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第34节

  “阿乐,现在没人说你懒,不干活了吧?”张得金有些奇怪的问李长乐,“你怎么一下就想通了?”

  “哎哎哎!”李长喜不满的瞪了他一眼,“你这人怎么当人姐夫的?我阿弟肯干了不好啊?你还想他和以前一样?”

  张得金:“老丈人,丈母娘你们看,只要我说阿乐一句不是,阿喜比说她还不高兴。”

  李母横了李长喜一眼,“阿喜你这样就不对,阿金是阿乐姐夫,说他几句就怎么了,何况他还没说什么呢!你这样跟你老公说话,像什么话?”

  张得金一脸得意,“阿喜,阿娘的话你听到没?我是你老公,你对我得恭敬,不能大呼小叫。”

  李长喜偷偷回了他一个白眼,才道:“阿爸的腿使不上力,回去给他做一根拐杖,省得天天躺在床上,也不不方便。”

  “阿喜!”李父忙道,“林医生说,大半个月腿上就有力气了,不用麻烦做拐棍,我找根棍子拄着就行。”

  “我回去给你找。”李长乐说着看向李长喜夫妻,“阿姐,你们中午跟我一起回沙头吃饭。”

  李长喜摇头,“不去了,我接了几十件绣衣,那边紧着要,你姐夫干活那活路也紧,要赶回去干活呢!”

  “忙完了把小雪、小夏还有小辉都带回家玩。”李长乐说罢看向李父,“阿爸,我跟阿威还要去买塑料罐子,我们就先走了。”

  李父不解的看着他,“你买塑料罐子做什么?”

  “钓八爪鱼,昨天回去在废品收购站买的……”

  李母和李长喜都惊呆了,“真的啊?用塑料罐子也行?”

  李长乐得意的看着他们,“怎么不行,瓦罐跟塑料罐不都是罐子!”

  “阿堂伯,行的,我们打算再买几百个呢!”

  李父点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灵光,我们就晓得用瓦罐,没想到用塑料罐子。”

  “以前也没塑料罐子给我们用啊!”李母说着去收拾那些东西,“阿乐,你把鸡蛋、鸭蛋带回去,省得下午不好拿。”

  “我们还要去买塑料罐子,你先放着,下午我带阿威一起来接你们。”

  一旁坐着的陈永威也点头,“下午我跟阿乐哥一起来。”

  李母客气道:“那就麻烦你了。”

  “你看我阿娘又客气上了,以后我跟阿威天天一起淘海,你也每次都这样客气啊!”

  “臭小子,总不能连谢都不谢一下吧?哪有这样做人的道理?”

  “好好好,你对,我们先走了,回去还有事呢!”

  “回吧,我们自己收拾。”

  李长喜见李长乐要走,也跟父母告辞,还说忙完这几天就回娘家看他们。

  四人从医院出来,李长喜又嘱咐了李长乐几句,姐弟才分道走了。

  李长乐和陈永威经过菜市,买了一对大猪蹄子,又买了些排骨,才又去了废品收购站买塑料罐。

  还是那个说话有些冲的老张头在,听两人还要买,把两人带到后院,没有门的屋里堆满了废品。

  他指着屋角,“那堆都是,你们自己挑。”

  李长乐看着另一间屋里的废铜烂铁,还有破旧不堪的脚踏车龙头、钢圈等零件。

  “阿伯,你那些废旧脚踏车零件,还能组装脚踏车么?”

  “不能,都是些没用了的,但凡还有点用的,都被修脚踏车的买走组装旧车去了。”

  李长乐耸耸肩,早该想到这个的,他们这边有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寻找赚钱门路,不然也不会有“头发空心”的说法了。

  老张头看了看他,“你想买旧车啊?”

  “嗯!有合适的我就买一辆。”

  “小后生哪里来的?”

  “盘镇沙头村。”

  “那你回去的时候在水路张下车,桥头那是我儿子开的修车铺,他那儿有组装好了的旧车卖。”

  李长乐忽然想起那儿以前的确有家做脚踏车、三轮车卖的。

  那家人很有趣,每到六月就烧一大缸凉白开放屋门口,还细心的放一把水瓢,给过路人免费提供茶水。

  以前没小巴的时候,他们走路去下桥赶大集,就爱去那喝水。

  “哦!我晓得了,那就是你家啊?我们喝了你家不少茶水。”

  “我老婆子吃长斋的,茶水都是她煮的。”老张头乐呵呵的说,“现在我老大在家开了个修车铺,顺便卖组装的旧车。”

  李长乐想起外面摆着的那些旧货,冲他竖起拇指,“收装一条龙,老爷子家都是有大出息的。”

  “收捡破烂的罢了。”老张头说着两手往后一背,“你们慢慢挑,挑好了喊我。”

  “嗯嗯,你忙!”李长乐和陈永威拿了麻袋出来,蹲下挑选起来。

  陈永威也在那喝过茶水,“哥,他们家好有钱的,一栋崭新的四层高的楼房,外墙还贴了马赛克。”

  李长乐笑道:“收破烂可是门好营生,你看四分钱一斤的塑料罐子,他们收回来洗干净,就搞了几个价钱,凤凰酒楼的顾老板可能都没他家来钱。”

  “这么厉害啊?”

  “你以为呢!”

  李长乐想到以前听说的,这年头有的人家把古董当破铜烂铁卖,收破烂的收到一件好货,转手就是几倍几十倍的赚头。

  “我还以为他们家也是弯弯家属呢!”

  “你以为弯弯来的都是有钱人啊?有钱的只有那么几个,大多都是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来的。”

第66章 我没钱去拼

  “就是,听说瘸子的阿爷在弯弯干的是守墓地的活,人家还攒下了那么多钱,像我阿奶和阿堂伯他们,省吃俭用一辈子也没钱。”

  “不一样的,人家干活是挣工资,每月都有钱拿,我们干活是挣工分,自己种的粮食还要拿工分才分得到,不饿肚子都谢天谢地了。”

  李长乐和阿威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很快就把屋角的罐子挑了个遍,带去的四根麻袋也装满了。

  他拿起水壶拧开咕咚咕咚喝了几口,一抹嘴说道:“阿威,那些不好的就不要了。”

  “哦!”陈永威把最后几个捡起来装麻袋里,“哥,这么多,太占地方了,小巴车肯定不给我们上。”

  “放车顶就没事了。”李长乐拎起两袋,走出去对老张头说道,“阿伯就这些,你称一下。”

  老张头让李长乐把麻袋挂在秤钩上过秤,四袋塑料罐子大概有四百多个,一共才花了三块五。

  老张头收了钱,还不忘拉生意,“小后生,你要买脚踏车的话,就去我家买,脚踏车以后有什么问题,还保修的。”

  李长乐笑道:“卖多少钱一辆,你晓得么?“

  老张头点了点头,“看质量,好点的八十,差点的七十,虽说是组装的,但用着跟新买的没啥两样。”

  李长乐想到现在二八杠起码要一百五六,组装的是要便宜不少,“我们回去就去你家看看。”

  “好走!”老张头转身去后院收拾去了。

  陈永威把麻袋里的塑料罐倒进背篓里,还有的就绑在背篓上面,两人出去在马路边等了有十几分钟,才等来一辆小巴车。

  拦下车,把东西放到顶棚上面,李长乐上车买了票,对阿威说道:“你是跟我一起在水路张下车,还是你先回去?”

  “我先回去,还有一口蟹笼没找到,我想回去看看找得到么?”

  “也行,我去看看他们有没有三轮车卖,那种车拉的东西多,渔获多的时候,一车就拉过来了。”

  “你是说供销社来收货的时候,骑的那种后面有个车斗,有三个轮子的车吗?”

  “对,就是那种,你觉得买哪种好?”

  “三轮的好,装的多!”

  十来分钟后就到了水路张桥头,李长乐提着水桶下了车,看到路边那栋高大的四层楼房,门口还立了个牌子。

  上面写着:修补脚踏车、收废旧脚踏车。

  李长乐过去看到门口还放着一口大缸,竹篾编制的盖子上还放着一个水瓢,坝子里有个男人蹲在那修补轮胎。

  “师傅,下桥废品站的阿伯说,你这里有组装的旧脚踏车卖,我想看看。”

  张老大抬头,“你来得不巧,有一辆刚好卖掉了,我这里还差几样配件,等我阿爸送回来,才能组装。”

  “那你能不能组装带车斗的三轮车啊?”

  “三轮车,”张老大皱眉想了一下,点头道,“能,但价钱跟脚踏车就不一样了。”

  “要多少钱。”

  “多一个车轮,还多一个车斗,最少也得一百六。”

  “太贵了,一百六都够我买两辆脚踏车了,便宜点我就定一辆。”

  李长乐也不晓得这年头的三轮车多少钱一辆,但他现在他穷啊,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三轮车的零件跟脚踏车不一样的,单杠轮毂都要粗实一些,还要焊接车厢啥的,就算你要买,一时半会的我也没车给你。”

  “我不急着要。”李长乐想了一下,“这样吧,一百四,行的话我就定一辆,不行你就给我组装一辆脚踏车。”

  张老大想着自家组装三轮车的零件,除了刹车,铃铛、链条是买来的、其他都是收废品收来的,卖一百四一辆也有不少赚头。

  “一百四就一百四,你先交二十块钱的定金,过小半月来拿车。”

  “好。”李长乐掏出钱交了定金,接过张老大写的收据揣好,提着水桶出去在马路边等了一会儿,坐上小巴车回了沙头村。

  下车后摸出香烟,才发现就剩下最后一支,点燃抽了一口,提着水桶溜溜达达的去了村委,看到大队会议室大门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大红告示。

  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的是承包滩涂地的事,十亩滩涂起包,从连接沙基村那片,一直到东头那片礁石滩附近。

  承包费倒不高,一块钱一亩,承包年限十五年,到期后原承包人可以优先续期……

  李长乐对这片滩涂地没想法,只想等有钱了,把那片盐碱地承包下来,承包年限还得弄他个五六十年,等以后政府打造工业园区,改造那片地的时候大发一笔。

  他乐滋滋的想着,去了村委旁不远的陈会计家的小卖部。

  沙头村小半人家姓李,小半人姓陈,两家通婚的人家也多,算来算去都是亲戚。

  陈会计的女儿陈丽萍嫁给李长清,看在三分薄亲的面上,对李长乐家还算照顾。

  李长乐站到比门窗大两尺的售货窗前,冲陈会计递过去两角钱,“阿冬伯,来一包大红鹰。”

  “大红鹰一角三一包,找你七分。”陈会计把香烟递给他后,上前倚在售货窗前说道:

  “阿乐,听说你这些天淘海挣了不少,村里要把滩涂地承包出去,你不打算报名承包一片搞养殖啊?”

  他看这孩子跟以前是有些不同,想到亲家跟他阿爸关系最好,才多了句嘴。

  “我搞承包?”李长乐揣好钱,拆开香烟笑着递了一支给他,“承包费我都凑不出来,你老就别调侃我了。”

  “一块钱一亩,十亩才十块钱,你都凑不出来?”陈会计睨了他一眼,“翻塘那晚你就不止挣了十块。”

  “十块钱倒是有,不管养殖青蟹还是蜻子,总得要苗子吧?收苗子的钱去哪儿找。”

  “找你阿姐、阿姑和叔伯帮忙做会,你干正事,他们还是会支持你的。”

  “算了,我怕到时候我应不出来,倒了会头,亲戚都没得做。”

  做会是民间一种互助性质,有的地方叫标会、互助会,在法律上则为合会。

  是民间一种小额信用贷款的形态,具有赚取利息与筹措资金的功能。

首节上一节34/2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