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70节

新学是这般。

军校是这般。

宗学是这般。

崇祯皇帝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来支撑起他的构想和谋划,重建支撑起大明的梁柱,或许要很长时间,但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果真和预想的一样,京畿卫戍的调整,在朝传播开来,就会引起风波啊。”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倚靠在龙椅上,放下手中奏疏,对王承恩说道:“看看朝中这些大臣,蹦起来的有多少。

即便是内阁这边,提出反对的也不少。

可惜在这件事情上,朕不想跟他们浪费口舌,想用兵部来进行掣肘,那他们的主意算是打错了。”

“还是皇爷英明神武。”

王承恩拱手说道:“知晓外朝那帮文官,一上来会有什么手段,来阻挠京畿卫戍的调整驻防,所以才从内帑调拨粮饷。

这样一来的话,军机处所领的差事,就失去了制约性,只要一应谋划部署,都能平稳落实的话,那京畿卫戍必然坚若磐石。”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啊。”

崇祯皇帝将奏疏丢到御案上,站起身来,理了理龙袍,微笑着说道:“等这些谋划部署都落定了,才能下此定论。

在此期间,内帑所拨粮饷,必须及时跟进到位,切勿出现任何延误。

尤其是裁撤卫所、整顿各镇驻防军等事,敢因为粮饷的拖欠,必然会叫京畿一带,闹出严重的兵乱的。

这是朕绝不愿看到的。”

“奴婢明白。”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内帑的绝对充沛,内廷有司的整顿厘清,叫现在的崇祯皇帝,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文官群体的掣肘。

兵部不做事,那整顿大明军队,就玩不转了?

崇祯皇帝可不这样看。

有孙祖寿、毛承禄、孔有德这批武将在,针对京城和三大营的调整驻防,崇祯皇帝没任何可担心的。

至于蓟密永三协卫戍区域,马世龙、侯世禄、赵率教、尤世威这批总兵官,虽说武职上有升有降,然而在其他方面,崇祯皇帝却给予照顾和倚重,特别是他们的子嗣,全都招进皇家军事学院,那忠诚度亦是有保证的。

为调整京畿卫戍驻防,崇祯皇帝忍耐了快一年,各方谋定以后,才蓄势待发的强势出击的。

谁敢阻挠他做这件事情,那就等着遭受打击吧。

“不过经历此事,内帑要调拨不少银子啊。”

崇祯皇帝轻叹道:“先前积攒的那点压箱银子,算是支出半数了吧,倘若这般,都不能叫北直隶彻变,那朕这笔买卖就亏本了。”

等到京畿卫戍的调整全线落实,那北直隶这个基本盘,就算真正掌握在崇祯皇帝的手里了。

甚至崇祯皇帝都能预想到,半年后的北直隶要地,会迎来怎样的发展和改变,至少很多事情都将改变。

“皇爷,北地诸藩的事情,明确了。”

王承恩闻言,作揖道:“那批诸藩都心念社稷之忧,想为皇爷分忧,他们的子嗣,时下正分批进京。”

“这倒是个好事情。”

崇祯皇帝笑道:“这么说起来,朕也要为皇明的族裔子弟,尽快挑选一批老师,叫他们在西山好好进修了。”

王承恩潜在的意思,崇祯皇帝怎会不知,北地诸藩的子嗣进京,就代表着他们的银子,也将跟着抵京。

有了这批盘剥宗藩的银子,那内帑又将充盈起来。

不过诸藩的那些子嗣,崇祯皇帝没想过继续奉行养猪政策。

“这样吧,从四卫营先遴选出一批悍卒。”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道:“要认死理的那种,先叫他们操练这批皇明的族裔子弟。

一个个自幼锦衣玉食,想来都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没有个好的体魄,以后怎样为皇明分忧呢?

告诉那批悍卒,以操练新卒的态度,去操练这批皇明的族裔子弟,谁敢违抗,那就狠狠的教训。”

王承恩面露踌躇道:“皇爷,这是否有些……”

“有些什么?苛刻?”

崇祯皇帝淡笑道:“朕就是要苛刻,不然怎样从他们之中,挑选出一批有用的族裔子弟呢?

以后大明宗藩王爵承袭,朕要乾纲独断,不再以出身怎样,是否受宠来断,谁在宗学表现优异,谁就承袭该脉的亲王爵或郡王爵。

等这批诸藩的子嗣,悉数抵京后,就开始在北方的底层宗室,再筛选出一批子弟,也安排进宗学里。”

宗学这件事情,崇祯皇帝是要大力去做的,秉承宽进严出的政策,能从宗学顺利毕业的皇明族裔,那都是具备一定能力的。

等到第一批皇明族裔培养出来,那大明对内外的境遇,必然会发生改变,说不定首批移藩之事,也该推行起来。

王承恩心惊不已,若是这样的话,敢传到外朝那边,尤其是南方诸藩的耳朵里,那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毕竟做出这样的决断,代表着皇明先前的宗法礼制,针对宗藩这一块,都将出现颠覆性改变。

“皇爷,对外朝反对之事,司礼监那边应该怎样做?”想到这里的王承恩,忙转移话题道。

这件事情牵扯太大,并非他一个内廷太监,所能过多干涉的。

“保持现状吧。”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朝殿外走去,“以后像这些奏疏,就不用送抵御前了,全部留中吧。”

“奴婢遵旨。”

大明的文官群体不好对付,但这并不代表崇祯皇帝没办法钳制住他们,现阶段局势逐步明朗,针对朝堂的调整也要进行了。

崇祯朝的东林党,虽说表现比较抢眼,但是经受天启朝的那般混乱党争,在朝的根底其实并没有所想的那般稳固。

东林党主要的势力,现阶段是集中在江南诸省,是在地方上,所以趁着这一时机,崇祯皇帝也要亮出自己的手段了。

身为大明皇帝,不能只把手伸到朝堂就行,地方上也必须要兼顾到。

第507章 空降和增补(1)

“元辅,当前国朝的局势,堪堪平稳下来。”

户部主事史可法,眉头紧锁,看向韩说道:“虽说陛下对内阁之权,下放很多,看起来颇为倚重内阁。

可实际上却并非这般。

下官觉得陛下,过份倚重军机处,甚至简拔起大批武将,这对大明社稷而言,并非是什么好事。”

“宪之啊,你所讲的这些,本辅都明白。”

韩神情有些憔悴,撩了撩袍袖,轻叹道:“可当前这等朝局下,单单本辅明白,又能怎样呢?

就说陛下要调整京畿卫戍一事,内阁事先竟毫不知情,甚至军机处都开始谋划了,才后知后觉的知道。

科道的言官御史,期间没少上疏规谏和弹劾,可无一例外,全都被陛下留中不发,哪怕兵部这边,亦呈递奏疏,可换来的结果呢?”

此时韩所在公事房,陷入沉寂之中。

韩所讲的这些,史可法是清楚的,现阶段的朝堂,对他们东林党来讲,已然做不到绝对掌控了。

一个内阁。

一个军机处。

那形成的权力制约,就很强。

更别提赈灾公署、理藩院、国税处这些新设衙署,天子所简拔的官员,那都是非东林党一系的,甚至也非别的派系的。

崇祯朝的政治格局,不知从何时开始,跟天启朝的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似乎各派都有话语权,但各派都不能左右朝局。

“难道……”

“韩元辅,陛下口谕!”

就在史可法想再说些什么时,王承恩的声音在公事房外响起,这叫韩立时起身,示意史可法不要出去,便朝堂外快步走去。

“韩元辅,陛下口谕,命诸内阁大臣进宫觐见。”

见韩出来后,王承恩神情淡然道。

“臣…韩,谨遵上谕!”

韩忙拱手应道。

崇祯皇帝心里清楚,想要叫京畿卫戍的调整,能平稳的推行下去,就必须叫朝中的文官群体,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朝堂上。

如何集中?

唯调整朝堂格局。

基于这样的准则,崇祯皇帝准备以军机处入手,增补一批大臣,内阁这边,也增补一位大臣。

毕竟从成基命被开革出内阁问罪,内阁九大臣就空缺一位,趁着调整京畿卫戍,再增补一位搅动朝局,崇祯皇帝觉得很有必要。

权力失去监察。

权力失去制约。

就会让党争陷入到无序。

乾清宫。

“臣等拜见陛下。”

在朝内阁大臣、军机大臣,悉数到场。

“免礼吧。”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面色平静道。

韩、温体仁、王洽、李邦华一行,神情各异,都不清楚此时天子特召,究竟是所为何事。

“自朕特设军机处以来,总揽国朝的平叛事。”

崇祯皇帝环视众人,开口道:“以往混乱的秩序,渐渐有平稳的趋势,不管是山陕的流贼叛乱,还是辽东的建虏叛乱,虽说叛乱并未彻底镇压,但却也没叫国朝陷入被动。

过去不少朝臣,都反对朕特设军机处,说此为僭越大明祖制之举。

可事实上这件事情,朕并没有做错。

军机处的诸位卿家,为我大明社稷的安定,都立下功勋,这点是谁都无法去磨灭的。”

韩、温体仁等内阁大臣,看向身旁站着的王洽、李邦华、王在晋、黄立极,从事实结果来论,天子说的没错。

过去国朝面对的叛乱局势,太过于被动,甚至国库都拿不出银子,去调拨给前线平叛的诸军。

实在是局势危急时,都会提出摊派辽饷、剿饷,以缓解所面临的危局,这也使得朝中很多大臣,其实不愿涉足平叛诸事。

“现在军机处秉承朕的旨意,为避免再度出现,建虏进犯关内,对大明社稷造成危害,以调整京畿卫戍,这朝中的一些人,就安耐不住了。”

崇祯皇帝话锋一转,神情严肃道:“对待这些人呈递的奏疏,不管是规谏也好,弹劾也罢,朕的态度很明确。

一律留中不发。

谁要是真能为朕,为大明社稷,想出一劳永逸的办法,那朕擢他为内阁首辅都行,前提是他能说到做到。

别像袁崇焕之流,只知道空谈误国、泛泛其谈,倘若是那般的话,朕不介意再多背负些骂名!”

对袁崇焕这个人,崇祯皇帝的心里没有喜恶之念,但是他初来大明时,就遭遇建虏侵犯大明之事。

首节上一节27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