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03节

只要能做好这一点,那崇祯皇帝心里坚信,以脱产的职业军人为骨干,所筹建起的大明新军,定然能迸发出惊人的战力。

第199章 任重道远

崇祯皇帝随和的态度,叫队列中的众将校,不少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这是他们先前所不敢想象的。

“一个个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都是骁勇善战的主,怎么在朕面前就露怯了?”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眼前的众将校,道:“既然进了西苑讲武堂,那你们就是天子门生,心中有疑惑,论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孔有德,你先说!”

“喏!”

被崇祯皇帝点名的孔有德,下意识挺身喝道,旋即便从队列中跑出,压着内心生出的紧张,朗声道:“启禀陛下,学生有一事不明,为何在讲武堂进修,要识文认字?这不是文人才要学的吗?

学生等是统兵打仗的将领,能带好兵,打好仗,才是本职,此议,也是中低级将校班所疑惑的。”

崇祯皇帝在西苑创设讲武堂,下辖各级将校班,以培养各级军官,同时划分不同的学科,来叫他们专精一项。

军队是一个整体,然在这整体之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兵种,即便是当前所处的冷兵器时代,亦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检验一支军队的强悍与否,是以各兵种间的协同作战而定,各司其职,在相同的军规军纪下,做好打仗这件事情。

“这个问题…朕想想怎么回答你们。”

崇祯皇帝故作沉思,沉吟片刻后,说道:“朕也算是领兵打过仗,尽管跟你们相比,朕上战场的次数不多,但能惊动朕来御驾亲征,那必是我大明遇到了浩劫。

咱们言归正传。

在我们行军打仗期间,必然涉及到军令传递,以达到统兵将领的作战部署,然在紧急的战况下,仅靠传令兵口述转达,定会出现不明确,战情偏差等隐患,而以文书的形式传递,能精准的进行明确。

那么身为各级将领,当这样的文书军令,传递到你的手中,却不能看懂和领会,那仗怎么打?

总不能说我大明军队中,给各级将校配一名诵读军令的文人吧?艺多不压身的道理,朕不展开去讲,你们这些人心里也都明白吧?”

在大明这个时期,遍地都是文盲,知识这种宝贵的东西,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是读书人的特权。

想要打破文武失衡的政治生态,壮大识文认字的群体,便是崇祯皇帝日后治理大明,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听着崇祯皇帝认真的讲述,孔有德也好,队列中的其他人也罢,那心里也是生出些许唏嘘的。

没有端着架子的天子,谁会不感慨和唏嘘呢?

“报告!”

毛承禄的声音,此时在队列中响起,崇祯皇帝点头叫毛承禄出列,既然决定启用原东江将校,那该有的一视同仁,必须要表明。

“启禀陛下,学生这边也有一点不明,这枯燥乏味的队列训练,究竟能带来什么?讲武堂许多中低级将校,在实际的队列操练中,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疑惑和不解。”

“正是因为枯燥乏味,所以才要开展这一项训练,难道你没有发现,在没进讲武堂前,和进讲武堂进修后,你在潜移默化间,就养成遵守军规的习惯吗?遇事喊报告,听令做反应,我大明的军队,目前所缺的不就是这个吗?”

此次前来西苑,召见这帮高级将校班的学院,崇祯皇帝的最终目的,就是叫他们能统一思想,这样所碰撞出的火花,所明确的种种进修机制,才是他所想要的。

崇祯皇帝能接受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但绝不能允许山头主义盛行,他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大明培养职业军人,摸索出一条可行性路线。

当大明军队的中低层军官,皆出自某某讲武堂,受同一套培养机制进修,那像起兵造反的事情,是不是就能减少?

当然崇祯皇帝的心里也清楚,想达到这样的层次,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但他有的是耐心和时间,来做这件对的事情。

“启禀陛下,学生也有一事不明,讲武堂所定高强度训练,学生是没有意见的,可在传授课业时,却言明日后要推广开来,这跟我大明军队是背道相驰的,每日展开高强度训练,就现有所行规矩,是会发生营啸的,是会引发兵变的。”

“曹文诏,朕要当众夸赞你一下,敢讲出这样的话,朕心里很欣慰,那朕就回答你这一疑问吧,当前你们这批在讲武堂进修的将校,是会编入朕要组建的新军的,新军跟大明现有军队,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军制,还有着不同的待遇。

既然叫你们进修这些学科,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一点朕要事先讲明,首批所定新军的规模不大,毕竟每日所定口粮,甚至三天一顿肉食,所耗费的钱粮数目较大,这也是朕为何定下三个月后,要展开军演一说,到时能顺利毕业的,将调往新军任职,没能毕业的,就要老实待在讲武堂继续进修了。”

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他很清楚戍守各地的军队,多是底子全都烂掉了。

与其在旧军身上花费时间和钱粮,倒不如拿着宝贵的钱粮,再重新锤炼一支新军,在新军没有锤炼出来前,诸如祖大寿、吴襄这类旧派将领,崇祯皇帝是不会去动的。

在稳的执政态度下,逐步替换大明腐朽的梁柱,并重新构建新框架,才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

或许期间会迸发出诸多问题和矛盾,那到时积极解决就是,毕竟有这批新军将校在,哪怕是全天下都造反,到时上山打游击就是了。

“启禀陛下,学生有一个建议,单纯的队列训练、高强度训练,虽说能强调军规军纪,强大个人体魄,但对学生等来说,毕竟是要统兵打仗的,对战术方面的操练,对武器方面的训练,对火器、火炮方面的训练,在西苑要地终究是施展不开。”

“陈继盛,你能想到这些,证明你在讲武堂学到了不少,这些的确是需要进行实兵演练的,现阶段你们先将基础的夯筑起来,等一个月后,朕会在京城外另寻地址,叫你们在校场展开相应的实际操练,古之赵括,所行纸上谈兵之事,在我讲武堂肯定是要避免的。”

随驾的王德化、朱纯臣等一众人,看着和印象中不一样的崇祯皇帝,那一个个心里都惊叹不已。

从建虏进犯大明后,他们就很少见到天子这般随和过,尤其是对朱纯臣几位随驾的勋戚,那个中滋味只有他们清楚。

好在这西苑讲武堂的高级将校班,有他们勋戚子弟在列,这才叫他们没有多想下去,不然像朱纯臣这些勋戚,还不知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次同周遇吉、曹文诏、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左良玉、黄得功等一众高级将校班的学员,在这西苑御台进行了很久,崇祯皇帝通过这种随和、鼓励的态度,叫这些个讲武堂学员,都有着不少的感受和触动。

崇祯皇帝想要他们的忠诚,那就要在强调军规军纪,严格操练和严格进修的前提下,时不时的跟这些讲武堂进修学员谈心,这般才能逐步收拢他们的忠诚,为后续改造京营,并以三大营为基准培养新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00章 召见祖大寿

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忠诚不是朝夕养成的,西苑讲武堂的一切,尚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要好好的夯筑基础才行。

“陛下,讲武堂的高级将校班,为何府军前卫的子弟,进去的那般少?”朱纯臣跟在崇祯皇帝身后,小心翼翼的试探道:“府军前卫才是对陛下最忠诚的,乃我大明的栋梁,是不是……”

崇祯皇帝看向朱纯臣,说道:“怎么?你是在教朕做事吗?”

对朱纯臣那点小心思,崇祯皇帝再清楚不过了,无非就是想叫他成国公府,还有与之亲近的勋戚,能多些子弟有个好前程。

“臣不敢!”

朱纯臣忙低头道:“臣就是说一句,绝没有别的意思。”

“没有最好。”

崇祯皇帝登上龙辇,撩了撩袍袖道:“朕当然知道,府军前卫的勋戚子弟,是对朕最忠诚的。

那你们就不忠诚了吗?

别忘了,朕在西苑创设讲武堂,是为提升我大明军队的战力,然现在这帮勋戚子弟,多数还太年轻了。

一个个盛气凌人,连心性都没打磨成熟,就叫朕做拔苗助长之事,你觉得可能吗?

还是说…你们这些正当年的勋戚,不想替朕多分忧,一个个都想赋闲在家?过悠闲的养老生活?”

跟着龙辇的朱纯臣,忙解释道:“是臣考虑不周,没想到陛下所虑,臣等还想多为陛下分忧,多替社稷分忧。”

对朱纯臣所解释的这一套,崇祯皇帝表面没有变化,然心里却冷笑不断,就大明现在的勋戚群体,不提南直隶的那帮子,能堪重用的少之又少。

一个个顶着世袭罔替的爵位,累世积攒的家财,早就叫他们成了大地主,为自己分忧,为社稷分忧,那纯粹是一句空话,屁话。

要不是现在身边能用的人很少,对勋戚子弟中的遴选、洗脑还没达到一个阶段,依着崇祯皇帝的性子,早就把朱纯臣这帮家伙替换掉了。

想想甲申国难之际,朱纯臣、汤国祚那帮贪生怕死的勋戚,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崇祯皇帝就恨不能将他们全部罢黜掉。

可现在终究不是那个时期,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好,该提防提防,该用还要用,至少没有新队伍顶替前,不能做一刀切的事情。

“京卫都督府这边,所整理的名册怎么样了?”

从西苑回到军机处这边,瞧见恭敬候着的祖大寿时,崇祯皇帝走下龙辇,对随行的朱纯臣询问道:“戍守宫城和皇城的上直卫亲军,乃我国朝的根本,那是一个也不能少,家底必须清白。

要是敢叫朕知道,你们京卫都督府这边,有人敢把什么歪心思,算计到这上面来,就休怪朕无情了。”

“陛下放心,京卫都督府这边,正在加紧操办此事。”

朱纯臣微微欠身,跟在崇祯皇帝身后,说道:“定编一事,乃陛下钦定,谁敢做欺君罔上之事,臣第一个饶不了他们。”

喝兵血、吃空饷之事,在现阶段的大明治下很严重。

就连戍守京畿的三大营,在里面任职的勋戚都敢行此等事情,崇祯皇帝不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是大明各阶层群体,所不敢去做的。

当前想在大明各地,严抓喝兵血、吃空饷,或者整肃吏治之事,是不现实的,事情要一步步的做。

等身边的这些问题,得到相应缓解后,那才能一步步谋划改变,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

“用心办,别叫朕失望,京卫都督府这个担子,要替朕扛起来。”对朱纯臣虚伪的点拨后,崇祯皇帝来到公事房这边,见到祖大寿准备向自己行礼,开口道:“祖卿,随朕进来,有些事情要对你说。”

“臣领旨!”

祖大寿忙拱手应道。

‘现在陛下做事,真是够雷厉风行的啊。’

停下脚步的朱纯臣,双眼微眯,心里暗暗感慨道:‘看来京卫都督府这边,必须要尽快完成,陛下交代下来的事情。

不然以后想得到更多的权柄,只怕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陛下现在跟外朝的那帮文官,可是斗起来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把握好。’

自从崇祯皇帝敲打了朱纯臣,叫京卫都督府这边,每天都有人在自己身边,这也叫朱纯臣这帮在京卫都督府任职的勋戚,一个个心思都变得活泛起来。

前两日聚集在午门的言官御史,包括通政司那边收到的奏疏,有些都涉及到此事,可崇祯皇帝根本就置之不理,朱纯臣他们是清楚的,这也叫他们都看到了希望。

顶着个空头爵位,哪怕是国公爵,那也没有手里握着实权好啊,毕竟有了权力,一切不都有了吗?

“祖卿,近些时日在京城住着,可还算习惯?”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面露微笑的看向祖大寿,关切的询问道:“朕给你赐的宅子,一应所需都不缺吧?”

祖大寿闻言忙拱手道:“谢陛下厚爱,臣很习惯,没有缺的。”

“那就好。”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继续说道:“此前大朝议授赏中,祖卿已被授予神枢营右副将。

在神枢营那边任职,可遇到什么刁难?

朕也知道,眼下这京营啊,有着种种的问题,朕将祖卿从辽东调来京城任职,就是想叫祖卿,能将辽东的铁血风气,能带到京营来。”

讲这些违心话时,崇祯皇帝是起鸡皮疙瘩的,但考虑到现阶段的局面,还不是动辽东将门的时候,像这些话还要多说。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召见祖大寿,就是想在锦衣卫审办袁崇焕一案时,能安抚下他的心,别叫他胡思乱想。

倘若辽东将门在辽前闹腾起来,那对大明来讲,可不是什么好事,崇祯皇帝也没多余的兵力去平叛。

就辽东将门那帮家贼硕鼠,其名下拿着国朝的钱粮,所招募的精锐家丁,真要是做起乱来,雄踞整个辽前,外加一个山海关,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也是崇祯皇帝想叫讲武堂能出些成绩的缘由。

第201章 抽底

若想做好大明的皇帝,要比文官群体更不要脸皮,更厚黑,要比武官群体更不择手段,更狡黠,要比建虏更狠,更凶残。

要向一切挑衅皇权的造反派,飙演技,推心置腹,在所握政治资本不多的时候,绝不能一刀切。

“陛下…神枢营乃戍守京畿的精锐,臣…能做的事情不多。”祖大寿心里犹豫再三,拱手作揖道:“臣想为大明社稷分忧,想为陛下分忧,孙督师出镇辽东,乃陛下英明所定,臣愿在辽东为马前卒,替我大明……”

祖贼,你这是想跑啊。

辽东就别再想着回去了。

朕好不容易才逮住机会,将你这个辽东将门的头头,从辽前一带抽离出来,调到朕眼皮子底下。

想跑?

不可能!

崇祯皇帝脸上笑意不见,缓缓站起身来,朝喋喋不休的祖大寿走来,伸手托住祖大寿的双臂,语重心长的说道:“祖卿的忠心耿耿,朕哪里会不清楚呢?”

“祖卿,朕知道你在神枢营这边,眼下很难打开局面,原因嘛,祖卿不愿说,是不想招惹是非。

朕也能猜想到一二。

此前祖卿在辽前为朕分忧,可眼下朕更需要祖卿,在京营这边,多多的为朕分忧啊。”

首节上一节10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