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16节

这些时日朕忙于朝政,没注意到李卿的病情,韩赞周,等稍候你去太医院一趟,派人给李卿诊治一二。”

李之藻,那可是明末的科学大牛,与利玛窦关系很近,主张西法,精通天文学、数学等领域。

与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等并列,都是享誉盛名的存在。

其实真要论起来的话,在火器方面的研究,大明并没有落后于世界,但是受大明吏治腐败的影响,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锻造出的火铳,没打两枪,就他娘的炸膛了,那谁能受得了啊。

叫崇祯皇帝觉得可惜的是,这些精通火器领域研究,对西洋的文明不排斥的大明本土人才,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用。

倘若他们能聚集在一起,不必被研究经费所苦恼,多与西洋各领域科学家,进行碰撞,那科学的火种,必将在大明熊熊燃烧!

专业的事情,交给徐光启他们来办,其他的事情,他这个大明天子来解决,崇祯皇帝就不相信了,武备院会没有突破性进展。

患病的李之藻要保护好,不能叫他在崇祯三年就去世,像这样的人才,能多活一年,对大明都是有好处的。

“想来你们再来之前,关于武备院的事情,徐卿都讲给你们了。”

崇祯皇帝面露微笑,看着李之藻他们说道:“朕创设武备院,想精进我大明在火器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在别的领域的研究,也是大力支持的。

先前因建虏进犯一事,被迫停下的编撰新历一事,朕觉得可以重启了,对武备院日后的发展,不知诸卿心里可有什么想法?”

既然要重视科学研究,那同徐光启他们的交流,就不能独断乾纲,科学的事情,要多听科学家的意见。

“陛下,我大明对火器、天文、地理等领域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李之藻脸色有些苍白,站起身来,拱手道:“若是陛下真想叫武备院变得更好,还请陛下能多招收些传教士,同时允许他们在京城传教。

与此同时,可招收一些无心于仕途的学子,将他们集中在武备院这边,分属到陛下划分的各个学科组,进修相应领域的知识。”

徐光启面露忧色的看向李之藻,他没有想到李之藻会提传教一事,这对大明来讲,是相对难办的事情。

遥想万历四十四年,发生的南京教案一事,那对天主教的打压和破坏,不可谓是不大的啊。

崇祯皇帝对西洋传教士,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徐光启心里是没底的,同样没底的还有邓玉函、汤若望等人。

第227章 主啊,东方才是天国

“李卿,你先坐下吧。”崇祯皇帝面露笑意,伸手对李之藻说道:“你所讲的那些事情,其实朕之前就都想过。”

听天子这般一说,徐光启、李之藻提起精神,邓玉函、汤若望等耶稣会传教士,紧张的握起拳头。

想在大明进行传教,仅在民间接触一些官绅,进行自主的发展,终究是会受到种种的限制的,若能得到大明皇帝的支持,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李卿你的格局小了。”

在众人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所讲的话出来,叫李之藻他们,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我大明治下的佛教、道教,算是昌盛吧?”

崇祯皇帝神情淡然道:“说来邓玉函、汤若望他们,所信奉的天主教耶稣会,传进我大明的时间,也算不短了吧?

甚至在南方的几处地方,还有在京城这边,也都发展了一些信徒。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大明治下,对信奉天主教,包括基督教,受众面一直都不广吗?”

对西洋衍生出的教派,崇祯皇帝并不感兴趣,然为了大明的科学领域发展,适当的给予一些希望,崇祯皇帝觉得是有必要的。

毕竟大明需要外面传进来的思想,来逐步引导启蒙运动,为后续的改革科举制度,创造相应的条件。

作为大明的天子,崇祯皇帝心里比谁都要清楚,仅靠固化的八股取士,给国朝进行选材,这有些太过于落后了。

':.;!千,:;"!';源!.?中""!裙;;2'?";0';;6!,''8"."5;;6!,"!0.::5;3  想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改变摆烂的境遇,就必须设法掐住士绅、地主出身的读书人群体命脉,唯有做到这一步,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在地方为官也好,在朝为官也罢,就靠着几篇八股文,便能稳坐官位,那未免有些太单薄了。

“关于李卿所提的这些,朕先前想了一些解决办法。”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徐光启他们,说道:“其一,准许来明的传教士大批进京,当然必须要对火器、天文、地理等领域擅长一门,对这批传教士可授予武备院官身。

其二,几位卿家,可将我大明治下,精通上述各个领域,或对此有所涉及的致仕和丁忧的官员,包括学子等,全都邀请到武备院来。

其三,朕会下达旨意,在四夷馆增设欧罗巴各国分馆,通译语言文字,聘请各国的传教士,传授他们的文字,通译西洋典籍。

其四,朕准备在京城择址,开设京师大学堂,另再择一处皇庄,开设小学堂,开设起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京师大学堂,可自主招收我大明学子进修,而在小学堂这边,朕会安排一批遗孤进修。

想在我大明从事传教之事,没有接触西洋的人群基础,纵使你们这些西洋传教士,将信奉的教义宣讲的再好,也不会有人去相信的。

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龙华民,就你们这些年的经历,觉得朕说的对与不对?”

外来信仰这种东西,想在大明传递开来,必须要经历相应的改造,去除不好的东西,留下好的东西,像佛教不就是外来的吗?

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最终不也是化作本土派了?

“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您说的太对了。”邓玉函情绪有些激动,向崇祯皇帝行礼道:“若您所讲的这些,真的都能一一实现的话,我等愿意将毕生所学,都奉献给大明。”

汤若望紧随其后道:“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您说的那些,要是真的能实现的话,只怕需要花费不少银子,若是……”

“银子这方面,你们不用多考虑。”

听到汤若望所讲,崇祯皇帝摆手道:“通译你们欧罗巴各国的典籍,开设京师大学堂,还有小学堂,包括想进京的各地传教士,朕都会从内帑调拨银子,来帮助你们推动这些事宜的落实。

不过有一点朕要强调,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武备院所进行的领域,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进展。

同时你们必须招收一批精通火器方面的人才来京,到武备院这边进行研究,有关火器、火炮等领域,要叫朕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相应的成果。

甚至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在蚝镜(澳门)的西洋船队,回欧罗巴各国,多多的招募相应的人才来明。

朕会毫无保留的资助武备院五年,需要多少银子,朕就给你们多少银子,但如果说五年之内,朕没见到想看到的,那不仅资助没有了,朕还会全面驱逐你们,从此传教就在大明自绝了。”

听着崇祯皇帝所讲,徐光启、李之藻、宋应星这些亲近西洋科学的人也好,包括邓玉函他们也罢,内心都是很激动的。

需要多少银子,就资助多少银子,那纵使遇到再多难关,在火器、火炮领域,他们也是能一一攻克的。

“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我等一定会尽心尽力,办好您交代的差事。”邓玉函恭敬的行礼道。

对邓玉函他们的保证,崇祯皇帝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自己给出的善意,足以叫他们拼尽一切的去努力。

强调五年的时间,是要叫他们感受到压力,总不能自己银子花了,却没得到相应的,那他不成了冤大头了。

“徐卿,武备院的事宜,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崇祯皇帝拿起一摞文书,递给徐光启说道:“这是朕对武备院的一些构想,还有关于火器、火炮的一些想法,你拿下去认真翻看后,便开启相应事宜吧。”

“臣遵旨!”

用五年的时间,来搭建属于大明的科学框架,若是那时大明的问题,能够解决一部分的话,必然会有不小的改变。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必将拥有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对大明的各个领域,掀起新的浪潮,届时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趁着大航海时代的末班车,叫大明积极地对外拓展出去,如此大明的顽瘴痼疾,才能全部铲除干净。

第228章 抗税(1)

专业的事情,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天子,只要懂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即可。

倘若什么事情,都叫他这个大明天子来做,崇祯皇帝不觉得大明还能长久,甚至甲申之变的惨剧,将会更早的发生吧。

“韩赞周,武备院这边的事宜,要在司礼监这边列为第一档。”看着徐光启他们离开以后,崇祯皇帝强调道:“不管有任何需求,有任何事宜,必须第一时间向朕禀明,记住了没有?”

“喏!”

韩赞周忙拱手道。

对欧罗巴本土各国的详细情况,崇祯皇帝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关于印度、南洋等地的西洋各个势力,崇祯皇帝还是比较清楚的。

处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下,倘若有朝一日能解决大明内患,除掉大明的外患,顺势开启海上扩张之路,想想都是叫人兴奋的。

“皇爷,出事了。”

神情凝重的王承恩,匆匆从殿外走进来,对崇祯皇帝拱手道:“眼下在东便门那边,形成严重的淤堵情况。

并且有不少的商贾,聚集在崇文门税关静坐抗议,控诉顺天府尹孙传庭,横征暴敛的情况。”

本畅想着大明龙旗插遍寰宇的崇祯皇帝,听到这样的事情后,眉头紧蹙起来,大明的内部矛盾,还是很尖锐的存在啊。

“这哪里是在控诉啊,这分明是在示威啊!”

崇祯皇帝冷芒一闪,看向王承恩说道:“孙卿是否知晓此事?顺天府衙这边,采取了什么措施?”

当初重改崇文门税关,想进一步完善各项征收税目,以此扩充京城税关收入,崇祯皇帝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出。

毕竟能在京城这边,形成规模生意的商贾,背后定然有勋戚、权贵、官绅的支持,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白手套。

叫他们将吃进去的利益,攥在手心的利益,且还是常年都有的,突然间选择吐出来、叫出来,那肯定是不行的。

崇文门税关,作为大明治下税关之首,年征收税银不到十万两,这对崇祯皇帝来讲,肯定是不合理的。

“孙府尹已然知晓此事。”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不过他却没有前去崇文门税关,甚至顺天府衙这边,也没有任何行动。

皇爷,眼下闹出这样抗税的举止,若时间长的话,必然会叫京城秩序动荡,这件事情不能不管啊。”

孙传庭并没有采取行动?

难不成他是想进一步扩大影响,好钓出背后鼓捣这一切的大鱼?

崇祯皇帝陷入到沉思之中,就崇文门税关出现抗税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直觉已然告诉他,这一抗税情况,必定跟朝中的某些大臣有关。

联想到自己前去文华殿理政,韩呈递的那封奏疏,崇祯皇帝便知这是个组合拳,目的是想逼自己就范啊。

核心要点还是袁案。

“便民铺一事,内厂这边筹办的怎样了?”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王承恩道:“既然孙卿没动,那朕就先不理会此事。”

“已经联系到一些商贾,相应的人手也在抽调之中,不过规模还不是很大。”王承恩欠身说道:“但在粮食、盐这两大类,不存在任何问题,即便是现在于京城各坊开设,还是可行的。”

“去操办此事吧。”

崇祯皇帝指示道:“不足的可以慢慢改进,但是平价的口碑,可通过这次风波彻底打出来。

王伴伴,尽快去办此事吧。

朕倒是想要看看,究竟是哪些家伙,在背地里暗中鼓捣这一切的。

韩赞周,你跑一趟锦衣卫,告诉骆养性,朕要知道参与抗税一事的那些商贾,背后是哪些人。”

“奴婢领旨!”

王承恩、韩赞周当即拱手应道,随后便朝着东暖阁外走去,准备去完成自家皇爷,所交代的相应差事。

‘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看着离去的二人,崇祯皇帝嘴角微扬,心里暗暗道:‘一个锦衣卫督办的袁案,竟叫朝野间这么多人,都表现得这般关注。

看来在这背后啊,藏着不少的秘密啊,简单粗暴的将袁崇焕定罪,或者处以极刑,只会叫那些藏在幕后的人高兴。

可要是一点点的挖,哪怕是只挖出一部分,这拔出萝卜带出泥,也能叫这些家贼硕鼠,被曝光出一部分来。’

其实对于现阶段的大明而言,之所以在建虏一事上,频频表现出失利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暗地里牵扯到的利益太多。

以李永芳为首的汉奸走狗,背叛大明,投奔到建虏麾下当奴才,那可是没少从隐秘战线上,收买、拉拢、策反大明的官员和将领啊。

不光是在辽东那边,甚至是在京城、北直隶、九边等地,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不然大明的一些实况,建虏是怎么知晓的那般清楚的?

一切都是值得去怀疑的。

……

“孙府尹,您就这般的坐着?”孙祖寿眉头紧皱,看着伏案忙碌的孙传庭,急道:“这东便门淤堵一事,那可不是小事啊。”

“还有聚集在崇文门税关的那帮家伙,摆明就是在抗税啊,这件事情要是捅到陛下那边,万一京城秩序出现混乱,那……”

“孙提督,大可不必这般激动。”

孙传庭放下手中公函,微微一笑道:“区区一些小鱼小虾,还不至于能办到搅乱京城秩序的地步。

首节上一节116/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