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着接过周若楠递来的黄油蟹绑好装水桶里,这东西可得小心,如果大螯和蟹腿弄折,黄油就会从伤口处泻出,没了黄油的黄油蟹,与普通膏蟹就没什么区别了。
黄油蟹以油膏甘香、肉质鲜嫩见称。因此最好是清蒸上桌,保持其原汁原味。
揭开蒸好了的黄油蟹的蟹盖,其特有的蟹油香味扑面而来,蟹盖上那黄澄澄的蟹膏,吃起来甘香嫩滑,肉质鲜嫩可口,可谓“蟹中极品”。
周若楠看着侃侃而谈的李长乐,觉得这样的他看着精神又帅气,“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李二嫂诧异的扭头看了他一眼,第一次觉得自家这个二溜子小叔,还有可取之处,勉强配得上阿楠。
前面的李大嫂笑道:“阿乐出去没白玩,还学了不少东西。”
李长乐:“大嫂,你这是贬我还是夸我呢?”
“夸你!”李大嫂笑道,“以前都以为你出去不是打扑克,就是搓麻将呢!”
“我也是听他们瞎吹的,是不是真的我也不清楚。”李长乐把黄油蟹放水桶里,“我来提着,你运道不错,继续找。”
周若楠把水桶递给他,在海沟边寻找起来,“大嫂二嫂也说今晚的螃蟹特别多,好抓不说个头还大,她们抓到的最小的也有六七两重,大的有一斤多的。”
“趁机会好好找找。”
李长乐提着水桶跟在她后面,看到前面的水坑边有蟹爪印,上前用钳子戳了几下,戳到蟹盖,用钳子压住螃蟹,放下水桶,蹲下将它抓了起来。
周若楠看着青蟹鸡腿般的大鳌,“这只有一斤多。”
“可惜不是黄油蟹。”李长乐用绳子绑好,将它装水桶里,夫妻俩继续寻找。
一旁挖螃蟹的李大嫂说道:“阿乐,你就知足吧,你看附近几个渔村谁有你这么好的运道,短短半月功夫,就挣回了你大哥一年的工钱。”
“大哥一年一千多的工钱,我哪挣了那么多?”
“反正这段时间,我看你淘到的渔获都眼热的不行,等你大哥回来,我就让他去问问,能不能提前解约?”
现在的渔获价钱比去年高了一些,不像前两年,几分一斤的渔获占大多数,一块几角一斤的海货都少见。
加上阿乐还有酒楼的门路,好货价钱更加贵。
李大嫂笑嘻嘻的说,“能解约的话,我们也去买艘小船,你们兄弟几个一起出海捕鱼,大家有伴不说,还能沾沾你的好运。”
“到时候没大哥出去跑船挣得多,你可别怪我!”
“不怪你。阿娘也说你从小就海运好,每次去淘海,只要带上你就能淘到好货,大了长歪了不着调了,运道才不好了的。”
“大嫂,阿娘的意思是说,阿乐现在走正道了,好运又回来了是吧?”周若楠好奇的说道。
李大嫂点头,“应该是这个意思,你自从他开始干正事,运道多好。”
李长乐一边听两个女人扯着嗓子聊天,一边在石头堆里翻找,想着能多找几只黄油蟹出来,送酒楼看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翻开几块石头,在坑底找到一只,还差点被大鳌夹了一下,忙用钳子夹住,一手压住蟹壳,将青蟹抓起来,看到鼓起的蟹壳,不用反过来看,就晓得是一只满膏的膏蟹。
有些可惜不是黄油蟹,但还是高兴的拿出麻绳将它五花大绑后装水桶里。
四人在海沟边找到一点多快两点,李长乐和周若楠又找到四只黄油蟹,两人提着的水桶已经装满。
越往后走,螃蟹越不容易找到,眼看潮水涨起来了,才转身朝滩涂那边走。
陈永威已经把螃蟹全部绑好,趴在背篓上睡的流口水。
李二嫂看着背篓里和网兜里的螃蟹,“真的还有这么多啊,我看加上家里那些,至少有一百多斤。”
“应该有一百六七。”李大嫂羡慕的说道。
“断掉蟹钳的还有不少呢!”李长乐放下水桶,拍拍陈永威,“阿威醒醒,我们回去了。”
陈永威睡眼惺忪的看着既然,脸上还有几道背篓印子,和蚊子盯咬后留下的大包。
“哥,我们的罐子还没收呢!”
“没事,明早退潮后再去收也一样。”
“嗯嗯!”陈永威起身伸了伸懒腰,“我才绑好一会儿,太困了,趴在背篓上睡着了。还是第一次绑青蟹,绑到手指头像得了鸡爪疯一样,伸都伸不直。”
李大嫂笑道:“回去蒸几只大青蟹好好补补。”
陈永威乐呵呵的点头,“背篓里断了大鳌和蟹腿的青蟹有不少,想做呛蟹就做呛蟹,想捣蟹酱就捣蟹酱。”
几人收拾好,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夜深人静,村子里到处都静悄悄的,几人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特别响。
到了李长乐家,李母从屋里出来,看到几人的手都没空着,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
“你阿爸说,你们肯定是遇到迁徙的青蟹了,可惜就你俩个,要是家里人都去了,今天就发财了。”
陈永威想到那些跑掉的螃蟹还有些心疼,“是啊,要是近的话,我们就回来喊你们了。”
“抓到这么多已经不错了,这么多放在一起,等会儿压死掉了,先弄出来养木盆里面。”
李母见一个二个都没啥精神头,“你们赶紧去睡一会儿,这里我来弄。”
第96章 怎么卖
“你一个人挑到什么时候,大家一起一会儿就挑好了。”
周若楠婆媳去拿瓷盆、木盆、橡皮桶,李长乐和陈永威拉了小板凳,大伙儿坐下就开干。
公蟹直接捏一下,蟹盖越硬越肥,膏蟹也很好分,主要是看肚脐的位置,偏红几乎就没跑了。
两个橡皮桶,两口大木盆,个头大且肥壮的青蟹放一个地方,个头小的肥的放一个,膏蟹放一个。
李大嫂绑好一只,看着大木盆和橡皮桶里的螃蟹,羡慕的说:“阿乐,你们怎么抓了这么多膏蟹,我看都有七八十斤了吧?”
李母笑道:“这边桶里还有呢,加起来只有多没有少。”
李长乐心里也乐开了花,“当时我跟阿威两个,恨不得像章鱼一样,长八只手,抓得手抽筋都抓不完。”
陈永威想到上次的膏蟹三块一斤卖的,光这些膏蟹就是两百块,加上那几十斤青蟹,真的发财了。
“我哥才拜了老爷殿,财神爷就送财来了。”
“我们哪天也拜拜去。”
周若楠笑着拿起一只黄油蟹,“阿娘,黄油蟹收多少钱一斤,你晓得么?”
“哟!你们还抓到黄油蟹了啊!”李母高兴的接过,“这东西前年跟膏蟹的价钱一样,去年就能卖到三块多一斤。”
周若楠觉得酒楼的价钱应该更高,高兴的说:“我们抓到七只黄油蟹,两只小点的,其他几只个头都不错,加起来可能有四五斤的样子。”
李长乐撇嘴道:“黄油蟹才三块多,我卖给酒楼的膏蟹都三块了,好东西送海鲜行卖,真的划不来。”
李大嫂和李二嫂听后都惊讶的看向他,“阿乐,膏蟹送酒楼卖,真的能卖到三块一斤啊?”
李长乐点头,“上次我就送去卖过,明早你们把膏蟹挑出来,我带去帮你们卖。”
“那感情好,一斤多卖一块,几斤就是几块了。”李大嫂高兴的说,“我们以前咋就没想到送酒楼卖啊?还是阿乐脑子灵活。”
“夸他做什么?一夸就翘尾巴。”李母说着白了李长乐一眼,“天天在镇上瞎晃,都不晓得回来跟我们说一声。”
“阿娘,我真没想到,不然上次的大米鱼和大花龙,我就送酒楼卖了。”李长乐现在想想都还有些心疼,“阿东家收了我的,也是送他们家卖的。”
李大嫂说道:“阿乐,你送阿东家卖还算好的,要是送王麻子家,百分百血亏。”
“就是,那家子跟周扒皮没啥两样。”
李母几个又说起了王老抠干的好事,说说笑笑的干活倒也不觉得多累。
几人都是干活的老手,动作很快,不过大半小时就把所有的螃蟹都分出来了。
挑出来的瘦蟹还有断掉大鳌、蟹爪的螃蟹,有十多斤的样子,这些都不值钱,明早送酒楼卖了回来,顺便给阿姐小舅家也送几只过去。
李大嫂和李二嫂桶里的也分好了。
李长乐看了看时间,已经四点了,忙道:“阿娘,嫂子,你们都赶紧回家休息。”
刚才分螃蟹还不觉得困,这会儿可能是兴奋劲头过去了,感觉困得不行。
四点多,再等一会儿天就亮了,抓紧时间还能睡一两个小时。
李大嫂点头,“好,明早我和阿珍把膏蟹送过来。”
李长乐爽快的点头,“明早你们过一下秤,送过来给我就是。”
“哦哦!”李大嫂和李二嫂高兴的提着水桶出门走了。
李长乐又拿了一个网兜,捡了些残废蟹还有一条鳓鱼,递给精神头十足的陈永威,“你也赶紧回去睡。”
“那用得着这么多!”陈永威接过网兜,又捡了些残废蟹出来才告辞走了。
“我给你们烧了热水,赶紧去擦洗一下,回屋早点睡。”李母说着也出门走了。
李长乐和周若楠关好门,去打了热水随便擦洗了一下,便回了屋。
周若楠上床前,还高兴的说:“要是天天都有这样的螃蟹抓就好了。”
“我也想,可哪来的那么多好事。”
夫妻俩又累又困,几乎是头沾上枕头就睡了过去。
李长乐感觉刚睡着没多久,就听到大儿子在喊自己起床,他睁眼看着趴在床沿上看着自己的小孩,搓了搓脸,才彻底清醒过来。
“起这么早做什么?多睡一会儿才长得高。”
“阿娘说我不矮的。”李小海高兴的看着他,“阿爸,我们家好多螃蟹,阿奶说你们昨晚捣了螃蟹窝。那么多螃蟹,它们的窝得多大啊?”
“跟家里的橡皮桶一样大。”李长乐好笑的摸摸他脑袋,“出去挑一下,看看喜欢吃哪只?让你阿娘给你煮。”
“阿娘说中午煮了吃。”李小海拉他起床,“快点起来吃饭。”
“好嘞!我们家老大喊我,阿爸再困也要起来陪我家老大吃饭。”
“那我明天也起来喊你。”李小海笑眯了眼,高兴的拿起方凳上的衬衫递给他,“阿娘放好了的。”
“乖儿子!”李长乐凑上前亲了他一下,看到他别扭的摸摸脸颊,哈哈大笑起来。
“口水好臭。”李小海搓了搓脸颊,一溜烟跑了。
李长乐咧嘴拿了衬衫穿好,套上裤子趿拉着鞋出门,见饭菜已经摆好了,早饭还挺丰盛,红烧鳓鱼、鸡蛋羹,还有一碗紫菜虾米汤。
原来李母见两人累了一晚,时间一到就过来帮忙做饭,周若楠起来她已经把菜做好,饭也焖熟了。
“阿乐,膏蟹我称了一下有七十六斤,青蟹有六十二斤,膏蟹送酒楼,青蟹你们打算送阿东家还是镇上啊?”
李长乐觉得镇上那些海鲜行的收购价都差不多,“阿娘,你把个头大的挑出来我送酒楼卖,剩下的让阿楠送码头卖给阿东家。”
“好,你去洗把脸,刚才阿威就来过了。”
“嗯!”李长乐说着拿了牙刷、牙缸去了后门洗漱,李大嫂和李二嫂就提着膏蟹来了,两人一个六斤,一个五斤七两。
等陈永威来,李长乐已经吃好了,“哥,螃蟹装网兜里还是就这样挑过去卖?”
李长乐见李母把螃蟹都捡出来装橡皮桶里面了,“不用拿网兜装,直接挑过去,省得被压死了。”
“对,压死就亏大了。”
李长乐又让周若楠找了两个网兜出来,捡了十几只残废蟹装好,打算回来的时候,给大姐和小舅家送去。
李大嫂提着水桶过来,“阿乐,上次你卖给阿东家的青蟹是一块三一斤,你说这次我们跟他搞搞价钱,让他也照你上次的价钱收,他会答应么?”
李长乐想了一下,“你们去了直接跟他说,这次的青蟹最少要一块三,不要我们就去镇上自己卖去。”
李大嫂:“你不说我还忘了,前两天村里也有人去集市卖青蟹,听说六七两一只的,都能卖到一块七八、两块一斤呢!”
周若楠见一斤差好几角了,忙道:“那我们还送阿东家做什么,跟阿乐一起去下桥,人家卖两块,我们就卖一块八九,十几斤青蟹,不管咋样也能多卖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