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94节

  “怎么还有那么多银子?”

  秦邵不解地问道。

  “爷,我本来拿了你的那个拜帖去镶阳府找那个牙行,但路遇到一个熟人,就是先前咱们在德安府与人打架,那个赏酒给咱们的公子。”

  “那人不是德安府人?怎么在镶阳府?”

  秦邵对那人倒是记忆深刻。

  “我也不清楚,我本要打听,只是看他不想谈,也没再问,他说他对镶阳府很熟悉,听说我打算去牙行买襄王府的地,就说自己认识兴王府的总管家,能为我直接牵线,避免有人胡乱提价。”

  “我跟着他见到了襄王府的总管事,果然人家只要价200两,根本不是280两,要价280两的只是王府的一个副管事,他瞒了管事,只想从中抽钱。”

  “那总管事带我去了牙行,交契纸钱和朱墨头子钱,还有契税,总共花费203两,去的时候除了您给我的300两,还有韩姑娘给我的4两花销费,那3两是从花销费里拿出来的,所以还剩下100两。”

  王寅一一说道。

  “那帮你的公子可曾说了姓名?”

  秦邵觉得那人是个妙人。

  “倒是不曾,只听身边的人叫他朱公子,我也就那样称呼。看他举止打扮,应该是富家公子做派。”

  “他问我买那些荒地作甚,我只说我家主人想做跑马地,他便没再问。”

  王寅没说,那朱公子又邀请他做他家门客,还付了住店的费用,他想还那人不要。

  反正他也没想过离开自己家爷,那些事自然不必提。如提倒显得自己拿乔一般。

  “嗯,你这趟一连几天,估计没好好休息过,早点回去休息休息!”

  秦邵看王寅脸色还略显疲惫,劝慰道。

  王寅拱手离开。

  晚上的时候,秦邵叮嘱韩瑾蓉,以后给王寅多些零用,方便他出门做事。

  “爷,你是说去镶阳我给的四两有些少吧?我是想280两,您多给了20两,也算是应酬费用,就没多给,下次我会注意些。”

  韩瑾蓉有些不好意思。

  “没事,只是做个提醒,不要担心家里的进项,以后都会有的,无论你们是谁,出门多带些零用,不用太省!”

  “是!”

  ……

  因祝老头要去上京。

  秦邵接下来的两天忙着帮祝老头整理东西。

  韩瑾蓉、小三子、王寅都也过来帮忙。

  人多做干活快,一天半就整理完毕,将东西装在马车上。

  为了安全方便,祝老头跟着一个去上京的商队一起进京。

  他们下午一起吃了个团圆饭,第二天送祝老头离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车马人纷纷。

  山回路转不见君,地上空留马行处。

  秦邵第一次感受到这古代送别人的伤感。

  送走祝老头已经到了三月份,到了一年水稻种植早稻的季节。

  秦邵他们去田地那边看了,麦子长得还不错。

  张大壮人实在,干活勤,秦邵觉得那些田地交给他搭理基本上可以很放心。

  又过来一年多,他家那俩小子牛蛋和狗儿都长大了不少,半大小子挺能吃,干活也卖力。

  牛蛋像张大壮,话不多,只喜欢埋头干活。

  狗儿灵活很多,见人爱笑。

  秦邵倒是挺喜欢这俩小子。

  “主家爷,咱们粮囤的粮食这过了年都要晾晾,不然潮气太大,粮食坏了就可惜了。”

  刚坐定张大壮就回禀道。

  这人真是对粮食有感情,听他们家里人说,张大壮每天都要去粮窖里看看那些粮食,不然睡不着觉。

  秦邵明白那种感觉,经历过灾荒年间的人对粮食会格外珍惜。

  他来的时候其实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

  先前的稻谷和大豆都没怎么卖。

  说到底他其实跟张大壮的情况有些类似,一路逃难过来,也算经历过饥饿。

  经历了手没余粮,心里贼慌的状况,那些粮食先前不舍得卖,总觉得心里没有安全感。

  如今一切走上了正途,那些粮食继续放着,其实也是一种消耗和负担。

  与其那样,还不如处理掉的好。

  “粮食收购价几何?”

  秦邵动了卖粮之意。

  “主家爷,粮贩收购价如今是450文一石。”

  “不是500文1石吗?”

  虽然随着去年秋收粮食下来,城里的粮食的价格现在已经降低,韩瑾蓉买粮的时候说如今的价格是1两银子2石。

  “主家爷,您说的是零买的价格,咱们一次要卖的多,粮商是直接来家里买的,不用咱们麻烦。咱们乡里人卖粮都是那样卖的!”

  张大壮解释道。

  “可咱们在城郊,直接拉城里卖不就成了?为何让粮商克扣那么多?”

  秦邵有些不解,这粮商真是太黑了,一石粮食就克扣50文!

  50文是什么概念!

  秦邵来了这里这么长时间,对这里的物价大致有了了解。

  特别是韩瑾蓉年前置办年货的时候,他跟着去市场买了肉,了解了大致价格。

  嫩鸡(笋鸡)36文一只,普通活鸡20文一只,活鸭12文一只!

  一头肥猪(大约80斤)一两银子,一只羊(大约20斤)300文!

  也就是说,当中间商卖个二三十石粮食,就可以差不多在一段时间内实现吃肉自由!

  “主家爷,您是读书人,没进城卖过东西,哪有那么容易赚的钱?”

  张大壮苦笑道。

  那是怎么回事?

  好好的赚钱买卖竟然没人去做,难道真是自己想多了不成?

第110章 开门七件事

  经过张大壮解释,秦邵才明白,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在这大明正德年纪,做生意还真没那么容易。

  乡下农民之所以没有进城卖粮,让中间商当中去利的原因,是进城卖粮的成本太高了。

  大明年间做流动小贩也不是那么容易。

  就比张大壮,因为户口在乡郊,如果要进城卖东西,成本是很高的。

  首先卖粮食,要么牛车拉要么地奔用扁担担着。

  牛在乡间那可是珍贵的大件,一般家庭是买不起的。

  就是张大壮如今条件算是不错,能吃饱,还有固定打工途径,在村里现在属于过得不错的,也还没能力买牛。

  买牛不说花费银两,养牛也是需要不低的成本。

  除了吃青草平时还要加些粮食,不然牛怎么有力气耕田。

  另外,养一头牛,像秦邵他们田地多还好说,庄稼秸秆就是料草,就那样张大壮闲时还得割草。

  普通人家为了养好牛,基本上需要大半个劳力割草料及各种照顾。

  就好比前世买车,豪车买不起,普通几万的国产一般人都能买得起。

  问题你买了之后,油钱、保养、保险,还要审车,城里还需要车位,杂七杂八加起来,就是你买得起,养不起。

  你可能想,既然那么贵,干脆担着粮食进城就得了,反正穷苦农户不缺的就是力气和吃苦的本钱。

  张大壮这里距离城内有30里距离,担上一二百斤重物进城,需天不亮就要出发。

  一路辛苦不说,因为不是城里人,进城还要交费,至少得几文钱需要打发。

  你以为进城就可以卖东西了?

  不!卖东西作为小贩你还得交税。

  大明也是有商税的。

  不仅一些店面铺位需要交税,你流动小贩也是要交税的。

  对于固定摊位铺面的商家,各处买卖之家要按月向当地官府的都税宣课司或税课司局缴纳。

  官府再给予由帖执照,每月一次点视查考,如违期不纳,及隐瞒不报者,一律治罪,罚钞一千贯。

  一千贯是什么概念,你开一小铺还没赚钱,就被罚1000两银子,很多就是倾家荡产你也还不起。

  如今正德年间还好些,各种商税下降不少。

  宣德帝时期,各种税钞更多,不仅各种店铺需要交税,油房、磨房,包括你有头牛帮人拉货也得交税,大点的车每月50两,小车每月10两。

  除此之外,你如果在城里,你有空闲的院子,让那些商人堆放货物,也就是给商人当仓库放东西,你照样还得纳税,纳得还不低,放得多的话,每月甚至上百两。

  如今倒是仓库费听说没了,只收商人经常税。

  至于像张大壮这样的流动小贩,如遇到城市管理者还需缴纳只是三四十文的临时摊位买卖费。

  且你在这个位置卖不了,换个位置说不定另外的人会继续收。

  照此,别说赚钱,你赔钱甚至把粮食搭进去都有可能。

  秦邵听了脑袋有些大,这古代人并不愚笨。

  怪不得很多农户在快饿死了,还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出去。

  原因是你出去,没门路的话,连个毛线钱都赚不来。

  也难怪那些农户宁愿便宜,也要把粮食卖给粮贩子。

  “爷,我觉得咱们可以开个粮油铺。”

  韩瑾蓉突然说道。

首节上一节94/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