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580节

  这一次,张殿才的神情可就带着一丝审视了。

  虽然修理厂里住的是一群老爷们儿,但是各顶各的都是利索人。

  一群人把屋子楼上楼下的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总体走下来,还真的能开辟出两个屋子当实验室。

  张殿才微微心动了……

  可惜。

  修理厂的样本虽然多,可设备却不行。

  虽然修理厂的设备也不少。

  但是像什么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修理厂是没有的。

  况且就单论实验室那台高频疲劳试验机,整机重三吨,运行时震动极强,需要加装独立混凝土基座与防震垫层。

  而修理厂二楼的结构,最大承重也就每平方米五百公斤。

  根本连试机的门槛都过不了。

  可修理厂的条件又太优秀了!!!

  眼前的这些实物样本、损伤数据、拆解记录,还有整套维修工艺文档不仅能弥补试验室的“实验空心化”问题。

  如果好好利用的话,是能干出些事情的!

  另一边,陈露阳也没闲着。

  张国强、谭仁松和刘康文三个老师傅正在认真看改进后的图纸。

  虽然这次的图纸跟上次比起来要细致和改进不少。

  但是从来画图的工程师与加工生产的工人从来都不是割裂存在的。

  两者需要不断沟通,才能把一个机器和设备弄好。

  趁着张殿才领着一堆学生还在楼上转悠,

  张国强轻轻一拽,把陈露阳拉到一边小声道:

  “主任,能不能把画图的那个小兄弟带来工厂去一趟?让他们现场合一下,别回头做出来再返工。”

  陈露阳也是车间出身,一听这话就明白啥意思了。

  “行!我去跟他唠唠!”

  说完,陈露阳蹭到张楠的身边,低声道:

  “师兄,我这有个不情之请。你能不能跟我们去一趟加工厂,把你画的图,跟一线的师傅们当面对一下?”

  “去加工厂?”张楠愣了一下。

  “是啊。”陈露阳诚恳道。

  “你这次画的图纸特清楚,但再细的图也得落地才算数。”

  “咱们不如现场走一圈,看看实际加工条件,有啥问题能当场说清,省得咱这边画得挺好,那边做得挺歪,一来一回折腾工夫。”

  “这……?”张楠语气有点迟疑。

  这有啥可讲的?

  图咋画的,你咋干不就完事了?

  再说了,自己的图纸全都是按照学术上的设计标准走的。

  三视图、剖面、标注、公差、对刀图,全都画得明明白白,他想讲也讲不出啥。

  而且他这次是奔着课题来的,又不是奔着零件加工来的。

  他想推辞,但是陈露阳那张嘴实在太特么能白话了。

  左一句:“拜托了师兄。”

  右一句:“你去一次,我们就能少报废一批。”

  再加上张国强、陆局也在一旁笑着劝,直接给张楠说的都不好意思了。

  半推半就之下,

  张楠带着装好图纸的图筒,和张国强、谭仁松一起出了门。

  他没说什么,但从脸色就能看出些许不情愿。

  他是力学系的图论第一,画图水平就算比不上张殿才,也自认为……

  昨天他已经根据陈露阳送来的零件,将图纸重新进行了绘制。

  按理说这次就不会再出错了,工人们照着图纸打磨就行。

  可哪想到陈露阳还要让他来车间。

  可就是这么一个“我来干嘛”的心理,走进车间的那一瞬间,就被狠狠打碎了。

  踏进这家“散装式”车间,

  一股浓烈的、混杂着机油、铁屑和高温空气的气味向他迎面扑来,轰锯齿状的皮带在传动轮上飞快转动着,车床轰鸣不休,刀头切削着冒热气的金属,发出“吱~哐”的刺耳响动。

  半空漂浮着细碎的铁屑,落在鼻子上,脸上,火辣辣地疼。

  张楠下意识往后缩了一步,双眼透过眼镜去观察整个车间。

  从他来到北大上学,跟着张殿才学习画图纸以来,

  他去过校办工厂的试验车间,也陪老师去过外单位的机加厂出差,

  但像这种“家族厂”,他还是头一回见。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粗粝、不规整,

  车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C616型号,电源是老式插刀闸,传动皮带叽哩哇啦响个不停。

  师傅们围着工件转,一只脚踩在操作踏板上,一只手扶着刀架,油渍浸湿了袖口,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流。

  瞧见张国强他们,一个老师傅走了过来。

  “来了?”

  “来了!”张国强客气的介绍道:“王师傅,这位是张工,之前的图纸就是他画的。”

  “你好。”老师傅擦了擦手,伸出在半空。

  “您好您好。”张楠赶紧握过手,脸却红了。

  虽然说工厂里都是这么叫吧,但自己一个学生被叫成“张工”,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图纸带了吗?”

  张楠回过神来,连忙从图筒里抽出新画的图纸和对刀图,递了过去。

  “这是根据旧件优化过的结构,槽壁厚度我调到了0.8……”

  他话音未落,那老师傅已经皱起了眉头。

  “你这槽壁0.8?”

  “对,”张楠点头,语气认真。

  “这个零件是减重件,受力面不大,0.8是最优设计。再厚会浪费材料,还可能卡装配。”

  “做不了。”老师傅干脆的摇了摇头。

  “你这图上写的槽壁厚度0.8,咱这设备做不了这么薄。”

  做不了?

  张楠脸上的神色僵住了。

  老师傅解释道:“咱这不是数控机床,是六十年代的老家伙。车到这个厚度刀都飘了,最多能给你做到1.2,再薄就等着崩刀吧。”

  张楠皱眉:“那如果一定要0.8……”

  “那你得先给我们换一台新机床。”

  老师傅语气倒不冲,却一句话就给张楠干没电了。

  那条0.8mm的槽线,是他查了三种进口件、比对力学模型后慎重画下的。

  他还以为越轻巧越先进,越贴近国际标准越好。

  哪知道工厂却做不了!

  不过张楠反应也快,既然这个厚度工厂做不了,那他干脆问道:

  “那如果我把这段结构改一下,槽壁不要了,换成一个台阶槽,你们这机器能干不?”

  老师傅思索:“你要是做台阶结构,我们就换成成型刀走一遍,留1.5厚的肩面,这就能做了!”

  一听这个方案可行,张楠当即蹲下身,把图纸铺在车间旁的长凳上,翻出包里的铅笔和量尺,边改边问:

  “师傅,那这个台阶你建议多深?刀能下到哪?”

  老师傅道:“这刀头最稳是留1.5,肩宽别低于5,车床这边你别设倒角了,我手动收尾就行。”

  “明白了。”

  张楠答完,立马就在结构上找到替代位置,而且立刻补上加工余量、结构应力的分布调整点,甚至还主动取消倒角、调了刀具进给角度的标注。

  “有两把刷子啊!”

  张国强和谭仁松站在他身后,眼眉轻轻一挑。

第433章 比告白都刺激

  他们都是车间里的骨干工人,大大小小的图纸都看过不少,一看就知道里面有没有真家伙。

  只一会儿的功夫,图纸上就多出了几排细致密实的标注和加工注解,

  就连边角空白处,他也贴上了小纸条,写满可替换的加工建议和余量补充。

  张楠虽然很少来基层车间,但画图的基本功和理论知识却极为扎实!

  师傅一开口,他就能精准反应出改动部位该怎么改、应力传导会不会变、尺寸余量怎么补。

  在听到老师傅说“刀容易崩”,张楠索性调宽了边距,把攻丝那段改成了避让式搭接。

  越画,张楠就越是兴奋!

  他是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这样一个油泥满地、震耳欲聋的车间里,

  和老师傅谈加工、改结构,坐车床边上画图纸。

  尤其是想到自己这边画完的图纸,马上就会在车间的机器里变成现实,

  这种实打实的参与感,直接从脚底板一直涌到脑门。

  今天幸好来了!

  ……

首节上一节580/7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