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 第82节

丁齐:“哦,什么实验?”他说的话以及问话的语气,和朱山闲刚才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朱山闲不紧不慢道:“那时候流行研究‘外气’。外气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这个实验就是为了验证所谓的外气有没有物质基础。老谭的师父发功,用压电晶体传感器进行测试,结果一组仪器有反应,另一组仪器却没反应。

把没有反应的仪器上的真空隔热纸去掉之后,也同样有了反应,初步判断测到的是特异压力波,呈涡流状脉冲,速度在二十四到四十米每秒。说得直观点,和现在的动车差不多,但还赶不上高铁……”

这些东西丁齐可从来没有听说过,社会上曾流行的都是各种神神叨叨的传闻,而朱山闲讲的是规规矩矩的科研测试。

朱山闲说了半天,见丁齐不说话只是很认真地倾听,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这些其实都是听老谭说的,老谭的师父当年是被研究对象,后来老谭也进生物力学研究所工作了,成了研究者。”

丁齐:“谢谢朱师兄,真让我长了见识!您说这些,是为了介绍爵门秘传的望气术吧?”

朱山闲点头道:“是的,我刚才说那些只是做个铺垫,否则不太好解释。在江湖八大门各自的秘传中,有人说爵门望气术是最接近于疲门观身术的,有时候甚至很难分得清。这也不难理解,古人就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当官就去当医生,要么治世要么治人,而治人也是治世、治世也是治人。丁老师将自己修炼的功夫称为观身境,就是借用了疲门观身术的名字,想必你对观身术也有一定了解吧?至少是听他们说起过……”

朱山闲不是石不全那样的话唠,可一旦进入状态后,也够能说的,而且风格不一样。石不全的话很琐碎,但一开始就切入了正题,直接讲入微术以及怎样修炼入微术。朱山闲的话听上去就像领导在做报告,前面做了很多铺垫,便于丁齐领会其精神。

丁齐答道:“我不清楚观身术的秘传,只是听过侧面的介绍,有两个典故,一是《韩非子》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二是《庄子》中的‘季咸见壶子’。第一个典故可以理解为中医中的望诊,至于第二个典故,就我的感受,就是可以展示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精神世界,甚至将身心状态转化为某种特定的精神世界。”

朱山闲:“你了解这些,那就不难交流了。其实爵门秘传的望气术,看的并不是人有什么病,而是一个人的情志。情志本是内在的、无形的,但人们总会通过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可以间接地观察分析。而望气术,却把它变成了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

丁齐:“那么朱师兄望见的是什么?”

朱山闲:“若是按古代的说法,那可就玄了!有人说是气运,也有人说是头顶和肩膀上的三把火,还可以说成你刚才提到的人体光环。都是也都不是,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无法形容的,总之是一个人的情志,还有情志的变化……”

情志是什么,情绪、情感、意志、志向?按《黄帝内经》所述:心有所从谓之情、情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总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中国古代就有情志病的说法,比如郁郁而终、忧愤成疾,史书上经常能看见这种记载,揭示身心状态本属一体。那么通过情志能否看到一个人的气运?既能也不能。

通常人们说某个人的运气好不好,有时并没有真正看见这个人的意志品质是否顽强,对待事物的心态是否乐观健康、总是充满自信与魄力。不同的人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望气术观察的恰恰就是这样的状态。

但望气术观察的结果不仅止于此,情志还包含着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哪怕一个人掩饰得再好,无意间也会流露出来,更何况用望气术能直接看到。

朱山闲还举了个官场上的小例子。比如某个部门提拔领导搞公示,符合条件的候选对象有一批。你就观察这些人的“气运”吧,气运最佳的就是最后的胜出者吗?结果往往就是这样的,但也有其讲究。

你会发现其中一个人会突然变得非常乐观,甚至隐含着亢奋,提到这件事或者在竞争对手面前时情绪反应非常自信。从情志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来,可能有上级领导暗中已经打了招呼,透露早就内定好的人选是他了。

总之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望气术望的是什么,也可以说是人气,而施展望气术的过程,就是察知一个人的情志状态能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应。有时候从这种感应中得不出直接的结论,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分析。

朱山闲最后说道:“丁老师,这是很难表述清楚的,你如果没有切身体验,别人怎么说也不会明白。不知道我刚才说的话,你能不能理解?”

丁齐思忖着点头道:“我非常能理解,其实在我的工作中,就是要观察和体会对方的情志状态,从而进行各种判断和分析。而朱师兄的望气术,是把这种间接的判断变成了一种直观的综合测量。”

朱山闲:“对对对,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和专家沟通就是方便。既然你能理解,那我就讲讲望气术是怎么修炼的。要想入门,须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养气、养神、养望……”

所谓养气,是一套内养与外练之法,主要针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这是基本功。动静之间讲究气定神闲,却又保持清醒敏锐。朱山闲曾跟随师父修炼养气三年,有些方法和丁齐的经历类似,也包括特定方式的静坐和行走,但其中另有法诀。

古人常说“养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却很难描述清楚。其实它也是一种情志、一种品质,以及相应的身心修养。就朱山闲而言,说是养浩然之气当然有点夸张,他修炼的就是养气功夫,要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体察入微,并及时做出调整。

养气要修炼到什么地步才能进入养神,朱山闲的说法是“见神而养神”,也就是说功夫到了自然就知道。当然了,假如没有师父传授的诀窍,有可能修炼到了还没有反应过来。

这一阶段需要继续养气内练,但同时需要在市井人群中行走,讲究气机相感,只有明晰自己的身心,才能体察他人的情志。

至于什么时候从养神进入到养望,师父教给朱山闲的口诀是“神明而望气”。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看见了”,那就是练成了!

假如没有养气与养神为根基,一个人直接就看见了某些本来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刘丰曾做的催眠实验,说不定会引发精神异常,更别提掌握什么秘术了,或者干脆就是得了神经病。

从修炼的过程来说如此,望气术的三层次第还各有其关窍,这属于秘传内容,朱山闲也都尽量向丁齐讲解。他并不是要收丁齐为弟子,只是向他介绍秘传,有些话很难说明白,所以一开始才有了那么多的铺垫。

待朱山闲说完之后,丁齐取出一块景文石道:“朱师兄,这个送给你。你今后没事的时候,可以对它施展望气术,以观其情志。”

朱山闲笑道:“望气术是用来看人的,石头有情志吗、有气运吗?”

丁齐也笑道:“景文石是一种赏石。这世上就有赏石之人,可见其情趣。它从我的手中到你的手中,有如此际遇,便是其气运。再说了,没有情志也是一种情志,朱师兄是怎么看见小境湖的?小境湖也不是人!”

朱山闲:“刚才只是开个玩笑,我明白你的意思,寄托心神之物,就算它没有情志,但人对它自有情感投射,这就是看见小境湖的那种状态,对吧?我曾听老谭提起过炼器之法,和你的建议很像啊,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丁齐:“朱师兄,我发现你这个区长做得很是悠闲啊。屋里挂着桃花源记,后院守着方外仙家世界。有些话说出来您别介意,我刚才突然想起去年看的一部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里面也有个区长,名字叫孙连城。

这位孙区长酷爱天文,沉醉于宇宙星空,既不贪污也不受贿,但就是不正经干工作。每次他一出场,网友发的弹幕都纷纷高喊‘连城大仙’。朱区长,您是不是也想成仙啊?”

朱山闲哈哈笑出了声:“那部电视剧我也看了,但我和那个孙区长可不一样。你看我过得悠闲,好像不是特别忙,那是因为能者自闲。我可从来没有懒政、惰政,该办的事情都尽量办好。但有一点,我觉得现在这个位置就很好,并没有向上走的野心。

有能力没野心,所以才不会那么累,而且我确实守着一片方外仙家世界……假如我真想往上走,别说雨陵区的一把手了,当年姜家初的位置也是我的,轮不着他上去。”

丁齐:“您是指姜家初在市政府的位置,还是他在看守所的位子?”

朱山闲拍了他一巴掌道:“假如当年上去的是我而不是姜家初,我或许位置已经更高,哪还有时间陪你们探索方外仙境?……我们聊得时间可不短了,老谭正在等你呢,你快给他送石头去吧。”

丁齐推门出来,见谭涵川正站在屋门口冲他招手道:“丁老师,是不是轮到我了?快请进吧!”

丁齐:“您稍等,我回屋再拿块石头。”

069、石头的故事

丁齐又拿了块石头来到谭涵川屋中坐下。谭涵川说话可比朱山闲直接多了,开口便道:“朱师兄方才已经对你讲授了望气术的秘传,丁老师都听明白了吗?”

丁齐:“说的话基本都听明白了,但并不代表我就会了。”

谭涵川:“那是当然,这对你而言只是一种借鉴,您的修炼还应该是自己的观身境,我要讲的炉鼎术也一样。其实江湖火门炉鼎术,在八门秘术中最不像一门秘传,反倒像是显传,因为它和丹道很接近,而介绍丹道的典籍公开流传的有很多。

当然火门也有其他的秘传,甚至包括各种下三滥的手段,那些我就不向丁老师介绍了,只说炉鼎术。所谓炉鼎,指的就是人的身体,神魂所住之所。按照传统的说法,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丁老师已有根基,所以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境界的参照。你自创的秘法,是直修心性,由世道而观人心、由人心而观大千,其实非常了不得,近乎于道啊!假以时日,如果你能将它总结开创为一门传承,将不在任何现有的秘法之下。

但是现在,丁老师的根基还不算稳固。正因为你的观身境是直修心性,所以还缺少养炼功夫。朱师兄修炼望气术,起步就是从养炼功夫开始的,而其他各门秘术的修炼多少都有配套的养炼功夫,以改善人的体质,否则无法承受施展秘术所需。

丁老师,你前天看见了小境湖,后来又到院门口看了很长时间,有没有感到身体乏累或精神疲倦?”

丁齐:“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到,现在仔细想想,确实有这种感觉。当天晚上睡得特别沉,脑袋一沾枕头就着了。第二天好像觉得特别饿,吃得特别多。”

谭涵川笑了:“你这算是体质很好了,并没有因过度施展秘法损耗形神,就是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有点大。”

丁齐的体质当然很好,从小到大几乎就没生过病。去年经历了那么一连串的打击,年三十晚上喝断篇就那么倒在地上过了一夜,换个人恐怕早就病倒了,但丁齐却挺了过来。他苦笑道:“我的身体确实不错,但是不能和你们比。那次上山搞测绘,我就差点跟不上。”

谭涵川:“但你毕竟还是跟上了,这已经很不简单了。其实你自己琢磨的观身境中,也包含了养炼之法,所以你的感觉才不太明显,经我提醒才意识到。

首节上一节82/48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