转。

京师大学堂可将主要招收群体,集中在这些群体的子嗣身上,尽管他们多数是不识文断字的,但是在白纸上作画,往往难度会减少很多,朕可以给卢卿传旨,叫赈灾行署方面,对你们有所配合。”

相较于李之藻所想的那些,崇祯皇帝所想的要主动些,有效集中各项资源,来培养属于大明各领域的人才,筹建起层次分明的队伍。

第542章 官办学堂(2)

李之藻皱眉说道:“陛下,倘若是这般的话,仅靠赈灾行署的协助,只怕也未必能将此事办好。

直隶所辖府州县众多,特别是诸县,不说开设的这批学堂,需要多少教员,仅仅是支出的粮饷,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年年都要支出。

毕竟招募那些破产群体的子嗣,想让他们缴纳银子进修,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况且这些破产群体,先前从没接触过圣贤之道,只怕他们的心里多有抵触,叫他们的子嗣在身边,帮衬着……”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李之藻所说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事情,大明可不比后世,没有普及基础教育。

那绝对是文盲遍地走。

进修教育,对于底层百姓来讲,是很奢侈的事情。

叫他们掏银子,供养子嗣进修,远没有待在身边,帮衬着减轻些压力好。

再者言就算不收取任何费用,想要吸引这些群体的适龄子弟,到直隶各处开设的诸学堂进修,就必须要叫他们见到好处。

管饭是必须的。

学了后,以后能谋取生路。

不然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学不学都那回事,还不如老实待在身边,帮着家里减轻些负担的好。

大明如果想要开民智,必然是一条满是艰难险阻的路。

读书,不是谁都能去触碰的。

“这些棘手的问题,的确要逐一解决才行。”

崇祯皇帝沉思许久,皱眉道:“朕想到一些思路,卿家先听一听,到时卿家再酌情完善和增补。

其一,先以保定、天津、广平、真定、大名几地为主,毕竟这里安置的破产群体最多,在各县筹建起一批初阶学堂。

其二,在赈灾行署的协助下,将各县募集的适龄子弟,各县治下有皇庄的,暂安排进皇庄学堂一起进修,治下没有皇庄的,则在县城择地筹建学堂。

其三,凡是进学堂进修的子弟,包管一日三餐,除此之外,等他们以后学有所成,学堂会安排他们谋生,其中表现优异者,每年发放奖学金,他们的出路会更宽广。

其四,安排京师大学堂的读书人,其中表现欠佳的那部份,去各县出任学堂主事,凡是能坚持三年者,通过每年一次的考评,有机会擢县学教谕、训导,表现优异者,可擢府学教谕、训导等。

其五,命这些学堂主事,在各县招募科举无望的儒生,分担非学科的课业,比如启蒙、识文断字这些差事。

其六,京师大学堂加快招生效率,每年考评不合格者,就安排到各县学堂之中,以此来逐步增扩各府州县的学堂。

其七,和川海总会、汇通票号,皇明海贸总会签订契约,每年会向他们定向输送一批所需的人才,达到一定的数额,上述这些机构要给京师大学堂一笔银子,毕竟这也算帮他们增补队伍。”

李之藻:“……”

对天子所讲的这些,李之藻先前还真没想过,如果这些构想能逐一的落实,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京师大学堂为首,所筹建的各级学堂规模,就可以逐步发展起来。

这无疑是颠覆大明传统教育。

毕竟大明的读书人群体,十年寒窗苦读,进修圣贤,学八股文,就是为了科举,以求鱼跃龙门,迈进大明的仕途。

“当前京师大学堂的底子,还是非常薄弱的,所以要沉下心来,好好的夯筑根基。”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李之藻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让这些开设的新学科,能在大明让更多的人接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扩大规模,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唯有这样,才能做出改变。

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希望卿家能多为朕分忧,叫这些明确的新学科,真正的发展起来,在大明落地生根。

各领域的人才,都是朕所急缺的,在各地的学堂发展期间,如果遇到好的苗子,就招收进京师大学堂。

要形成逐级递增的晋升体系,这才是根本所在。

京师大学堂发展所需的粮饷,倘若存在不足的话,由内帑进行兜底,不过朕只给卿家三年,必须要在北直隶各府州县,筹建起体系完善的各级学堂。”

“臣遵旨!”

李之藻当即拱手道。

再穷不能穷教育,此时的崇祯皇帝,心里算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大明想要发展起来,想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有丰富的人才队伍支撑。

倘若脱离这一核心,那大明的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以高效的效率前行。

别的不说,单单是筹建规模化工坊,目不识丁的工匠,就算是再怎样厉害,也没有粗懂该领域的人才,要来的更实际些。

生产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其中还牵扯到管理。

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才,所考虑问题的角度,跟只会埋头苦干的工匠,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流水线手工作业下,任何一处岗位,只要干的时间久了,都能精通该岗位的工艺,但是具备思考的人才,却很少。

“卿家,如果说在三年以后,你能实现这一目标,并能培养出一批人才,那朕必授予京师大学堂,比肩国子监的身份。”

为激励和刺激李之藻,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等到了那个时候,卿家之名,必将传遍我大明上下。

难道卿家的心里,不想让京师大学堂筹建的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到大明治下,好开辟大明的新教育势头吗?”

李之藻强压激动,拱手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臣纵使是死,也要办成此事。”

“不要动不动就说死。”

崇祯皇帝摆手道:“要确保自身的健康,毕竟以后的京师大学堂,还需要卿家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臣遵旨。”

李之藻再拜道。

想彻改大明现有教育体系,彻改大明科举体系,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底蕴才行,不然废除掉旧有的体系,却没有新体系出现,只会叫大明越来越乱,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

第543章 少年派

大明对各领域的人材,都是极度欠缺的,想培养这些人才,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这不是三五年,就能见到相应成效的,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等待,持续性的投入各项资源。

坤宁宫。

“皇后,多养两个孩子,不累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牵着周皇后的手,边走边说道:“还要操劳内帑调配,要照顾好自己,别太操劳了。”

“没事的陛下。”

周皇后微笑道:“定国和森儿,都很懂事,让臣妾很省心,和陛下处置国政相比,臣妾这些都不算什么。”

“那就好。”

首节上一节289/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