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141节

  老太说道。

  秦邵这才明白他们这种就是前世的暖棚,没想到大明的老百姓竟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纵然暖棚的材料不一样,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淑人,家里还有青菜没?有的话,给俺们也弄些!”

  秦邵他们正在捡拾白菜和红萝卜,外面突然有人喊叫。

  “有!还有,你去帮忙弄些。”

  老太答应着,指挥着身旁的老汉说道。

  老汉起身招待外面的来人。

  “哎呀!中尉也在家,淑人呢?我来要些青菜,家里来客人了,弄些菜蔬。”

  那说话之人显然是附近的邻居。

  淑人?中尉?

  这称呼怎么那么奇怪呢?

  “大娘家里可是宗室?”

  韩瑾蓉惊异地问道。

  宗室?

  秦邵很是诧异。

  “姑娘见笑了!俺……俺们确实是宗室,俺家里那个是奉国中尉,俺也算个淑人,只是……只是那挨个边的宗室而已,你看俺们这日子过成这样,也只能弄些菜蔬、摆个小摊赚些钱,好维持生计。”

  “不过恁们放心,俺们这些菜蔬都是顶好的,价格也公道,不信您出去问问,俺们可是真心实意做买卖……”

  “淑人放心,您那些白菜萝卜我们要了,只是闲聊一二。您这也算宗室,不是每年都有俸禄吗?怎么日子过得……”

  秦邵问出心中的疑虑。

  奉国中尉街头做流动小贩度日,为躲避管理者东躲茜藏!

  这种情况让秦邵真的有些接受无能。

  宗室最差的不是每年有几百石粮食吗?

  纵然他也听说有些远系宗室穷困无饭可吃,宁愿去吃牢饭,还有宗室娶不起妻子。

  在他认为很多应该是不擅于经营,没个计划,或者吃喝嫖赌,造成入不敷出的原因。

  真实情况倒是不曾遇到。

  今日竟然在开葑府遇到这种情况,自然很是惊奇。

  “公子有所不知,俺们是周王的旁支,按照朝廷给的俸禄是每年200石,早期还可以,一半本色粮,一半钞,那大明钞不说了,至少还有一半本色粮。”

  “只是这两年朝廷艰难,如今已经变成四分本色粮,六分钞了!且因为先前粮食紧缺,本色粮也折算成银钱,且那些本色粮都不甚好,折算成银子,算下来有时候还不足20两。”

  “这20两要顾得一家子吃喝,哪能有什么剩余?日常宗室亲眷还要走动,婚丧嫁娶都要应酬,俺跟中尉成亲十余年,借钱才买得如今这宅院,欠账前年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才的还清!”

  “纵然我儿如今也有了爵位,他结婚生子还有媳妇都要养活,这一家子不做个买卖赚个钱,都怎么活呀!”

  “官府对你们做买卖管的严吗?”

  “哎!他们也知道俺们日子不容易,好点的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过俺们也只能偷偷地去卖,不能太明目张胆,就怕那好事之人抓住不放。不过这年头谁过日子容易?只能凑合过呗!”

  老太叹气道。

  秦邵听了很是感慨。

  没想到宗室的日子竟然过成这样。

  想想也是,十几两的银钱,如果在乡下消费还低些,在这城里处处都要花钱,孩子多,自然容易入不敷出。

  秦邵前世看过清官海瑞的资料,都说海瑞清廉日子过得艰难,家里常年不怎么见荤腥,吃个肉都很稀罕。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毕竟海瑞做县令的时候,所在地方,不是大城市,他住县衙,又不用买房,怎么俸禄不够用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吃饭,除了还要的应酬,还有很多花销,比如老婆孩子和老娘要养。

  海瑞还特别费媳妇,换了好几个,还奢侈的买过小妾,自然日子过得艰难。

  很多人不理解海瑞日子过成那样,还买什么小妾,有些太“奢侈”了!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入乡随俗,同僚都有,附近就流行这个,你不入世俗,很难融入,工作和生活就很不容易展开。

  就比如这对奉国中尉夫妇,尽管手里钱不够花,宗室里婚丧嫁娶必要的应酬你还得出礼钱,不然就很容易被宗室排挤在外。

  如果得罪宗室,自己的情况又不能像普通平民那样生活,再被宗藩圈子排挤,日子会过得更不容易。

  老朱当初制定政策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他的子孙后代会过程这样。

  说到底还是朱棣心思太重,既想不得罪宗室,不敢取消那些福利政策,又害怕宗室学他一样反了,宁愿出钱养着他们,也不给他们谋生的权利。

  怎奈宗室子弟越来越多,朝廷负担不起,宗室也过得不如意。

  老太说,就他们这种还算是能过得过去的,有自己的房子,偷偷做点生计。

  有些宗室自身没能力,很多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些甚至流落街头。

  毕竟都是周王的子孙,周王府刚开始会救济一二,让人专门收集难以度日情况的家庭,给予帮助,只是人数越来越多,周王也不再愿意承担,只能让各自寻找出路。

  因为还需在开葑府停留两日,秦邵先给了奉国将军夫妇一些银钱,将菜蔬放在他们地窖汇总,过两日走的时候再带走。

  夫妇俩也是热心人,很爽利地答应了。

  还说等他们走的时候,还会送他们一些鲜嫩的青菜。

  秦邵再次感叹,这对夫妇如此做生意如此活泛,如果不是宗室,说不定日子过得也不会差到什么地方。

  …

  接下来两日,秦邵和韩瑾蓉他们又逛了开葑府的特产店,买了不少当地特产。

  此去上京,要去见祝老头,根据祝老头的来信之意,说不定还要给他介绍一些人指点他读书。

  到时候送些特产,也显得有面。

  听说马道街的花生酥最为出名,秦邵吃过中饭,直接带着小三子去了那家店铺。

  结果老板说当日的花生酥已经卖完了,可以提前预定第二天的。

  问了他们的地址,老板说只需出一文钱定金,明日就可直接为他们送到客栈。

  看来老板也是经常接这种生意,知道外地人定然会要那些特产,也只收个一文钱作为定金意思一下。

  秦邵当即下单,说了自己的住址及明日可送的最佳时间。

  从店铺门口出来,秦邵正想再买些什么带回去,韩瑾蓉也喜欢吃些零食。

  一个身影突然朝自己飞速跑来,秦邵本能闪身,定睛看是一个小女孩,一个伸手将人拉住,避免了那小女孩狗啃地摔倒。

  小女孩六七岁模样,脸上脏兮兮的,神情很是惊恐,脸上还有泪痕和尘土。

  一身粗布衣服与其脖颈处嫩肤很是不相称。

  “谁家的孩子,这么不小心?怎么不看好孩子?”

  看撞倒自己家爷,小三子大声呵道。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四旬左右的精瘦汉子跑了过来。

  朝秦邵和小三子作揖道:“不好意思,我们家孩子惊道两位爷,小的这就带走她。”

  说完,直接抱起那女孩。

  女孩扭动身体,张嘴要喊,却被汉子捂了嘴,朝秦邵谄媚一笑就向前跑去。

第160章 藏污纳垢之破寺

  秦邵觉得有些怪异,跟小三子一边往前走,一边思虑这事怪异。

  眼看要走出马道街,警觉这事绝对不会那么简单,那小女孩纵然穿粗布衣服,但皮肤娇嫩,一看就不是普通小户人家出身。

  那男人则神情猥琐,衣着有些脏乱,一看就是走街串巷下里巴人那种。

  莫非是遇到了拐子拐骗小女孩?

  想想一个那么小的小女孩就要沦落到拐子之手,不定是个什么下场,心觉不忍。

  “爷,怎么了?”

  小三子看秦邵拐头,惊异地问道。

  “方才那人太奇怪,我怀疑他是拐子,不然他为什么捂那孩子的嘴?”

  小三子经秦邵提醒,也觉得情况可疑,两人急忙转身去寻找那人。

  两人找了一圈,也没找到那人,问了一侧做生意的小贩,说是那人带着那女孩朝胡同去了。

  开葑府人员居住拥挤,秦邵和小三子走过一个巷子,发现前侧还有一个巷子,相互交错,很是复杂。

  两人是外地人,对此地地形很是不熟,绕了几圈也未曾找到那人。

  他们正在焦急,忽见一队人也朝这边奔来,那些人口中还一直叫着宝儿。

  “两位小公子,可曾见一六七岁小丫头?我们家姐儿跟家里的妈妈出来玩,走丢人,寻得焦急!”

  一管事模样的人上前焦急地问道。

  “我们倒是在马道街那边见到一小丫头,约莫也就六七岁模样,被一个四旬左右精瘦男子带着,小丫头见到我们想喊人,被那人捂嘴带走了,当时不觉得,后来觉得惊异,怀疑是拐子,我们就过来寻找,结果不熟悉这路,在这胡同里乱窜。”

  秦邵向前说明情况。

  “多些公子仗义!不瞒公子,我们家大人是本地官员,家里是赣地的,我们家姐儿是老爷的宝贝,这刚从老家跟着老妈子来了没两天,不熟悉这里今日闹腾,老爷心疼,就让带到街上玩会儿,谁知老妈子一个不注意走丢来着!”

  “我们家老爷急得很,派了好几路人寻找,我们这路人就走这里,公子既然见过那人,麻烦能否一起找找,如能找到我们家姐儿,我们老爷定当会感谢,小的先跟公子叩个大头!”

  那管事模样的人显然也是急了,直接就要朝秦邵下跪。

  秦邵急忙将人扶起来,说是现在不是讲究礼节的时候,找人才是正事。

  那管事急忙称是。

  几人分几路,顺着胡同一直查找,还是未果。

  秦邵觉得此事惊异,先前在客栈还听掌柜叮嘱带着孩子的客人注意自己家的孩子,说是这两年拐子猖獗,有不少女娃被拐报案,官府查找,但一直找不到孩子去向。

  他一直以为掌柜只是殷勤的叮嘱,没想到还真有其事。

  且还是官员的女儿!

  这拐子也太猖獗了。

  不过想想那拐子拐孩子,肯定是找那些看孩子不精心,孩子容易被骗的,好出身的女孩子遇到那是更好,还能卖个好价钱!

  且这古代信息不发达,也没什么监控之类的,孩子丢了还真不好找到,也难怪那拐子猖獗。

  几人转了几圈,也没个线索,那管事急得满头大汗,很是不知所措。

  秦邵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些话本,记述的就是豫地之事,说是一些拐子拐了女子藏在一些寺庙,那些寺庙明着是祈福讲佛的地方,其实内里却是藏污纳垢之地。

  当时只当野史来看,如今想来,既然有人写,自然来源于生活,说不定还真有那种事情。

  秦邵就将自己想法告诉那管家。

首节上一节141/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