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
一家人守着一大桌子饭菜,注意力全都放在陈大志手里的《青年报》上。
“这是我的红领巾!!!”
孙军军兴奋的指着报纸上陈露阳的照片,嗷嗷喊了出声。
“这老二怎么回事?!”
陈大志小脸一撸撸。
“这以前上个北大的学刊都得邮回个五六七八本的,上青年报这么大的事儿,竟然连个屁都不放!”
“爸,可能这《青年报》是全国发行,所以露阳就没告诉咱们。”姐夫孙志刚在旁边帮忙打圆场。
偏偏冯久香哪壶不开提哪壶:
“那也不应该啊!”
“咱家老二那了吧搜的性格,平时遭受点表扬就忍不住咋呼的全天下都知道!”
“上《青年报》这么大的事儿,他能不说?”
一听这话,陈丽红也面色严肃起来:“就是!”
“老二那穿件新衣服都恨不得全厂走一圈的主,这么大的事儿还能不告诉咱们?”
“这确实不对劲!”
转瞬间,聪敏的一家人在军军一声声“那是我的红领巾”中探寻到了事情的真相!
“这个逆子!!”
陈大志怒拍一下大腿。
“挺大的人臭不要脸装嫩,都特么入党了,还戴红领巾愣装少先队员!”
陈大志咬牙切齿的站起身,饭都不吃了。
穿上大棉袄,戴上大帽子。
陈大志攥着报纸,气呼呼的夺门而出!
看着陈大志离开的背影,一家人默默的端起饭碗。
都不用寻思,陈大志指定是去金大奎家里炫耀去了。
没有在老金头面前炫耀的荣誉,那不是真正的荣誉!
没有老金头见证的快乐,那他妈根本不是欢乐!!!!!
炫耀完了,估摸还得讹他们家一顿饭。
讹的高兴了,指不定晚上就住老金家了。
听着院门关上的声音,冯久香恨恨的咬了一口鸡蛋饼,怒道:
“要我说,你爸跟我都多余。”
“他就应该卷铺盖跟老金头过!”
好好一顿饭……都怪老二!
“阿嚏!”
此时,远在片儿城的陈露阳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这怎么整的,还打上喷嚏了!”
热气腾腾的馆子里,
陈露阳拿手绢擦了擦鼻涕,随后起开一瓶啤酒,给魏楚雄、叶明华和虞欣吃饭。
今天的评委比赛很顺利。
叶明华稳稳夺冠,魏楚雄第二名,虞欣第三名。
原本魏楚雄是主动想请陈露阳、虞欣和叶明华吃饭的。
但是叶明华和虞欣都是陈露阳的老乡,哪能让魏楚雄拿钱,
所以陈露阳一顿撕吧,死活拽着仨人去了旁边的馆子,进去库库点一桌子菜,大家好好炫一顿!
“小陈老师,这回我真是没白来,能拿个名次不说,还蹭到你一顿饭!”
虞欣乐呵呵的手扶着酒杯,笑着开口。
“别‘老师’‘老师’的了,”陈露阳一摆手,乐道:
“咱大家都革命友情,叫兄弟还差不多。”
举起酒杯,
陈露阳高兴道:
“咱国家这么大,咱几个能在这里遇见,那是缘分,我先敬你们一杯。”
“干杯!”
几人也纷纷举杯,酒杯轻轻碰在一起,清脆一响,颇有些“革命友谊长存”的意思。
随着饭桌上热菜一摆上来,大家边吃边唠,气氛逐渐热络起来。
陈露阳心里惦记家。
随着几筷子下肚,胃里不那么空了,兴奋问道:
“,虞欣,省城最近咋样?”
“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儿没?我都大半年没回去了。”
叶明华也凑过来:“对啊,家里咋样?”
虞欣咽下嘴里那口狮子头,喝了口汤,擦擦嘴,笑道:
“说起来还真有!”
“前阵子我们学校来了几个东德工程师,可热闹了。”
“东德的?”
叶明华立刻坐直了些,
“干嘛的?讲课的?”
“不讲课,是搞技术的。”虞欣喝了口水润润嗓子,
“说是教育部牵头,和我们学校搞联合实验项目。他们搞测控和精密仪表的,带了一摞图纸和小仪器,就直接进了实验中心。”
“听着挺厉害啊。”魏楚雄插话道,“你还能跟他们一块干活?”
虞欣摆摆手:“哪儿啊,我就是被借调过去打下手的。”
“我们院临时抽了几个英语底子好的去做记录员,我算凑数。”虞欣摆摆手,一脸谦虚,
“听得懂一半吧,剩下那一半……就靠猜。”
“有一回人家说‘interference compensation loop’,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翻成了‘干扰互换回路’,把我们实验室主任都听傻了。后来回去翻词典才知道是‘干扰补偿回路’。”
陈露阳一边笑一边往虞欣碗里夹菜,“你那主任没找你谈话?”
“找我谈了,差点就骂人了。”虞欣端着碗。
“他跟我说技术这东西,翻错一句话,搞不好就是一个零件烧掉、一年白干。’”
“给我听得脑门子都发凉。”
一边说,虞欣的表情还有些心有余悸,看样子之前这件事给他的打击不小。
放下酒杯,虞欣好奇问道:
“明华,你的口语怎么那么好!怎么练的?”
“是啊,是不是你们外语学校有专门的秘籍,给我们说说??”魏楚雄也好奇的凑过去开口。
今天比赛,大家一开口是骡子是马的就溜出来了。
虽然大家的表达都很不错,但是叶明华的英语听起来就是很松弛。
好像参加这个演讲比赛对他来说毫不费力。
“哪有什么秘籍啊,都是跟外国人练的。”
叶明华也不藏私,直接开口:
“之前小陈老师就教我,让我多张嘴,多跟外国人接触。我就试着去给外国人当导游,给他们讲长城、讲胡同。”
“再后来,咱们片儿城这边不是陆续有外国高校交流团,还有一些驻华商务代表来参观学校么~”
“外事办每次都得临时抽人当接待。”
“我因为干过导游,又熟些本地事儿,口语也过得去,就被抽去给一个‘英美联合英语教学合作考察团’当陪同。”
“那次还挺紧张,头一天就得把资料全背下来。谁是团长,谁是校长,哪个单位,哪国背景,全得记清楚,生怕第二天叫错人。”
“那你们这是正式外事任务啊,不是‘导游’。”虞欣啧啧称奇。
“对啊。”叶明华点点头。
“带他们参观故宫、农业展览馆,全程要有人翻译讲解。其实正儿八经的翻译还好,难的是生活上的小事。”
“啥小事?”虞欣好奇。
“就比如吃饭。”
叶明华放下筷子,笑着回忆,“那天他们参观完教学楼,正赶上午饭。学校照规矩安排了三菜一汤:木耳炒肉、烧茄子、蛋花汤,再加一个土豆丝。”
“听着挺标准的。”魏楚雄说。
“标准是标准,可他们一落座,第一句话就问:‘菜单在哪?’”
虞欣差点呛住,“他们以为能点菜呢?”
“对啊。”叶明华叹气。
“我说我们是集体就餐,饭菜是统一搭配好的。他们又问‘那能不能换一份?比如不要辣的?’”
“后来饭是吃了,但明显吃不明白。那英国老教授夹了块红烧茄子,嚼了半天问我:‘这是肉还是蔬菜?’”
“我说是茄子,他还说他们不这么煮……说这太激烈了。”
“激烈?什么激烈?”魏楚雄听得有趣,忍不住多问问。
“intense.……他说的是这个单词。”叶明华回答。
“激烈……这个单词!”陈露阳马上反应过来。
“人家说的意思是这个红烧茄子味儿太重了,咱那茄子油多酱浓,他吃不惯。”
“差不多。”叶明华苦笑。
“我们老师当时就提醒了,说接待外国人,说话得留心,别随口应承,措辞一定得讲究,免得误解咱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