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摆烂了,家父胡惟庸 第67节

胡庆余等来了王宗睿的针锋相对,信誓旦旦的说道:“没错,就是二百万两大明宝钞。”

太子朱标欲言又止,本来也想说问他是不是说错了,没想到胡庆余居然自己坐实了,不禁有些痛心疾首他的满嘴胡诌:“说说看吧。”

“到底是什么良策能够给朝廷带来二百万两的赋税,不是孤有意打击你的热忱,只是这二百万大明宝钞的数目,着实是天方夜谭了。”

第125章 家传的胡党

在众目睽睽之下,胡庆余大言不惭的说道:“本千户建议先在水西门钞关施行免除赋税的政策。”

“这样才能吸引来更多的商船从水西门进入京城,只要商船来了,以后就不愁银子了。”

太子朱标隐隐有了气恼,还以为胡庆余有什么真知灼见,居然是主张免除商税,分明就是拿他这个储君当丑角耍。

藩王们和东宫官员们面面相觑。

不是说要增加赋税,怎么变成了免除所有的商税。

这么一来,别说是征收商税了,就是每年几十万两大明宝钞的商税也没了。

王宗睿瞧着在那侃侃而谈的胡庆余,蠢蠢欲动,这可是一个打压胡庆余的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了。

等到太子朱标脸上明显出现了愠怒,王宗睿叹了一口气,痛心疾首的说道:“胡庆余精通商道,他一定是被银子蛊惑了心智,才想着给自己经商铺路。”

“胡庆余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朝廷着想,想必是想在免除了商税,便于经商以后。”

“每年挣二百万两大明宝钞交给朝廷,弥补朝廷损失的商税。”

王宗睿看似是在帮着同为淮西乡党的胡庆余说话,话里的每一个字都在给胡庆余挖坑。

每年挣二百万两大明宝钞?

哪个豪商巨贾能够挣来一省的税收。

还是每年!

太子朱标不听这话还好,听了以后更是来火了,震怒道:“住口!”

“你可知道免除了水西门钞关的商税,为了填补商人税收的亏空,又得从老百姓身上加征多少赋税吗!”

“孤本来还以为你是一心为国赈济灾民的清官能吏,没想到你居然是个为富不仁奸商,眼里只有银子,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胡庆余回头看向了方孝孺等人,瞧见浙东官僚缙绅出身的他们,跃跃欲试,像是有什么看法。

方孝孺等人心里乐开了花,宁波商帮、两淮盐商等大商号背后真正的东家是官僚缙绅,要是免除了水西门钞关的税收,每年都能捞上数以万计的银利。

方孝孺等人按耐不住了,一个个满身正气的帮着胡庆余说话了。

“胡千户这些话看似祸国殃民,仔细一想却是利国利民的良策,我等浙东官僚缙绅全力支持。”

“何止是良策,简直就是国士之言,我等江西官僚缙绅也会全力支持。”

“胡庆余可以说是大明的王安石啊,大明朝廷有了他,一定会让大明早日进入盛世,我等直隶官僚缙绅同样是会全力支持。”

东宫里的形势来了一个陡转急变,一直是名声臭大街的胡庆余,突然就成了治国安邦的国士了。

大明没了他都不行了。

王宗睿大呼高明,再是把胡庆余当成了宿敌,隐隐有了惺惺相惜的敬佩:“高啊,本官还以为胡庆余看不上水西门钞关所能带来的人脉,没想到一下子让官僚缙绅们都要承他人情了。”

“也对,胡庆余确实看不上水西门钞关的人情了,有了免除商税的功绩,以后在朝堂里必定是平步青云了。”

王宗睿不愧是口蜜腹剑,明面上是在夸赞胡庆余,暗地里却在说胡庆余以权谋私,甚至都不是以权谋私了,是在结党营私。

想要把胡党变成家传,把持朝政就成了家传。

太子朱标脸色瞬间就拉了下来,想起了父皇对于胡党的忌惮和苦恼,以前还没觉得有什么,毕竟胡党的大部分官员都活不过他,等到他继位以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但是........胡党要是变成了家传。

太子朱标的脸色彻底变了,除了朱棣以外藩王们的脸色也变了,这个天下终究是姓朱,可不姓胡。

太子朱标不想在这件事上多说了,对于胡庆余这个能臣干吏彻底的心如死灰了:“孤乏了,今日的朝议就到这里吧。”

王宗睿大喜过望,早就听说太子朱标一直眼馋朱棣麾下的胡庆余,今天走了一步臭棋,让他彻底失去了储君的重视。

方孝孺等人更是大喜,可谓是双喜临门了,斗了胡庆余那么久始终没能让他失去储君的欢心,今天做到了,还能通过胡庆余说出的口子免除了水西门钞关的商税。

潭王还是袒护胡庆余:“皇兄不要气恼,胡庆余还是过于年轻了,做事没有那么的老谋深算。”

“他的初衷应该是善意,或许真的以为免除了商税就能让茶叶、绸缎、瓷器增产,毕竟免除的只是水西门钞关的税收,增产的那些绸缎瓷器应该可以多征收二百万两的税收........”

潭王说着就没了声音,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就连他自己都不信。

能够买得起绸缎瓷器的缙绅富商就那么多,再是免除水西门钞关的税收,只是让通济门的商人换到水西门进入京城罢了。

不会增产一分一毫,更不会多征收二百万两的税收。

太子朱标懒的在这个问题上说话了,闭着眼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示意藩王和官员们可以退下了。

潭王无奈,只能叹了一口气,离开了东宫。

方孝孺等人回到各自的官邸以后,立即给父辈们写了书信,阐述了东宫发生的一切。

只过去了短短半天的时间,朱元璋的御案上就飞来了雪花般的奏章,一摞又一摞,把宽大的御案都堆满了。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盯着奏章,不用翻看就知道奏章的内容,瞧见奏章还是不停的从宦官手上放到御案,龙颜大悦:“不用摆在御案上了。”

“全部封存,另外草拟一份诏书,就说朕同意这件事了。”

同意?

太子朱标急匆匆来到了文华殿,刚想给朱元璋说起水西门钞关的事情,就听到一句同意,差点昏过去:“父皇,千万不能答应。”

“只要免除了水西门钞关的商税,商人们都从水西门进入京城,朝廷每年损失的银子可就不仅仅是一个钞关征收的银子了。”

商人们都去水西门!

好啊!

朱元璋心情更美了,笑的合不拢嘴:“今天是个好日子,晚膳留下来陪咱喝几杯。”

第126章 冤大头们

太子朱标稀里糊涂的跟着朱元璋去了偏殿,吃着御厨做的晚膳,嘴里却是寡淡无味。

想要询问,偏偏父皇只是笑哈哈,不给他解释这里面的缘由。

只能带着一肚子疑问回了东宫。

第二天,朝廷就颁布了免除水西门钞关税收的政令。

胡庆余打算在燕王府借走一个百户的塘骑,再去钞关衙门点卯,听到了免除税收的好消息,满脸钦佩的望向了朱棣:“没想到王爷在洪武皇帝心里的分量那么重。”

“只是去了一趟宫里,就让当今陛下同意了这件事,要不说关键时候还是得看王爷。”

朱棣满脸疑问,昨天他确实是深夜进宫了,也确实是想阐述免税钞关税收的好处。

可是........还没等他开口,就听到父皇答应了这件事,难道不是他去求了家里暗中使力?

应该就是胡庆余的默默付出。

哎,他总想着把好名声落在燕王府,自己却是从来不在乎这些虚名。

朱棣心里满是感慨,拍了拍胡庆余的肩膀,由衷的说道:“本王心里有数,你就不要再谦虚了。”

胡庆余更是满脸疑惑,这都哪跟哪,什么谦虚不谦虚。

略微一想就明白了,说的应该就是船引这条良策了。

胡庆余颇为受用的昂起了脑袋,美滋滋说道:“王爷这可就见外了,这都是末将应该做的事情。”

“只要能为燕王府出力,末将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事。”

朱棣想到昨晚父皇的捧腹大笑,好久没在他面前那么的像个父亲了,心道胡庆余确实是为燕王府出了力,还是大力。

朱棣眉眼之间全是笑意:“等到这件事过后,朕要是能在一个月以后征收二十万两的税收少不了你的赏赐。”

胡庆余顺着杆子往上爬,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末将想要借走一百名塘骑,不知道王爷能不能应允。”

允,允,当然应允。

朱棣心里装的全是父皇昨晚的捧腹大笑,乐呵的说道:“这件事直接去找朱能,王府里的塘骑随你挑选。”

胡庆余疑惑的看了一眼有点傻乐样子的朱棣,不就是给王府带来了十万两大明宝钞的财路,至于乐呵成那样吗。

不好直接询问,胡庆余也没放在心上,喜滋滋叫上了已经高升为小旗的张武,还有另外九十名塘骑前往了水西门钞关。

刚刚来到衙门口,就被两淮盐商、宁波商帮等大商号的东家堵住了,一个个张灯结彩的捧着托盘,喜庆神情像是过年了一样。

“本来以为胡千户喜欢与我等商人作对,没想到胡千户对我等商人那么的袒护,感动的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是今年的冰敬还请胡千户笑纳。”

“胡千户是我等的恩人啊,已经开始准备给胡千户立个生词牌位了,不只是冰敬,每年的碳敬也少不了胡千户,这是本商号准备的冰敬和碳敬,还请笑纳。”

“在下是个老实人,没有那么多的花言巧语,这是去年和今年的冰敬碳敬,还请胡千户一定要收下。”

胡庆余诧异了,没想到他也有成为香饽饽的一天,商人...不....他们背后的官僚缙绅居然是抢着给他送银子。

世事无常啊。

胡庆余很快又露出了看待冤大头的表情,只可惜他们送错了人,这一次哪里是免除了钞关税收,是要把商人们这些年来避税的口子彻底堵上。

狠狠的剜下一大块肉。

“千万别收,这些商人居心不良,是想拖着胡爷同流合污,这样以后就能放心避税了。”

张武已经在燕王府站稳了脚跟,眼界有了很大的提升,脸色焦急的劝了一句。

张武见他迟迟没有回应,一定是因为数目惊人的大明宝钞动心了,粗略估算少说也有二三万两的冰晶碳敬了。

每一家大商号都是拿出了中枢重臣的最高孝敬,二千两大明宝钞,衙门口有着十几家大商号,还有许许多多商号在后面等着。

所有商号的孝敬加在一起,应该会有五万两大明宝钞了。

张武心急如焚的还想再劝,胡庆余开口说话了,满嘴的贪财:“既然是孝敬那就不客气了。”

“来福,安排人收了所有的大明宝钞,记得登记在册,以后方便答谢这些大善人们。”

东家们听到了一句收下,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脸上的神情更加喜庆了,比起家里长子能够金榜题名还要高兴几分。

东家们一个个连忙拱手,沾沾自喜的离开了衙门口,占了天大的便宜。

张武看着麻袋里的大明宝钞渐渐装满了,焦虑的跺脚:“胡爷可不能收啊,洪武皇帝有多痛恨贪官,天底下的老百姓谁不知道。”

“收了这些商号东家的孝敬,就有把柄落在他们手里,以后肯定会受到要挟。”

“张某知道胡爷不在乎官场上的名声,也不能让人一直握着把柄,这些人还是商人。”

商号东家们脸都气绿了,大商号东家的银子已经收了,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这些商号的银子还没收,万一听信了谗言不收孝敬了,以后还怎么放心的经商。

眼看乌泱泱的商号东家们起了骚动,胡庆余压了压手,示意乌泱泱的人群稍安勿躁:“来福,你带着人把所有的冤大...咳....孝敬全都收了。”

“老爷我还有公务要去衙门里处理,这里就交给你了。”

来福赶忙点头哈腰。

商号东家们望着胡庆余的背影消失在衙门里,吃了定心丸,又是喜庆的开始上缴孝敬了。

一直走到仪门,胡庆余回头不屑的看了一眼:“本千户一直都是片叶不沾身,从来不会给任何人留下把柄。”

张武放心的同时,又不明白了:“那.......”

首节上一节67/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