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摆烂了,家父胡惟庸 第56节

门房认识京城里各位小侯爷和部堂公子,瞧他眼生的很,还以为是哪个地方卫所来的土包子,淡淡说道:“先投名帖,等到我家老爷看过....啊....”

还没等门房说完话,胡庆余一拳头砸在他脸上,又是一脚把他踹翻在地上,嚣张的说道:“狗东西还敢给本少爷摆谱,你也不查查本少爷是谁。”

“给本少爷打,要是没有头破血流,你们明年就别想要新军械了。”

塘骑是整个天下最骁勇的一支骑兵,除了燕王朱棣和千户朱能还没服气过谁,见了谭渊都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胡庆余一句新军械卡住了所有塘骑的命脉,一个个赶紧下马,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讨好,开始殴打门房。

门房从来没遇到这么混账的二世祖,害怕极了:“我家老爷可是掌管整个太医院的院使,得罪了我家老爷,你就不怕以后请不来御医吗!”

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京城里的官员宁愿得罪都察院的一把手,也不愿意得罪掌管太医院的院使。

胡庆余不吃这一套,冷哼一声走进了官邸:“还敢顶嘴,把他的牙全卸了。”

几名虎背熊腰的塘骑狞笑一声,从马鞍上拿出来二三十斤的铜瓜小锤,认真办好胡庆余交给他们的差事。

太医院院使带着几名护院站在门口都吓傻了,他曾经在营造寿身寺那件事的时候见过胡庆余一面,嘴皮子哆哆嗦嗦的说道:“胡...胡庆余,你想做什么。”

“本官可是朝廷命官,还肩负着给陛下和皇后诊脉的重任,你可不能乱来。”

胡庆余刚才一连串的刻意举动生效了,笑眯眯的说道:“没有什么大事,就是要买走你家里的粮食。”

太医院院使抹了一把脑门上的虚汗,强颜欢笑:“原来是这么一件小事,胡少爷尽管去取粮食。”

太医院院使在心里鄙夷的腹诽了一句:反正粮食藏在荫蔽的地窖里了,除了潭王一家粮号里的大掌柜,谁也不知道。

太医院院使这话刚说完就后悔了,因为他看见了一个怎么也不应该看到的人。

东江米巷的大掌柜,来了。

还是每一家粮号的大掌柜都来了。

胡庆余看向挤在一团的大掌柜们,询问道:“当初是哪一家粮号卖的粮食。”

永丰粮号的大掌柜站了出来,瞧了一眼哭号的门房,本来因为自己是潭王的人,想要拿捏的架子没了,挤出一个勉强的笑脸:“回胡爷的话,是小人。”

胡庆余点了点头:“去把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本少爷可是拿着潭王给的底账,要是少一粒粮食,本少爷打断你的狗腿。”

永丰粮号掌柜连滚带爬的跑进了官邸,身后跟着一帮子伙计,还有十名塘骑。

太医院院使呆然木立,全身颤抖:“你...你这是要把粮食全拿走?!”

第104章 群臣们苦啊

胡庆余像是给了他天大的恩典,大度的拍了拍院使肩膀,豪爽的给了他一张大明宝钞:“不白拿,是用大明宝钞买走。”

太医院院使两手哆嗦着展开了大明宝钞,就一张能有多少银子,打开以后,险些昏厥过去。

还是最小的十文大明宝钞!

胡庆余留下那十名塘骑,来匆匆去也匆匆的离开了,看了一眼手里的京城舆图,直接冲向了旁边的一个胡同:“最近的是方孝儒大父家,走,跟着本少爷去买粮。”

方孝儒的爷爷还没回过神来,家里的粮食就被胡庆余一扫而空。

胡庆余正打算要走,突然听见旁边的院子里有鹿鸣,果断带人走了进去,神色大喜:“好肥嫩的几头鹿。”

“塘骑正好肚子里缺油水,来人,全都扛回去。”

塘骑听说是给他们煮着吃,立即来劲了,一个个争抢着把肥嫩的梅花鹿扛走了,绑在辽东大马后背。

胡庆余抢了....买了粮食,又拿了几头鹿当做添头,呼啦啦的带着一帮子走了。

空荡荡的院子里。

只剩下一个端着稀饭碗的老头,在风中凌乱。

胡庆余离开青词院在京城里的一座座官邸买粮食,一名锦衣卫番子也离开了青词院,火速把济宁侯投靠李善长的消息,传回了宫里。

朱元璋看了一眼密报,就仍在了一边,忧心忡忡的嘱咐了一句:“从今天开始,咱的御膳再减例。”

元生公公听了这话不免有些急了:“陛下每天只吃四菜一汤,比起动辄上百道菜的元朝皇帝,简直就是寒酸。”

“再减一例,御膳已经和乡野富户没什么区别了,陛下........”

朱元璋摆了摆手,从不在乎享乐:“去把京城里贮存了大量粮食的官僚缙绅宣来,咱有事要与他们商量。”

元生公公深知皇帝关心京城老百姓的活路,立即派遣平时办事最得力的大太监,挨个把花名册上所有官僚缙绅请来。

官僚缙绅们战战兢兢的来到了文华殿,还没等朱元璋说出请他们来的原因,一个个‘扑通’跪在地上,声泪俱下的哭诉起来。

“陛下,老臣冤枉啊,家里只剩下了一日的口粮,家里的几十口人丁明天的粮食还没有着落,哪里会去囤积居奇。”

“陛下,微臣的家里也没有余粮啊,如果不信的话,可以派遣锦衣卫去微臣的家里搜查。”

“陛下饶命啊,我等可没有囤积粮食,倒是胡庆余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要说京城里谁最有囤积居奇的嫌疑,那人一定是胡庆余。”

朱元璋无语了,他还没说什么这帮子官僚缙绅就像是哭丧一样,在大殿里捶足顿胸的哭诉起来。

不知道的还以为蒙受了天大的冤屈,洪武皇帝是个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人的暴君。

朱元璋抖了抖手里的花名册,没有半点动容,板着脸说道:“这上面可是清晰的记着你们家里有多少余粮。”

“粮库在哪里,就连地窖在哪里都一字一字的记录清楚。”

“你等可要想好了,欺君之罪会被抄家灭族.......”

元生公公突然送上来一份密报,脸色有些尴尬:“陛下,刚刚得到密报,就在刚才这些官僚缙绅们打开粮仓清点米面,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没有一粒粮食。”

朱元璋板着的脸,绷不住了,尴尬又有些焦急的问道:“怎么会没有粮食,昨晚锦衣卫的番子还禀报粮仓地窖存满了粮食。”

“怎么才过了一夜就没了,难不成全都被人抢走了不成。”

元生公公瞄了一眼跪倒一地的官僚缙绅,干咳了一声,低声说道:“还真是被人给抢走了。”

“胡庆余贮存在燕王府的粮食,分给了常州府老百姓二十万石,由于担心京城里的老百姓不够吃,这小子也不知道脑子怎么抽了,犯浑的把官僚缙绅粮仓里的粮食全都抢走了。”

“嗯...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买走了粮食。”

抢官?

还是把京城里只要是有粮食的官僚缙绅都给抢了,朱元璋瞪大了眼睛,什么没见识过,今天真长见识了。

只见过官员们抢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谁抢官员,还把整个京城的官僚缙绅洗劫一空。

朱元璋‘噗呲’一声乐坏了,差点捧腹大笑,瞧见大殿里还跪着一片苦主,只能强忍着憋了回去:“哈...嗯,那个,你们先退下...哈。”

“咱会给你们做主,一定会想办法惩戒胡庆余。”

老臣们好不容易有机会哭诉了,哪里会轻易放过胡庆余,一个个扯着嗓子嚎啕大哭,就怕朱元璋听不到他们的惨遭不幸。

嚎啕大哭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响亮。

“陛下一定要严惩胡庆余那个混账,他这是毁了官场的规矩,倘若从今以后都想着抢夺官员们的粮仓,官员们威严扫地,还怎么治理大明。”

“何止是威严扫地,简直就是斯文败类,老臣为官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荒唐混账的官宦子弟。”

“陛下啊,胡庆余不仅抢了微臣家里的粮食,还把微臣家里养的几只鹿给抢走了,陛下是知道微臣把鹿圃当成了命根子,结果....结果....居然是被胡庆余宰了吃肉,微臣苦啊。”

朱元璋瞧了过去,原来是方孝儒的大父。

那没事了。

朱元璋早就看这个抠门的老头不顺眼了,还把鹿圃当成了命根子,那是因为最近京城的鹿肉涨价了,养在家里准备卖个好价钱。

结果还没等方孝儒的爷爷卖掉,就被胡庆余给扛走了。

朱元璋安慰了一句:“就算追来也无济于事了,恐怕这时候已经被胡庆余煮了吃肉了。”

方老头平时为了省银子,让一家人围着咸菜碗喝粥,还不允许吃咸菜,只能干看着。

好嘛。

一碗咸菜让十几口人吃了七八年。

属实是传家之宝了。

方老头一听这话,嚎啕的声音更响了,就连几位正值壮年的官员都没有他一个老头子哭声响亮。

方老头差点没在文华殿里撒泼打滚:“命苦啊,方家的命好苦啊。”

第105章 东宫大聪明

惩戒胡庆余?

这是不可能会去做的事情。

朱元璋憋着笑望向哭诉的官僚缙绅,对于胡庆余只有满意:“这小子解决了咱这几天最大的隐忧,还帮着咱背了刀笔吏的骂名。”

“这一次要好好的赏赐这小子。”

朱元璋不想搭理这帮子快成了哭丧的官僚缙绅,起身离开了楠木龙椅,去后殿换了一身便服。

方老头哭的泪眼朦胧,抬头一看,愣住了。

大殿之上,空无一人。

“陛下人去哪里了?!”

方老头的这声愕然大喊,惊醒了所有的官僚缙绅,擦了擦模糊的眼睛,找了半天没在大殿上找到皇帝朱元璋的影子。

一个个只能自讨没趣的灰溜溜回去了。

朱元璋带着毛骧前往了草场院一带的胡同,这里居住的多是贫苦百姓,亲自查看贫寒百姓的遭灾情况。

“所有人都排好队,不许拥挤,别以为抢了粮食就能逃走,本典仗身边的张武可是对这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谁也跑不了。”

朱元璋刚刚走到草场院一带的城隍庙,瞧见胡庆余站在宽敞的城隍庙门口,高高的站在一张八仙桌上大声吆喝。

旁边搭了几个临时的棚子,里面熬着米粥,一个个贫寒百姓排着整齐的长队,伸着脑袋望向棚子,麻木空洞的眼睛里多了一丝亮光。

胡庆余喊了一炷香时间了,累的够呛,一屁股坐在八仙桌上,拿起茶壶‘吨吨’的灌了一大口。

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水,朝着巷子口的方向看去,疲倦的脸上出现了喜色。

“老哥什么时候过来了,家里缺粮食吃?不能啊,你可是东宫的财神爷,还能缺了粮食。”

朱元璋走到城隍庙前,望着面黄肌瘦的贫寒百姓们已经有了一点红润,沉重的心情多了几分轻松:“咱听说你小子抢了官员家里的存粮,这些日子没少被官员们死缠烂打吧。”

胡庆余打量了几眼朱元璋,远离了几步,紧张兮兮的说道:“老哥要是来做东宫的说客,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

“本典仗既然已经投靠了燕王,就不会有半点的二心,甭说是您老过来劝我了,就是太子殿下亲自来了也没用。”

朱元璋无奈的笑了笑,这小子理解错了他的意思,还以为他是来说服胡庆余接受东宫太子的庇护,就能躲过官员们的死缠烂打。

不过,朱元璋对于胡庆余的这份忠心,极为看重,由衷的说了一句:“可惜太子没能折服你。”

“就算东宫人才济济,少了你小子,也是野贤在外了。”

胡庆余喜滋滋听了东宫财神爷的惋惜,大喇喇说道:“东宫的大聪明多得很,方孝儒、黄子澄、齐泰、解缙个个都是卧龙凤雏,我去了也没啥意思出不了头,还不如待在燕王府。”

大聪明?

这是摆烂以后,胡庆余遣词造句了第二个词语了。

朱元璋揣度了几遍,认可的点了点头,方孝儒等四人确实是最大的聪明人,却又有些反对:“大聪明倒是名副其实。”

“说上一句卧龙凤雏,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经天纬地之才。”

胡庆余笑吟吟腹诽了一句我在说他们是建文四傻,没有解释,视线转向了一间粥棚。

首节上一节56/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