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632节

  澳洲。

  李铭又挪了50万美元进入印渡洋投资公司的账户,加码在布鲁姆的投资。

  黄福义感叹道:“澳洲的农场真TM便宜,一亩的均价才2澳元。”

第691章 别憋着了!

  黄福义感叹澳洲土地的便宜。

  阿海很是认同,“这还是地理位置很好的农场了,那些偏僻地方的才几毛钱一亩。”

  “我们运过来的人,在这打三四年的工,要是能存下钱来,可以买一座千亩的农场了。”

  假如不是为了自住而是为了投资增值的农场,每年还需要缴纳占总金额1%的土地税费。

  这是地价不高的根本原因,投资客的持有成本不低,遏制了热钱的炒作。

  黄福义点评说道:“存钱买小农场还真不难,就是种地赚不到什么钱。”

  “偏僻的地方,生活也不便利,被人抢劫了都没人能帮忙。”

  这是允许持枪的直接原因,治安管理的成本过高,直接赋与居民拥有自卫的权利。

  阿海也想到了其中的困难点,“亩产量低,种地想赚钱还真难。”

  “物价也高,要不是包吃包住,每月300港元在这里只能勉强生活。”

  黄福义纳闷道:“我一直想不通,这些本地人怎么不愿意把农场卖了,然后去南方城市那里,更容易赚钱还能过更好的生活。”

  “收购农场的进展有点缓慢,又不知道李董会什么时候来澳洲视察,到时候我工作不力肯定会被训。”

  收购农场虽然与阿海无关,但黄福义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没好处,“要是那些大农场愿意出售就好了,买一座农场下来就是好几万亩。”

  黄福义点点头,“嗯。”

  阿海帮忙想了个办法说道:“要不我们去散播一点谣言?”

  黄福义很有兴趣的问道:“什么谣言?”

  阿海还是从帮派角度出发,“就说某某农场被人杀光了抢光了。”

  “我们多编造一些恐怖点的故事,反正没有真正的案子发生,治安官也不会搭理。”

  “吓一吓那些农场主,说不定就会有胆子小的人离开这里。”

  黄福义受到了启发,“用不着瞎编。”

  “把全澳洲的案子全部收集起来,不管时间过了多久的,全拿到布鲁姆来使劲的宣传。”

  “酒馆的那几个地痞,让他们到处去喝酒到处吹牛。”

  问题貌似解决了,阿海闲聊道:“李董让我们遵纪守法,不然我们找些人天天去各个农场附近晃悠,很快就有人会跑。”

  黄福义觉得工作有思路了,心情不错,耐心说道:“我们是来与人为善的,是来赚钱的,不是来结仇的,口碑这块还是要注意。”

  阿海是习惯了歪门邪道走捷径,“其实不需要我们的人出面。可以花钱请珀斯那里的黑帮过来。”

  黄福义想起上回在港城整人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风波,“我们不要自作主张,不要又搞出了很多事端。”

  “刚好要坐飞机去珀斯,我在机场打个国际电话回港城,先请示汇报了再说。”

  阿海陪笑道:“还是您考虑的周到,是要多请示一下李董。”

  李铭肯定不会同意,他已经把西澳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不想安定的环境遭到破坏。

  一个地方的治安变坏是很容易的,再次变好却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收购农场而已,他大不了10%、20%的加钱,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星辰公司有大量的食品业务,需要大量的面粉、红薯粉、白糖、猪肉、牛肉等等。

  港城、薪加坡、日笨的工厂有大量的需求,港城的投资公司来澳洲收购农场属于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

  想省钱、偷摸运输港城的劳工参与农场的生产,不会影响澳洲的就业市场。

  印渡洋投资公司能带来税收、消费,没有对当地的正治、治安、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是李铭在西澳洲的布局能顺利开展的根本原因。

  实力还不够强大,他需要手下人遵纪守法的低调发展。

  此时瓯镁内部的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个个都是火药桶的样子,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一点不比国内少。

  比如,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者,在4月4日刚被刺杀呢。

  澳洲关于土著也是人的法律刚投票通过。

  许多几十年后很有名的法律都是这个时间点出台的。

  东方的力量现在正是强势的时候,瓯镁开始由攻转守,让利于国内的劳工,缓解内部的问题。

  李铭的印渡洋投资公司要是突然冒出头来,很容易就会被某些人拿去当做转嫁内部矛盾的出气筒。

  黄福义等人的提议都没有交到李铭的面前就被娄晓娥否掉了。

  在机场打完国际电话,黄福义庆幸道:“幸好提前请示了。啥小动作都不用做,加价收购。”

  阿海见识过各种黑暗面,“加钱,别人很可能会当我们是凯子。”

  黄福义不以为然道:“董事长早想到了。”

  “市价加20%,收购15万亩,有就来没有就算了,收足够了就不收了。”

  阿海提醒道:“来的时候,李董不是说要收购20万亩吗?”

  黄福义颇为自得的笑道:“阿海你的脑袋瓜聪明,但是你对人情世故的拿捏还需要多锻炼。”

  “15万亩收购后,还有人想要卖的话,特别是一些有能力的人士想卖的话,他们的农场面积一般都比较大。”

  阿海恍然道:“懂了,咱们这样才有充足的余地。”

  “我还得跟您多学着点。”

  “可惜整个布鲁姆虽然有好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合适做农场的土地不多。”

  黄福义信心十足说道:“20万亩,也就100多平方公里,肯定没问题。”

  “等我们收购好了农场,这里的农场员工需求会大幅增加,你们运人的工作要抓紧一些。”

  阿海也很有信心,“李董给我们配备了5艘快艇,他们正在努力学习操控技术。”

  “等李董的货船运人过来,我们直接出海用快艇接人,不用去黑德兰港中转,比现在的效率能高好几倍。”

  黄福义叮嘱道:“有空了要多盯着点他们。”

  “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李董什么时候会来澳洲检查工作,咱们不能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了。”

  阿海保证道:“您放心,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傻强了。傻强他不会偷懒的。”

  黄福义也知道傻强那个人,“他不会偷懒,但是他容易被人糊弄。”

  阿海尴尬道:“我平常有多叮嘱他。”

  黄福义点点头,没有继续唠叨,“去珀斯的飞机还没那么快。闲着也闲着,我先背一会单词。”

  阿海也拿出了单词本,“学了一下,这英文好像也不是很难学。”

  黄福义闲谈道:“咱们是随便交流的,别人也知道我们英文不好,说错了也会理解我们的难处。”

  “要是像梁律师他们的英文,你去试试,你看难不难。”

  阿海赔笑道:“单单一本语法书就有那么厚,肯定很难的。”

  李铭给这些人安排的简化版英文学习。

  有当地人学习成绩很一般的事实。

  外来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文,只需要懂非常简单的一些单词,就能应付说、听、读的需求,零基础的人两三个月能基本交流。

  用的多了,也就熟练了,再加上比手画脚,和当地人没什么明显差别。

  李铭安排这些人学英文是作为各类岗位的储备员工,以后有很多工作需要和澳洲当地的人打交道,他尽量用自己培养出来的人。

  至于将来会大量运来内地的人,这部分人倒是可以不用再学英文,当然想学的也没人拦着。

  京城。

  陈国栋科长溜达到保卫科科长办公室。

  “这次精简职工的方案,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铭忙活着泡茶,“我没什么意见呀,反正您不可能把我给精简掉了。”

  陈科长烦恼道:“资金被冻结了,厂里没有了计划外的采购任务。”

  “采购三科一大半的人要下车间劳动,具体要安排谁下去,这可真是难为我了。”

  李铭笑呵呵道:“您还不如去活动活动,争取当上厂委会的副主任。”

  “您都当副主任了,安置钱哥、胡哥他们几个也就容易了。”

  陈科长不可置信的说道:“我跳上去当副主任!?”

  李铭确定道:“这有什么不行的?”

  “您现在也是厂委会的委员,升副主任很正常嘛。”

  陈科长接过茶杯,“我才副处级。”

  李铭给自己也倒了一杯,闻了闻茶香,“您怎么还用这老掉牙的规矩呐。”

  “京城委会里面有一堆连副处级都不是的副主任呢。”

  “您也不是消息闭塞的,现在不讲那些老规矩了。”

  李怀德主任要调走,正职的主任不知道会是谁。李铭多推一个自己人的副主任上去,以后在厂里也能有更多助力,可以少很多麻烦事。

  陈科长掰着手指头算,“生产副主任,技术副主任,供销副主任,人事副主任,生活副主任。”

  “你的意思是他们中有人能接李主任的班?”

  “我觉得会从外面调一个进厂里,厂里没有多出位置。”

  李铭劝说道:“事在人为。您先找李主任打听打听,我想李主任也会支持您的。”

  陈科长想起来这的目的,“你说的都是没影的事。”

  “我还是先考虑安排好咱们科里的人,你快帮我出出主意。”

  李铭笑道:“安排他们其实很简单。”

  陈科长催促道:“别憋着了!有什么屁赶紧放!”

  整个红星轧钢厂,除了秦淮茹那个小娘们,只有陈国栋敢这么使唤李铭了,其他人包括李主任在内对他都客气得很。

  李铭没有再卖关子,“采购三科没办法采购了,但是还有办法搞物资回来呀。”

  “养殖场需要人管理,要是有了温室大棚之类的,不也需要人去负责么。”

  陈科长的思维也是非常灵活的,“你的意思是把合伙建的温室大棚卖给厂里?”

  李铭明目张胆的夹带着自己的私货,“我那四合院也有合伙建的温室大棚,也一起卖给厂里。”

首节上一节632/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