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1571节

  直到1954年,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发电效率为6%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这项技术才迎来较大的发展。

  华夏的光伏技术起步稍晚,1958年才研制出首块单晶硅。

  但因为石油资源短缺的原因,上面比较重视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扶持。

  从1998年华夏建立第一套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算起。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到07年,华夏已经成功超越东瀛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

  产量从2006年的400mw(兆瓦)一跃至2007年的1088mw。

  苏省的尚德电力、赣省的赛维都在这几年先后登陆了纽交所,吃到了这股行业红利。

  尤其是‘尚德电力’刚刚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了华夏第一家到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声望如日中天,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人家连‘鸿蒙’都没看上。

  尚德电力的创始人施正荣还一度成为仅次于他的华夏第二富豪。

  光伏产业发展势头之猛,可见一斑。

  当然,尚德电力口气大也是有原因的。

  人家去年完成了产量360兆瓦,形成了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华夏币。

  公司市值更是突破百亿美元,成功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

  此外还成为了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工程的太阳能电力供应商。

  施正荣本人更是风头无两,成为了中国少有的登上世界舞台的企业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45位世界英雄”。

  被英国《卫保》评为“拯救地球50人”。

  华夏媒体也称其为“逐日英雄”。

  颇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

  不过尚德电力为首的华夏太阳能企业迅速发展,也改变了华夏乃至世界的光伏产业格局。

  锡城也跟着成为了华夏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基地。

  光伏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刺激的全国上下省份无不眼红。

  然后苏省疯了,接着是江南地区疯了,整个华夏光伏业都跟着一起疯了!

  各地衙门纷纷效法,试图押注寻找到下一个施正荣,自己成为第二个锡城。

  最疯狂的时候,全国有多达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光伏产业园。

  这几年,陆陆续续有几十家光伏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从业人员扑进这个行业淘金,造富神话一点都不亚于互联网热潮。

  “徐总,光伏发电确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但受制于发电效率,以及储能和运输问题,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需要时间。

  目前国内光伏建设热潮已经有纳斯达克危机之前,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味道。

  所以,我不建议公司现在介入这个领域。”

  看着睿智而冷静的曾淑,徐良笑着点了点头。

  “任何新兴行业的发展都是这样,从混乱无序渐渐过渡到有序,只是整个过程会比较残酷,大量的企业都会遭到淘汰。”

  看到大老板认识非常清醒,曾淑心里也松了口气。

  “华夏光伏产业的整体狂欢,其实更像是建在沙滩上的脆弱建筑,一推就倒。

  尚德电力也好,赛维也罢,实质上都是“代工厂”般的角色。

  90%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海外,90%以上的核心原料也是依赖进口,甚至连关键制造设备也都是外国的。

  这种三头甚至更多头都在海外的模式,只要海外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烈火烹油般发展的华夏光伏业马上就会熄火。

  纳斯达克危机的惨烈就会出现在华夏光伏市场。”

  徐良点了点头,“你分析的没错,随着德国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案,欧洲国家纷纷跟进,全都在大力补贴支持光伏发电产业。

  华夏光伏制造业在此背景下,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资本,迅速形成了规模。

  华夏光伏业能有今天,实际上是欧洲人给了口饭吃。

  一旦政府补贴停止,海外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电厂停止建设,或者欧洲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那么华夏光伏业立马就会歇菜,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曾淑微微颔首,他也认同大老板的判断。

  现在的人之所以不管不顾的往里扑,也完全是被钱迷花了眼,生怕晚了赶不上一口热的。

  徐良话锋一转:“虽然环境如此不利,但我们依然还是要做光伏。”

  曾淑皱起眉头。

  他没有急于发表意见。

  看到不利,大老板还是要做,肯定不是无的放矢。

  但他很好奇。

  “为什么?”

  徐良微笑道:“五个原因。

  第一,能源事业群已经囊括了消费电子锂电池、汽车动力锂电池两大业务,不可能完全对光伏发电视而不见。

  第二,光伏产业国内没技术、没市场不可能是永久性的。

  只要政策一来,光伏业可以迅速的死灰复燃,而且将变得比之前更有生命力。

  第三,在石油能源逐渐耗尽、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

  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推广,迟早会从欧洲席卷全球。

  而且环境问题,可是欧美用来钳制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发展的王牌,他们不可能丢掉。”

  美国和欧洲鼓吹全球变暖,打着保护环境的‘阳谋’和‘大义’。

  通过“碳关税“等措施,将环保标准作为贸易壁垒,进一步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

  这种“碳殖民主义“的做法,本质上是利用环保议题来维护其经济霸权。

  只是他们没想到华夏新能源会发展的那么快,眼看‘碳税’不管用了,便直接撕下面罩,露出骨子里的海盗本性,玩起了贸易战。

  可惜最后还是没打赢。

  “第四,产业融合。

  随着公里电池安全性,储能效率的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大发展的时代肯定会到来。

  未来需要在全国建立充电桩、充电网,各地的光伏电站将为其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持,降低充电成本,形成产业闭环。

  第五,金融危机来临以后,光伏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剧烈波动,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曾淑沉吟半响。

  “徐总,你说的五点除了最后一点可能在近一两年内看得到希望。

  其他四点都属于长远规划,十年、二十年,或者你说的五十年规划。”

  徐良笑道:“所以我才在这里说,而不是拿到集团办公会上宣布。

  集团和我本人,目前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的规划,短时间内也不会有。”

  曾淑听出了弦外之音。

  “您的意思是小规模进入?”

  徐良笑着点头后:“华夏光伏业的要害在海外市场,这个现状我们管不了。

  需要等国家政策来临才会起变化,但是原料和设备在外,这就相当于被人卡脖子了。

  以硅片切片机为例,国内根本没有能生产这种制造设备的厂家。

  只能从美、韩进口,价格高昂不说,还随时有可能被断供。

  现在光伏产业的局势还不太明朗,国内各地纷纷爆产能,而欧美的反倾销调查大棒随时都有可能敲下来。

  贸然进入产业链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不可取。

  更不可能去下游建光伏发电站。

  所以,我们最优的选择就是布局上游材料和制造设备。

  一来可以解决卡脖子的难题。

第1270章 赫伯罗特

  二来可以打通产业链,时机一到,立马杀向产业链中游、下游,形成产业闭环。”

  曾淑听明白了,大老板选择从技术方向切入光伏产业。

  眼光十分长远。

  现在国内如日中天的光伏企业,包括行业龙头‘尚德电力’在内,全都是没什么技术的代工厂。

  隐患太大。

  一旦风暴来袭,根本没有抵抗之力,连挣扎一下都做不到。

  徐良继续道:“华夏制造之所以处于产业链底端,就是在一些核心技术上面无法突破,既赚不到太多利润,还容易被人卡脖子。

  要想解决这种困难,只有尽可能多培养一些“专精”型公司,而不是全部做成富土康、尚德电力这种堆积廉价劳动力的大块头。”

  曾淑点头后道:“先落子布局,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大规模进军光伏产业。”

  “哈哈,就是这样。

  我们不可能等到产业爆发了才去追风口,到时候黄瓜菜都凉了。

  而是要提前布局。

  先苦练内功、研发技术、锻造成熟的产业链。

  规模小一些无所谓。

  待会我给老雷打个招呼,昆仑再给你们5亿华夏币的研发资金,不管是产业链投资还是并购,都可以。”

  听到这,曾淑心中的最后一丝担忧也彻底消失了。

  只要有钱,那么他们能源事业群多布局一个光伏产业,也不会影响到新能源科技的发展。

  “徐总,我回魔都后就立即对光伏产业展开全面调查,同时把昆仑太阳能的框架也先搭建起来。”

  徐良笑着点了点头。

  昆仑工业集团在他这里的规划很清晰,就是奔着全球第一科技集团去的。

  智能家居、消费电子、芯片生产和设计、新能源、电子商务五大业务板块全部做到顶尖。

  那么昆仑工业集团的未来,绝对是数万亿华夏币市值的顶级科技巨头。

  

  徐良看了看时间,简单收拾了一下。

首节上一节1571/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