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914节

  但如果变成一家餐饮企业统计饮料产品的受众年龄分布呢?

  只要有了准确的数据,餐饮企业就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广告和服务,从而提升自己的销量。

  这一点已经被康师傅公司运用到了实际的经营中。

  根据盘古公司大数据调查,康师傅公司发现旗下‘健力宝’运动饮料产品最大的受众是15岁~25岁之间的青少年人群。

  其中男性占比41%,女性占比59%。

  然后又通过线下抽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等多个渠道得出数据,并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计算出这部分人群感兴趣的明星,喜欢的电视剧类型等等数据。

  综合这些相互交叉的大数据,制定了详细的广告宣传方案和宣发渠道。

  短短一个季度的时间,康师傅的销售额便增加了22%,净利润增加了14.8%。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汽车、餐饮、娱乐等所有消费品领域。

  毫无疑问,这将形成巨大的商业变革。

  原本粗放的广告投放和宣发方式,将变得更细致,更有针对性。

  原本口味统一的产品,将根据全国各个省份消费群体的口味和消费习惯,开发出更符合本地特色的产品。

  消费者将成为真正的主体。

  可以肯定的说,以后所有拒绝大数据的消费品公司,基本都不会存活太久。”

第798章 图灵测试

  听到这里,原本神色平静的大BOSS们,脸上终于露出了郑重。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聪明人。

  他们都能从徐良的话里听出大数据应用的真实性。

  “不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只是基础,真正带来行业变革的是人工智能。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图灵测试’。

  让一台机器和一个人坐在幕后,让一个裁判同时与幕后的人和机器进行交流,如果这个裁判无法判断自己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机器。

  这就说明这台机器有了和人同等的智能。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的全部内容。

  计算机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计算机实现了五件事,就可以认为它拥有图灵所说的那种智能。

  第一,语音识别。

  第二,机器翻译。

  第三,文本的自动摘要或者写作。

  第四,战胜人类的国际象棋冠军。

  第五,自动回答问题。

  对于怎么实现这五件事,学术界分为传统人工智能的方法和现代其它的方法。

  那么传统的人工智能方法是什么呢?

  简单讲,就是先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智能的,然后让计算机按照人的思路去做。

  这种方法又称为‘鸟飞派’。

  就像人类观察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观察鱼的游行发明了潜艇一样。

  通过模拟进而发明。

  但后来经过多年研究证明,这种方法非常不现实。

  因为机器始终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像人那样思考。

  科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家开始尝试机器智能的另一条发展路径。

  即,用数据驱动和超级计算的方法,来实现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又称为机器学习或者知识发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现代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式。

  最早在这方面做出成果的是197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弗雷德贾里尼克。

  他不是人工智能专家,他是一位卓越的通信专家。

  他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源,从思考到找到合适的语句,再通过发音说出来,是一编码的过程。

  经过媒介(声道、空气等)传播到听众的耳朵里,是经过了一个长长的信道的信息传播问题。

  最后听话人把它听懂,是一个解码的过程。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是一个典型的通信问题。

  可以用解决通信问题的方法来解决。

  为此贾里尼克用了两个数学模型,即马尔科夫模型,分别描述信息源和信道。

  找到了数学模型后,下一步就是用统计的方法‘训练出’模型的参数,这在今天来讲就是机器学习。

  通过这种方法,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率从过去的70%左右,提高到了90%。

  同时语音识别的规模,从几百词上升到了两万多词,堪称革命性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贾里尼克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即: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提升,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国际上的人工智能研究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模仿人的鸟飞派,一派是数据驱动派。

  而后者之所以没有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数据获取非常困难。

  第一,当时没有机读资料。

  第二,很多文学明珠不同版本分散在不同国家,并且其翻译常常不是一一对应。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原因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这个困难在互联网时代被改变了。

  它的出现,让研究机构可以轻易获得全球的机读资料。

  而且数据量还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年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在庞大的数据支持下,从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里,语音识别的错误率减少了一半。

  而机器翻译的准确性提高了一倍。

  其中20%的贡献来自方法的改进,80%来自数据量的提升。

  再就是今年2月份,在美国召开的全球机器翻译系统大赛。

  鸿蒙和Google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取得了50%以上的BLEU分数。

  比著名的南加州大学、IBM沃森实验室等研究机器翻译几十年的顶尖研究机构领先了5%。

  而提高这五个百分点在过去需要研究5~10年的时间。

  在中文到英文的翻译中,鸿蒙的得分比第三名领先了17%,同样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的Google比第二名领先了15%,这个差距已经超出了一代人的水平。

  而鸿蒙和Google都是成立不超过十年的新公司。

  在人工智能研发上的底蕴肯定没有南加州和沃森实验室深厚。

  但我们却超过了他们。

  原因是我们比他们更优秀吗?

  不是。

  那么差距是怎么产生的?

  很简单。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搜索公司,鸿蒙必应和Google都拥有庞大的搜索数据库。

  而且我们每年都在对全球所有的图片、图书、报刊数据化。

  这让我们掌握着全球最大的数据库。

  南加州大学和IBM沃森实验室虽然人才比我们多,研究基础比我们深厚。

  但他在数据量上远远不如必应和Google。

  所以,他们落后了。

  这次比赛的结果在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全球绝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放弃了传动的‘鸟飞派’方法,改用了数据驱动的方法。

  也就是说,2005年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水岭。

  从今年开始,鸟飞派将被彻底抛弃,数据驱动将成为唯一的主流。

  我相信,随着数据量的不断累积,人工智能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实用化’。

  将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完全进入自己节奏的徐良,已经不需要稿子了。

  这一刻,他完全放下了双方的身份。

  全然把台下的人当成了听众。

  而他们也彻底被徐良言语中的内容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未来的农业,将彻底摆脱华夏几千年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农业工厂。

  在这个工厂里,安装着大量的射频芯片,收集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所有数据,汇集到人工智能大脑。

  然后由‘智脑’按照需求通过滴灌的方式,根据农作物的需要,注入水分和肥料。

  用10%,甚至更少的水量和肥料,种植出一倍,甚至更多的农业产出。

  以前,我们种一百亩地,可能需要二十个农民。

  在智能化农业时代,只需要一个人负责管理和维护‘人工智脑’,就可以管理上千亩,甚至几千亩的农业用地。

  效率和产出千百倍的提升。

  如果未来我们能够建设更多的核电厂,太阳能、风能和水电,把能源的价格拉下来。

  那么我们就能让农业向立体发展。

  真正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的限制。”

首节上一节914/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