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公爷 第446节

  对于张小公爷的这个提议,熊孩子倒是没有反对。

  “本宫再做几门一寸半的骑炮,虎哥儿你带过去试试手!”

  看着一脸认真的朱厚照,小公爷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

  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朱童鞋,这会儿却鼻头一酸。

  梗着脖子看着小公爷道:“虎哥儿,你可答应过本宫的!将来要带本宫上战场!”

  “一定!但这得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现在……肯定是不成的。”

  次日,朝堂接滇南八百里急报。

  十数日前大理大雷雨!

  黠苍、白石二溪水涨,漂没民居五百七十余所、驿道断绝不知其灾情。

  滇南布政使司急请国朝赈抚,还担任着户部尚书的钟哀叹。

  老夫怎生如此命苦啊,这都临退休要进元老院还闹出这档子事儿。

  亦是在这个档口,张小公爷悄然的将服部姐妹、米鲁等人与张诚一并送出了京师。

  夜晚的潮白河凉风习习,这处码头是调查局专用的码头。

  边上一大片的荒地是刻意空着的,岸上的芦苇将这处小小的码头隐蔽了起来。

  从外面完全看不到这里的情况,也因为隐蔽所以只能是乘坐小船离开。

  潮白河上会有货殖会的船在等着他们,到时候他们换上大船即可出发了。

  “注意安全,一切小心!”

  张小公爷对着四女点了点头,随后目送着她们登上了小船缓缓的离开。

  服部两姐妹在船上对着小公爷恭敬的行了一个大礼,米鲁则是默默的望着小公爷没有言语。

  田蕾与米鲁并肩站在一起,望着张小公爷沉默不语。

  缓缓的吐出了一口气,张小公爷目送她们离开。

  “很快,我们就会见面的!”

  朝堂经过激烈的讨论,刚刚决定从粤北采购米粮调集后通过黔州运往滇南赈灾。

  亦是此时,滇南再来急报。

  初报后数日、十日内,滇南各处雨势渐大、河川水皆暴涨!

  春城、安宁、呈贡、晋宁……等州县,多处有续惨遭水淹。

  多个州府驿道中断不知其情,有闻白莲趁灾作乱。

  更有流民来报,言道多处贼寇趁灾抢掠……

  同时亦传出有当地部族,趁机作乱已然有乱象之态。

  顿时,朝堂上乱成了一片。

  这就不能忍了啊,万一要真有人趁着这次大灾闹成流寇怎么办?!

  然而弘治皇帝却很镇定,只是命各部尚书、内阁拟定一个章程出来。

  随后便没有了下文。

  而御书房内,三大学士则是看着调查局送来的急报陷入了沉默。

  这是源自于李福达的第二份密报,上面写着的事情很简单。

  “滇南将反,掌握之中。牵涉甚广,名单已得。”

  而下面的时间,则是在滇南大水爆发之后的第二日。

  也就是说,现在很可能滇南已经造反了!

  “陛下,犹豫不得了!此番当派大军围剿之!”

  刘健满眼怒火,他其实也猜到了到底什么人牵涉其中。

  卫所将撤、黔州头人们归顺国朝交出权柄,若说那些滇南的头人们没点儿想法怎么可能。

  而这些年滇南说实话,好处实际上是不少的啊!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项,便是――滇金!

  南北朝周思纂公作《千字文》,便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句。

  而他的这句话,则是出自于《韩非子》。

  其曰:“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

  “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

  丽水亦因产金,后被呼为“金沙江”。

  古时由来,滇南一地便是产金之地。

  然而,便是这产金之地却从未给国朝贡献过多少金子。

  他们停止采金了么?!

  显然不是,那金子去哪儿了?!

  还能够去哪儿,自然是落入了各部头人、当地卫所布政使司那些人手里去了。

  若是从前,哪怕是布政使司换人了也无所谓。

  当地卫所都是世袭的指挥使、校尉、千户百户,再有当地头人。

  塞他们应得的一份就是了,若是不懂事儿……

  那弄不好就得出现一个杀官造反的事件,再砸些许银钱与国朝言官御史。

  告那布政使一个官逼民反,策动朝廷招安封官岂不是爽歪歪?!

  然而,现在御史言官都嗝屁着凉了。

  眼瞅国朝又要将卫所撤销、将头人权柄拿下,再加上他们从上到下屁股可没一个干净的啊!

  还有那调查局,据说乃集结原厂卫中大批侦缉好手。

  且在各布政使司皆有大量眼线,这更让他们寝食难安了。

  还有那刘大夏,那尼玛个老东西居然要搞“廉政肃贪院”!

  而且陛下、内阁及诸部,都答应让他去弄了。

  若是失去了权柄,再给那老家伙的“廉政肃贪院”拿来做敬猴的鸡、上任的三把火。

  那真不止是自己狗命不保,那是全家都狗命不保啊!

  如此算来,不造反的话他们哪里还有出路?!

  事实上当初米鲁造反的时候,他们就在边上蠢蠢欲动了。

  米鲁一度逃到滇南都有回旋余地,若说这些个滇南的土司们没想法?!

  那怎么可能啊!

  “此事,朕会让军部来处理。”

  弘治皇帝沉吟了会儿,对着几位学士们道:“最近政务院情况如何?!”

  “还有各部开科遴选,如今取了多少人?!”

  提到这个事情,三大学士倒是感慨良多。

  “玉螭虎所提政务学院之议,如今收效良多!只是还需等吏部考核,再派教习。”

  李东阳这个时候站出来,作揖道:“各部开科遴选,如今共取士七百有余……”

  “有了这批人,各部现在运转快多了!”

  谢迁这个时候亦站出来道:“老臣曾往弘文注释院,虽吵闹异常但总纲已议定。”

  弘治皇帝听到这个事情,不由得站了起来。

  这个事情也是他几位关心的,若不是为了严控各学他何必搞出这么多事儿?!

  “情况如何?!”

  谢迁闻言,赶紧拱手道:“四书断句注释,已然开始!应可在两个月内成书。”

  “太慢了,要快些!更快些!”

  弘治皇帝对此极为不满意,皱着眉头沉声道:“这些书籍,还关系到了庠序教谕部的。”

  “天下县学、州学、府学,皆须以此为标准!催一下,让他们尽快!”

  顿了顿,弘治皇帝沉声道:“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大量经典须断句、注释!”

  “若是都如此耗时,怎么赶得上?!朕组此‘弘文注释院’,不就是为了尽快成书么!”

  谢迁赶紧俯身拜下:“臣明日再去催催,让他们尽快完成!”

  三大学士其实也发现了,朝堂现在关于他们的变化除了元老院之外还有多项。

  早朝基本就是诸部尚书们上奏一些要事,然后内阁答辩、弘治皇帝能现场处理的就处理。

  无法处理的就交由内阁这边拟定一个章程,而内阁拟定时基本会找来提出问题的尚书、侍郎。

  几方在确认了章程之后,便提交弘治皇帝朱批。

  然后下拨各部执行,这使得国朝处理事务的速度快了不止一倍。

  除此之外,内阁、诸部尚书和侍郎还需要不时督促一番。

  内阁在这方面去的是比较多的,比如这次就是谢迁去督促弘文注释院加紧工作。

  “各部此番取士,考核时间拟定为一个月!届时让他们把名单提交给吏部。”

  弘治皇帝顿了顿,继续道:“吏部那边今次考核后,再复核一遍各部此科所取士子是否合适……”

  “政务学院那边,晦庵公还需盯紧了!届时吏部功考来京述职者,不可有浑水摸鱼的。”

  刘健赶紧拱手:“此事老臣亲自盯着,带人复核!决计不让其出错。”

  上下左右吩咐了一番,再问问三大学士有没有什么疏漏。

  确定了没有问题,弘治皇帝这才挥手散了此番御前会。

  弘治皇帝其实也发现了不同,以往自己似乎总有处理不完的奏章、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务。

  如今自己不仅轻松多了,而且对国朝事务实际上掌控力更强了。

  大部分重要事宜,他完全可以通过早朝知晓并根据三大学士的意见现场处理。

  调查局亦会拣选一些调查的情况,递入宫中。

  一些需要督办的事宜,弘治皇帝直接命人把条子交给内阁就是了。

  内阁自然会找相应的各部尚书、侍郎们商议,最终出个章程给他朱批。

  “萧伴伴!去军部!着人请军部诸将前来!”

首节上一节446/7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