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937节

  “妈,我连他们家门朝哪开都不知道,他们家人长什么模样也不清楚,就没必要去了。”

  看王灵香要开口,徐良连忙转移了话题。

  “对了,妈。我公司有点急事,下午要回魔都。”

  “什么?你下午要走?”

  “嗯。”

  “什么急事啊非要你去?再说了,艺珍还没出月子呢。”

  “我也不想去,但少了我不行。”

  王灵香也知道儿子的事业重要。

  “你几点走?”

  “不着急。反正有私人飞机,随时都可以走。”

  “那我快点包,包好了你先吃。”

  “我没那么着急。”

  知道徐良下午要走,孙明珍也赶了回来。

  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员午餐,下午四点半,徐良出了家门。

  从首尔飞往魔都。

  等到这里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

  到了丁香花园后,提前得到吩咐的后厨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

  “徐总,彭总到了。”

  “让他进来吧。”

  彭志宇急匆匆的阔步走了进来。

  “徐总。”

  “老彭,快过来坐。饭都做好了,就等着你过来一起开席。”

  “谢谢徐总招待。”

  “都是自己人,客气什么。……坐。”

  “哎。”

  徐良指了指桌上的牛肉。

  “尝尝,这是我在美国农场里自己养的牛,没用一丁点饲料,纯草料喂养,味道很棒。”

  “谢谢。”

  “不用客气,你要是觉得好吃,走的时候再拿点。”

  “不用,不用。”

  彭志宇连连挥手,他加入徐良麾下的时间太短,关系还没有亲近到谢文、俞军他们那种程度。

  换到后者,不仅不会推辞,还会直接上门讨要。

  吃饱喝足后,带着彭志宇来到旁边的休息室。

  “火炬集团整合的怎么样了。”

  “目前管理上已经全部整合完毕了。

  整个火炬集团分为重汽板块、汽配板块、园林机械板块和电动工具四大业务板块。

  每个板块下面又分为不同的业务部。

  重汽则是整车、车桥和变速箱,以及最重要的研发部。

  汽配板块则分为车镜车灯、活塞销、刹车系统、车用冰箱、汽车发动机等九个业务部。

  其它两个板块,将根据各自的产品成立业务部。

  全部加在一起,总计19个一级业务部门。

  具体管理上,不同的板块都将由一位集团副总裁负责监督和协调,但不具备直接管理权。

  每个业务部的管理权下放到总经理。

  压缩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

  同时,包括我在内,四个板块的副总裁,以及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以及负责国际业务的高级副总裁,组成公司的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的战略决策。

  人员方面,目前我们裁撤了屡次违反纪律人员278人,不合格人员179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管理层。

  初步完成了人员方面的整合。

  生产方面的整合目前还没有开始。

  不过我们已经做好了计划,预计将成立长安、山城、株洲、苏&州四大生产基地,将分散在全国的工厂向这四个基地集中。

  以规模化的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也方便管理。

  当然,这个生产方面建设是渐进性的,预计在三到五年内完成。

  同时我们也将尽可能引进更多的工业机器人,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良品率。

  研发方面,我们已经跟复&旦大学、长安交大等多所工科强校达成了联合研发协议,共同在汽车发动机、刹车系统、车用空调等方面进行研发合作。

  而且我们将会拿出每年收入的10%投入研发。”

  徐良点了点头,作为一家工业公司,每年的利润率不到15%的情况下,拿出总收入的10%做研发已经很高了。

  “你觉得火炬一直做研发的话,在汽车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方面,需要多久赶上西方汽车公司?”

  彭志宇略作思索后,“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徐良摇了摇头。

  “20年是不够的,我们在发展的时候,别人也在发展。

  而且大众、丰田这些巨头,投入在研发上的资金远胜于我们。

  再加上原本就比我们深厚的专利池,在汽油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方面,我们很难赶上他们。”

  “徐总,如果我们不进行研发,这方面的差距会变得更大。

  而如果没有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业务,火炬的汽配业务永远也成不了世界级的巨头。”彭胜宇连忙道。

  汽车三大件才是汽车价值的核心。

  纵观全球所有的汽配巨头,几乎都涉及到这三个核心的生产和销售。

  徐良笑着挥了挥手,示意他冷静后。

第816章 电动汽车

  “老彭,你觉得电动汽车怎么样?”

  彭胜宇愣了一下。

  “您看好电动汽车的未来?”

  徐良点了点头。

  “内燃机车这条赛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了太久,技术和经验累积的太多,我们很难赶得上。

  想要成为世界顶级的汽配厂商,最好的办法就是弯道超车。”

  “徐总,电动汽车在西方也出现了一个多世纪,它们也有很深厚的技术积累。”彭胜宇道。

  电动车虽然是21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但早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世界上第一辆有记录的电动车是1832年,英国发明家罗伯特安德森完成。

  虽然只是实验室的玩具,但却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

  直到1884年,英国发明家托马斯帕克,在伍尔弗汉普顿制造了第一辆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

  随后,德国工程师安德烈亚斯弗洛肯于1888年建造了第一辆真正的电动汽车。

  可以说,内燃机的汽车和电动汽车几乎同时出现。

  进入20世纪,内燃机汽车开始成熟普及后,电动汽车也真正进入了市场。

  1897年,瓦尔特伯塞设计并引入了一批使用电池的出租车,在伦敦街头运营,而纽约市有大约60辆电动出租车。

  到1900年,电动汽车占美国道路上所有车辆的三分之一。

  这个时期的电动车可谓百花齐放,前景光明。

  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这些大佬都在不断探索退出新的的电动汽车。

  但情况在1920年之后改变了。

  随着汽油越来越便宜,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电动车腿短的毛病越发显露,1935年后便渐渐销声匿迹。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汽价飞涨,才引发了人们对电动汽车的新一轮兴趣。

  老美的那辆带上月球的电动月球车,更是助长了各大机构对电动车的兴趣。

  不过兴趣归兴趣,汽车巨头们还是很明白的,电动汽车这玩意太不成熟。

  尤其是电池。

  根本撑不起200公里以上的行程。

  即便索尼1991年商业化了锂离子电池,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至于特斯拉,直到2008年才把电动车的里程增加到200英里,也就是三百公里多一点。

  “西方汽车巨头在电动车上的积累只是一些实验室的玩具,根本不是成熟的技术。跟他们在内燃机上的积累,天差地别。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老彭,只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行业巨头,只有另辟蹊径,才有追赶上的机会。

  汽车领域,电动就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说着,徐良拿过一份资料递了过去。

  “看看吧。”

  “南孚电池?”彭志宇诧异道。

  徐良颔首后道:“我收购南孚电池三年多了。

  这三年多,它除了巩固在碱性电池上的霸主地位,一直在进行锂电池的研发,目前已经在镍铬、镍氢、磷酸铁锂等电池领域积累了很深厚的基础。

  圆柱电池方面南孚已经实现了1600AH容量。

  聚合物电池方面,已经实现了400WH/L容量。

  笔记本电池方面,实现了2000AH容量。

  是全球锂电池领域第二梯队。

首节上一节937/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