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严厉呵斥起来。
“许大茂,我正在处理傻柱与耿平安之间的问题,有你什么事情。“
说着,易中海还不忘给耿平安埋坑。
“再有矛盾,你也不能下死手啊。”
许大茂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
以前易中海是一大爷,又有傻柱的武力威胁,他说话都不敢大声些。
现在有耿平安在前面为他顶着。
他也不怕易中海黑了脸,直接挑破了易中海的遮羞布道。
“易中海,傻柱能干,还不让人说了?”
“您别忘了,您现在可不是一大爷,你管不着我。”
看许大茂说来说去,说不到点子上,只是为了跟傻柱斗气,看傻柱的笑话。
耿平安继续朝易中海说道。
“易中海,我记得你经常说,傻柱打人是好心,事出有因,要不是许大茂挑拨傻柱,傻柱会打他?”
“现在,我打了傻柱,你怎么就不先问问我为什么要打他?”
“你怎么就能肯定,我打傻柱又没有原因?”
“我想说,我为什么不打其他人,就打他傻柱呢!”
“还是说,傻柱打人就没有问题,反过来,我们打人,就还是我们的问题。”
“说白了,你就是傻柱的保护伞,颠倒黑白,把四合院当成你的一言堂啊!”
“也难怪你被撤职,街道办说的没错,你的思想很有问题,大家长主义要不得啊。”
知道易中海喜欢道德绑架跟给人扣帽子。
耿平安一连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灵魂喝问接连问出,抢占先机。
“易中海,你是不是还想摆出一大爷的威风,在四合院里无法无天,一手遮天!”
耿平安越说越严肃。
而听到耿平安的话,一旁人群里在暗中看易中海笑话的刘海中顿时坐不住了。
他平生最看重的事情自然是能够做官。
现在易中海下台,正是他最开心看到,也是他认为自己唾手可得一大爷位置的最佳时机。
要是让易中海找机会重新上台,这还得了。
他晚上还不要懊悔到天天睡不着觉。
于是刘海中连忙上前,喊道。
“老易啊,你现在不是一大爷了,下来吧,这事需要由我来做主。”
生怕易中海这个前一大爷,想办法继续跟自己抢夺四合院一大爷的位置。
刘海中毫不迟疑的上前背刺。
眼见刘海中重拳出击,这个时候确实能够对易中海造成不小的伤害。
耿平安则是连连点头的赞同道。
“我觉得二大爷说得对。”
“要我说,二大爷比易中海公正的多,就该由二大爷当院子里的一大爷。”
“院子里不能一日没有一大爷,既然街道办已经撤了易中海的职,就不能让他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段话,耿平安说的有些饶头。
但众人还是听懂了。
街道办虽说没有明文规定,让易中海下台。
可终归是默许了。
理论上,院子里现在是没有一大爷的。
耿平安的一番话,说的刘海中眉开眼笑。
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其实早就想说这句话了。
只是他明明心中想的要死,还非要摆谱,当一大爷的事情,岂能是由他自己说出口。
现在嘛,他算是众望所归。
是响应群众的呼吁。
想到这里,刘海中立马浑身干劲十足,看耿平安的模样也是变得眉清目秀起来。
只觉得耿平安无比的顺眼,是院子里的好孩子。
“对,耿平安说得对,我也同意二大爷当院子里的一大爷。”
对易中海的偏心,许大茂也是不满许久。
现在耿平安的话无疑给他提了醒,正是趁机让易中海彻底下台的好机会。
只要让刘海中成为一大爷。
那样,易中海再想回到一大爷的位置就难了。
也许就算他再找机会当了大爷,也只能趋于刘海中之下,成为话语权更小的二大爷。
至于刘海中,一个没多少文化的蠢货罢了。
与耿平安内心的想法一样。
许大茂同样看透了事实,刘海中只是一个喜欢耍官威的草包。
他当一大爷的威胁,说什么都要比易中海那个老银币小,也要好懂好哄的多。
第22章 对易中海的分析
面对许大茂的呼吁,众人面面相觑,没有应声。
虽说耿平安的建议听上去貌似很有道理。
四合院不能没有一大爷。
但相比喜欢跟人到处摆架子,摆脸色,还天天在家打儿子的刘海中。
众人打心底还是更信服善于伪装的易中海。
也习惯了让易中海为他们处理矛盾。
哪怕,众人明知道易中海刚被街道办撤职,却依旧下意识觉得易中海最合适。
‘就这,还想当官。’
‘真跟原著里写的一样,蠢货一个,空有当官的心,却没有当官的命。’
“连四合院里的群众关系都搞不好,还想成为轧钢厂里的干部?”
观察众人的表情变化。
耿平安也知道他们是真心看不上刘海中这个二大爷。
心中不由暗骂刘海中不争气。
明明他与许大茂都把事情说到这个地步,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机会。
明明易中海刚刚犯了严重的思想问题,正是威望大跌的时候。
他刘海中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的巨大优势。
但场中的其他人依旧不想支持他。
一点人和都占不到!
只是,人是自己选的。
那还能怎么办。
只能继续硬顶上去了。
耿平安琢磨着刘海中身上唯一的优点。
那就是为了当官,为了领导能够看到他的能力,刘海中在厂里竭尽可能的表现。
对所有徒弟的教导都是尽心尽力。
后面甚至可以出钱给徒弟做生意,硬是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人才,一厂之长。
耿平安咳嗽了一声,对众人说道。
“大家听我一言,别看二大爷平时对人严厉,不好说话,其实大家都误会了他的为人。”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二大爷对他人要求高,是因为他希望院子里的年轻一辈成才,有出息。”
“你们仔细想想,二大爷手下的徒弟,是不是都已经成长为了三级工,四级工。”
“并且逢年过节,二大爷家门庭若市,都是来真心感激拜访他的徒弟。”
“正是因为二大爷不藏私,对徒弟严厉,才能够为轧钢厂教导出一大批人才。”
“等二大爷成了一大爷,我相信,年轻一辈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他,他一定会认真教导,为院子里培养出人才。”
说到这,耿平安话锋猛地一转。
对众人问出了最为致命的问题。
“反观易中海,逢年过节,你们有谁看到他的徒弟来拜访过他?”
“你们再看看易中海,他的徒弟又有几个成材?”
“所以,说的再好听没用,我们应该只看实际成果。”
“正如伟人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不能只听易中海自夸。”
“你们别看易中海一直教导大家不要太自私,嘴上说着尊老爱幼,平时乐于助人的模样。”
“他实际上又为大家做了多少实事,好事?”
“他也只是嘴上说说,让大家以为他很大方,很公道。”
“你们仔细想想,被他好的人家,是不是只有被他当成养老人的贾家,还有跟他一样绝户且一直给他无条件撑场子的聋老太太。”
“他们,都是对易中海有好处的利益存在。”
“首先说到贾东旭,他身为易中海的亲传徒弟,又是一个院子的,那可相当于易中海的半个儿子了。”
“然而,易中海除了道德绑架我们,用我们的钱来替他养着贾家,诈捐,遇事就偏袒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