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 第77节

“离门槛大概有三米远的地方,在右侧下方,草丛中开着一种花。你注意到了没有,是什么样的花?”这是丁齐问叶行的问题。

叶行想了想答道:“我不认识这种花,花身有些细长像是小喇叭,张开之后是五瓣,两大三小,有点像蝴蝶的形状,还有些像兰花,但这个品种我没见过……花瓣是紫色的,花蕊是白色的。”

这一问一答,众人皆点头不已。所有人画的画和描述中都没有这个细节,丁齐能问出来,说明他是真的看见了,而叶行能答出来,也印证了同样的结果。丁齐转身向大家道:“实验成功了,叶总刚才是真的看见了。”

叶行一把抓住丁齐的袖子道:“丁老师,你真是我的老师、我们大家的老师!这是怎么办到的?”

丁齐竟然一时语结,事情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想从头到尾描述清楚,却非常不容易甚至是几乎不可能。他是受到了自身经历的启发,谭涵川能展示特定的精神世界并让他进入,他捅破了那一层看不见的窗户纸。

由此他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既然能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那么自己的天赋是否可以反过来用,将他人引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人当然达不到他那种状态,所以需要深度催眠中的暗示引导。丁齐的第一个实验对象就是叶行,结果一次成功。

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丁齐自己能够进入特定的状态,并展示他所拥有的精神世界。不要问丁齐是怎么学会的,那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他突然就明白了、于是便掌握了,这一切就像水到渠成。

这也许也是受了“季咸见壶子”的故事启发,壶子向季咸展示的,不就是自己的身心嘛!

观身术为什么会叫观身术,丁齐多少也有点明白了。丁齐原先想着将天地视为一个精神世界,进入其中与天地共情。可是他自己呢,身心就是天地,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自己的世界,能够清晰的凝炼出来,便是所谓的入境。

观,就是展现这个世界中所显化的各种景物或者状态;身,就是这片天地、自己所拥有的天地,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以心化身、以身化心。

那么这便意味着丁齐学会了观身术吗?这倒未必!江湖疲门秘传观身术,丁齐也仅仅只是听说过而已,并不清楚究竟。这一切只是他对自身感悟的总结,借用观身术这个名字,却不能叫观身术,他干脆称之为“观身境”。

所谓境,就是身心所能达到的某种状态。从这一刻起,丁齐所掌握的,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学或催眠术技巧,而是超脱于其上的一种身心状态。

他当然不是凭空达到的,今日的发现就像一场顿悟,以长期的训练与锻炼为基础。他以往所使用的各种心理或催眠技术,在这种状态下当然还可以使用,且更加自如熟练,看上去真有点像传说中的法术了。

丁齐的口才还算不错,尽量详尽地解释了一番,他也不认为自己的发现是什么秘术,就算是秘术,也不可能听一遍就学会了。在座众人各自听懂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叶行感觉有些云里雾里,他好像明白了不少,但更多的地方却体会不透。

谭涵川突然说了一句:“叶总,你再去看看,现在还能不能看见小境湖?”

叶行转身又跑向了后院,过了一会儿失望地回来道:“这次我没看见,看来是丁老师让我看见,我才能看得见。”接着又满怀希望地抬头道,“丁老师,是不是找一个像您这样的催眠大师,用同样的方法,也能让我看见小境湖?”

丁齐沉吟道:“理论上是可以的,那个能指引你的人,没必要一定是我。”

叶行的眼神发亮,又继续追问道:“其实发现小境湖,也没必要与丁老师有一样的经历,只要达到您刚才所说的状态,就是观身境,同样是可以的,对吗?”

丁齐点头道:“是的,朱师兄他们的经历与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是都能发现小境湖,应该都是达到了类似的状态,就是我所称的观身境。”

叶行的问题没完没了:“丁老师原先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你既然能够掌握观身境,那我经过有步骤的训练,也能掌握观身境,对吗?”

谭涵川没等丁齐回答,已经点头道:“理论上当然是对的,我们也同样是普通人,不是神仙妖怪,只不过是修炼了各门传承秘术而已。也许练成了,在你看来就不普通了,但是没练成之前,我们大家和你都一样。”

叶行继续问道:“假如掌握了观身境,再更进一步,不仅能看见,而且还能进得去,是这样的吗?”

丁齐苦笑道:“理论上好像也是这样,因为你已经说了更进一步。可实际情况,还需要我们中有人真的进去了再说,我现在回答不了。”

就在这时,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同时门外有人喊道:“阿弥陀佛,施主在家吗?”

在影视剧中,和尚念佛号,往往声音拖得很长,拿腔拿调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尚念佛号就跟平常说话一样,很正常的语气,声音也短促得多。众人皆是一愣,石不全用肩膀顶了顶范仰,小声道:“你来同行了!”

朱山闲赶紧跑出去打开了门。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淡黄色僧衣的和尚,打着绑腿蹬着步鞋,剃光了头未留须发,眉毛很长,看年纪大约五十来岁的样子。朱山闲一怔,随即笑道:“原来是阅江寺的顶云大师,您怎么上我这儿来了,快请进!”

说着话他扶着胳膊就把顶云拉进来了,顺手还把门给关上了。来者朱山闲认识,法号顶云,也是境湖市政协委员,开会时见过,但并没有打过什么交道。

朱山闲好歹是区长,是党政干部,有些事情比较忌讳。和宗教人士打交道,比如说是在讲究宗教团结的联谊场合当然没什么问题,到外面私下场合接触也可以。可是和尚跑到家里来了,也不知聚会干什么,被人看见了总归不太好,所以他的动作才这么利索。

顶云绕过屏风来到客厅,与众人合什行礼。众人也纷纷起身还礼,或点头、或抱拳、或鞠躬、或合什。朱山闲给大家介绍了一番,这是阅江寺的顶云大师,但并没有详细介绍在座的其他人,只是简单报了个名号而已。

入座之后问起来意,顶云一指丁齐道:“朱区长,我不是来找你的,是来找这位丁施主的。”

丁齐纳闷道:“不知大师找我何事?”这位顶云和尚,丁齐是有印象的,曾听说过其名号。据说田相龙当初遇到的那位老和尚就是他,真见了面,其人的相貌并不是太老。

顶云道:“清代雍正年间,境湖赤山寺高僧昙华,发愿募资修经,终身托钵四处化缘,延请当时书画名家修成法华七卷。抗日战争期间,又有高位行甫舍身护经,后有高人修复了经卷。这七卷法华曾流落海外,又被捐赠回境湖大学图书馆,是在丁老师您的手中重见天日!”

丁齐点头道:“是有这么回事,这只是碰巧而已,并非我的功劳。现在经卷仍然保存在境湖大学图书馆,大师想看的话,可以去那里。”

顶云:“贫僧已经看过了,于我等奉三宝之人而言,堪称稀世之珍。丁老师对此毫不居功,更令人感慨敬佩。您能让佛宝重见天日,贫僧特来表示感谢。但出家人不蓄贵货,身无长物,便将随身的一件佛器相赠,请您一定要收下!”

说着话,他解下了腕上缠的一串佛珠,双手递了过来。和尚居然不是来化缘的,反倒是来送礼的,丁齐赶紧起身摆手道:“使不得,发现经卷只是我的工作,怎么能收出家人的东西呢?”

顶云坚持道:“七卷法华经你之手而现世,这就是缘法。有缘自当相谢,请丁老师一定不要推辞。”

一个不收,另一个坚决要送,石不全似是想打个圆场,伸手把佛珠接了过去,随即有些惊讶道:“天台菩提,很有年头的老物件了,不简单啊不简单……丁老师,大师一番心意不好违背,你就收下吧……我帮你先收着好了!”

顶云笑道:“这位施主有眼光,就是气色有些晦涩不明,当多行善事,方能逢凶化吉。”

刚才还说得好好的,怎么转眼话就有些不好听、有点吓唬人的意思了?难道这和尚见谁都是这个套路吗,记得当初他也对田相龙说过类似的话。范仰在一旁笑着摆手道:“大师,你就别和他来这一套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您一定还有别的事吧?”

065、你就是神龙

顶云也不兜圈子,开口答道:“贫僧的确还有一事,就是想迎回佛宝经卷于阅江寺供奉……”

丁齐听完之后苦笑不已,说实话,在感情上他是愿意帮忙的,但这件事他根本无权做主。老和尚来找他之前,已经去过境湖大学了,也找过市里有关部门。大家都很给面子、对他都很客气,但事情办不成就是办不成。

顶云甚至找不到究竟是谁负责这件事,皮球踢来踢去,最后居然踢到了丁齐这里。也不知是哪个部门的什么人嘴欠,告诉他经卷的发现者是丁齐,让他来找丁齐商量,看看能不能想到办法?

阅江寺不是赤山寺,从物权归属上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但在宗教人士眼中,它们却是一脉相承的,有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关系。赤山寺被拆毁后,有很不少和尚到改革开放后还活着,落实宗教政策后,原赤山寺所在已被改造成市民公园,所以有人在江对岸又募资修建了阅江寺。

顶云的师父就是原赤山寺的和尚,也是阅江寺的第一任方丈,如今已圆寂。顶云送出的那串念珠就是师父给他的,也是原赤山寺中的传承佛器。可是这种传承关系在别的场合没有用,谁也不能说原赤山寺的东西就是阅江寺的。

那七卷法华经原是归国华侨捐献给境湖大学图书馆的,如今就是境湖大学图书馆的东西,断没有再捐赠给某家寺庙的道理。公立大学捐东西给寺庙,开什么玩笑,所有的东西都是国家财产,谁能做这个决定,哪位领导敢背这个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被人抓住了当话柄,那就太不值得了。

丁齐见过那七卷经文,知道那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可是文物之所以称“文”,价值可不在于锁在库房里。假如谁想读法华经,如今甚至都不用去书店,用手机从网上下载就可以,更用不着去境湖大学图书馆去查阅那七卷不能轻易翻动的古籍。

但那七卷古籍却承载了曲折的历史,有它们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本身也是活的,需要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假如不是丁齐,那七卷法华就一直锁在库房里,不知何时才能重现天日。如今就算被发现了,也不过是珍贵馆藏中的一条记录。

有很多特殊的东西,在不同的场合意义不同,对于有生命的经卷而言,丁齐宁愿它们不要被锁在库房里,而是回到本来就应该在的地方去。可他只是境湖大学图书馆的“外聘专家”,哪能做得了这个主呢?就算能找人递个话,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丁齐刚要开口说话,朱山闲已经叹了一口气道:“大师,这种事情,恐怕没人能帮忙。哪怕境湖大学就在雨陵区,我替你去找校领导,其实也是没用的。”

但和尚却有和尚的逻辑,顶云摇了摇头道:“这些俗务,贫僧都是明白的。但出家人行事讲究缘法,佛宝经卷既与丁施主有缘,我迎缘法之物,当寻有缘之人。”

石不全把玩着那串念珠,很有些爱不释手的意思,突然抬头道:“大师,我倒有个办法,就看你愿不愿意了。”

顶云:“哦,这位施主有何见教?”

首节上一节77/48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