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是阎解成 第92节

  还好他们厂虽然是国有资本为主,但是性质属于合资企业,对于工资这种比较敏感的事儿,还算自由。

  绩效工资按每个月20-50元浮动,也就是说若是收益好,周末加班忙的话,一级工的一个月的工资也能达到80多元。

  整个厂听到消息后是热火朝天的,工人们都是内心火热,每个人都恨不得厂里都别停下来,周周都加班,好让他们每个月绩效高些,能多挣点钱。

  而且在解放的工艺改革调整下,摩托车的生产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每辆摩托车的成本继续下降,如今一辆摩托车大概只需要1300的成本了,省出的成本给工人们加薪倒是绰绰有余。

  解放还不止在调整工艺,一边还继续研究着新车型,打算搞几辆更先进的摩托,以及一些排量更大的摩托。

  而阎解成这边,也不能只关注这一家车厂,开始将目光放向全国。

  计划着去完美国后,再将国内的汽车产业生产标准定下来,统一化,最后再谈其他厂的生产和新车研发问题。

  这几天他趁着出发前,打算先去农机厂看看情况,看看能不能解决下农机厂的困境。

  市里头一共有就三家农机厂,规模都不大,三家加起来都不足一千人。

  他去了其中最大的一家,总共400来个人。

  主要生产的农业动力机械、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各种内燃机。

  最主要的拳头产品,那就是拖拉机了,不过厂里头只能生产小型的拖拉机。

  他询问后,里头的唯一一条拖拉机的柴油发动机生产线,竟然还是从老汽车厂里头当年援助给的。

  阎解成也清楚了,市里最大的农机厂都是这副模样,那其他两个小厂就别说了。

  还有其他省市的农机厂,恐怕除了几家大的屹立不倒外,剩下的估计都一个模样。

  他自己是没工夫帮厂里头搞柴油发动机,在一线当技术人员搞开发,想给技术让厂里自己实现。

  好在这厂里头倒不是没有人才,他就发现有个技术员水平还行。

  这技术员姓鲁,虽然是农机厂的领导们陪着他视察,但是主要的技术讲解和介绍,都是这位鲁技术负责的。

  阎解成直接问他自身情况,鲁技术今年42岁,从17岁接手他父亲的工作,以前在机械厂干活,后来调入了农机厂当技术员,再一步步担任技术负责人。

  不过并没有评为工程师,这些年熬下来,也就混到了10级的技术员。

  也正常,毕竟这农机厂没出什么成绩,而且规模又不大,指标可不多见。

  鲁技术想往上走也没其他路子,最多就是调离找机会,不然就不用想评工程师。

  不过鲁技术也没那么强的功利心,就想每天在厂里干好自己的,踏踏实实过日子。

  今天他过来视察,鲁技术也就是把他当普通领导对待,还以为又是哪个领导来厂里例行视察。

  反正他按照自己所了解情况的介绍,还生怕这上头的领导,听不懂他说的涉及技术方面的资料。

  阎解成也没有藏着掖着的,直截了当的问起他关于柴油发动机的改进,以及拖拉机的改进,有没有什么想法。

  鲁技术这方面倒是实诚,“领导,我没什么想法。我就听从上头指示干活就行。顶多指导指导技术,对于这改进这方面,我可不敢想。”

  “那你今天可得好好想想,若是能让我满意,这厂里的新拖拉机就由你负责带头研制,若是能出成绩,我保你个工程师。”阎解成笑着的对鲁技术说道。

  其实现在这几年评工程师正是时候,国家有指标,也缺一些真材实料的技术员。

  若是等86年进行改革了,技术员的岗位也会被重新划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四档。

  而原先就是工程师的,会自动被划为高级工程师,当然具体的高工也是分待遇,这之后就根据各个厂各自的效益来了。

  可别小看这高工,许多评上高工的职称,再有熬几年工作经验,就可以被成为专家了。

  许多政府的投标竞标评审,或者大项目的评委技术,都会邀请这群人来做客审核。

  不过再往后进一步放开条件后,许多行业高工的评选也越来越宽松,这也是后世那么多奇奇怪怪专家的原因。

  鲁技术一听有机会评工程师,赶紧思考起来问题,接着具体讲起他对拖拉机以及柴油发动机的理解。

  阎解成一边听着一边对他的思路加以点拨,让他的思维更开拓些。

  鲁技术听到这领导的几句点拨,态度是更加尊敬起来,本以为来了个普通领导想尝试改革呢,没想到竟然是个真有本事的。

  这么大的领导竟然连技术都懂的比他多,不禁让他有点惭愧。

  鲁技术技术底子非常扎实,就是思维开拓性一般。换句话说让他创造比较难,但是按图纸研发实现倒是没问题。

  反正他老早有这图纸了,交给鲁技术没准还真是个合适人选,起码人踏实底子也不错,实施的也快。

  想到这儿,拍了拍鲁技术的肩膀鼓励道:“底子不错,关于新的柴油发动机技术,我回去后会下发到厂里头的。专利授权也会到厂里,就由你负责实现到新的拖拉机上吧。”

  转头又对农机厂的厂长道:“这改革还得一步步来,先把拖拉机做起来,有个拳头产品后,再谈其他的机械。”

  走之前又想起某个关键点了,转头向鲁技术道:“别只研究发动机,把拖拉机的启动方式也改改,改成电启动的吧,就是加个电瓶的事儿。这事儿你带着厂里的技术员先研究着,若是搞不定再来找我。”

  这年头拖拉机主要还靠人力启动,就是手摇式,这方式启动可不轻松,没把子力气和技巧一般人根本搞不转。

  提前将这电启动的搞出来吧,这启动方式虽然成本上升些,但相比起拖拉机本身来说,也费不了多少钱,实用性确是大大增加。

  鲁技术被这么一提醒,也瞪大眼睛,拍着后脑。

  反思起来,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可以让拖拉机用电启动呢。

  他可知道许多买拖拉机的都不会启动,还是他们厂里的人过去教的呢。

  若是改成电启动了,这不光用的人方便,他们自己也方便啊。

第191章 赴美

  3月中,阎解成赴美的报告已经批下来了,随时可以出发。

  几天前,他师傅听说他要去美国的消息,还专门找上门来,要求把他也加到这访美的名单里头。

  俞华虽然不是林工的徒弟,但的确是林工一手带出来的,虽无师徒之名,但有师徒之实。

  这能去美国顺带看林工的机会,怎么肯错过。

  阎解成开始没带俞华,是考虑到如今厂里各种事情都要推进,少了他这个关键的厂长怎么行。

  所以名单上并没有填上他,不过最后还是架不住他师傅的软硬兼施,在报告中又补批了上去。

  至于厂里的事儿,按照俞华的说法,有胡副厂长在,负责日常的事务不会有问题的。

  再加上还有他助理苗东方,对厂子管理的事儿上手很快,帮着胡处长一定能将厂子管理到位。

  出行的翻译人员也找到了,还是他拜托王部长找的,姓徐,三十来岁的男青年。

  外加4名厂里的销售科人员,以及他秘书马文涛,一行8人准备妥当后,于3月19号出发赴美。

  随着飞机的缓缓降落波士顿,一行人提着行李走下飞机。

  阎解成已经看到外边接机的牌子上,有个牌子高举。

  “轧钢厂同志,(阎解成,俞华)!”

  不用说一定是林工他们了,走近一瞧,举牌的是位30岁的左右的男子,穿着白色的西装和西裤,里边是件粉色的衬衫,十分洋气。

  看到有乘客下了飞机出来后,就一直举着牌子挥动。

  眉眼中倒是有几分林工的模样,而男子的一旁,还站着位气质儒雅的年纪偏大的男性,一头像是刚染的短发乌黑发亮,穿着身黑色的西装。

  脸上皱纹明显,略显老态的模样,但是见到他们一行人后,原本不安担心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不用猜,这肯定是林工和他的儿子。

  俞华见到林工后,整个人脚步都轻快了几分,走到了众人前边带路,径直前往林工方向走去。

  直到停在林工身前,俩人激动的对视片刻,阎解成看到俞华的眼眶都红了,紧接着就上前抱住了林工。

  阎解成自己也没好到哪去,强忍着哭意,等着俞华拥抱完后,也给了林工一个拥抱。

  他虽然早有预料,当年的分别,怕是要有许多年见不着了。

  但是真的离别后,那思念之情还是会不时冒出来,毕竟是第一个无条件待他,培养他,给他指路的前辈。

  林工也激动地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好一会儿才平复内心的激动,开始指着他一旁的青年道:“这是我孩子,林毅。”

  “快跟两位叔叔打声招呼!”

  林毅也很配合朝着他俩就是一鞠躬,大声道:“叔叔好!”

  阎解成可没比林毅大几岁,跟林毅更像是同辈。

  被叫了叔叔后赶紧解释道:“你可别听林工的,我大不了你几岁,咱俩同辈论,叫我解成就行。”

  林毅扭头看向林工,询问他爹的意思了。

  “你俩自己论自己的就行,不用管我。”

  “解成!你直接叫我林毅就行,或者叫我英文名,尼尔都行。”显然林毅叫这个没差几岁的叔叔也不太习惯,更别说阎解成看着是真年轻,就像个30左右的小青年。

  林毅虽然从小长在美国,但是中文倒一点没落下,可能是沈霞的父母教的好吧。

  几人寒暄完后,就带着团里众人,先去预定的酒店安放行李。

  他跟俞华俩人,收拾完行李后就脱离大部队下楼了,坐上林工的车子,出发去林工家里头吃饭聊聊天叙旧。

  林工的家住在市郊的一套小别墅里,占地不大,但是看着挺温馨的。

  刚进门,沈霞就放下手中的电视遥控器,神色激动的与他俩打招呼。

  “好久不见啊,上一次见你们俩都是十几年前了,本以为出来两年就回去的,没想到竟然一直耽搁到现在。”

  沈霞毕竟生活在国外,思乡之情总是比较深。

  看到俩位故人,尤其是俩位丈夫的后辈,当年还来过家里吃饭,印象一直很深。

  更何况她当初打听了阎解成不少爱好,作为给儿子准备见面礼物的参考,当初几人吃饭的记忆,这些年一直在她脑中重复。

  菜已经做完了,几人在餐桌上坐下是边吃边聊。

  林工自从来了美国,收到阎解成的信后,就不在指望短期回国了。

  尤其是在运动期间,打听到个别从国内出来的同胞,听到国内正在进行的运动后,还不由的感到庆幸,但是内心是更放不下阎解成。

  毕竟阎解成可给他的写了信提醒,可别因为帮了自己的缘故而出事了。

  好在后边时隔十多年,又再次收到了解成的来信,才将放下了这些年一直挂在心头的事。

  后边林工因为本身学识就好,年轻时就在美国留的学,学历也是硕士,想着不如继续读个博得了。

  毕竟他们到美国时,沈霞父母在这边的生意已经做的挺大了,主要是搞中式餐饮店以及农厂。

  家里头不缺钱,沈霞的父母也很支持林工继续学习。

  更关键的林工运气不错,一下子申请上了麻省理工的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

  一路顺风顺水,博士毕业后,因为专业知识过硬,被他导师留在研究所工作,一直到了现在。

  其实研究所里头,像林工这样的亚洲人不少,许多都是华裔,林工在里边工作倒也平静且顺利。

  只不过后边收到阎解成的信,终于等到了能回国的机会,想回来看看的时候,沈霞的父母病了,必须得在这儿照看,回国的事儿只能继续耽搁着了。

  谈到这儿,俞华忍不住开口问道:“二老身体好些了么?怎么没见到他们俩,是还在忙生意么?”

  沈霞这时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哽咽道:“走了,我父亲去年年初走的,母亲在父亲走后受了很大打击,最后没熬过,年底走了。”

  俞华知道自己提错事儿了,一时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缓解尴尬,只能赶紧道歉。

  “不好意思啊!嫂子,是我哪壶不开提哪壶,节哀。”

  好在沈霞虽然不住的流泪,但是却不在意对外提起自己父母。

首节上一节92/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