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22节

第331章 不 要官、不要钱

终于在数万百姓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李恪及一行官员,登上了这艘蒸汽船。

“滕四方、郭致远,这艘船有多少座位?”刚刚上船,李恪随口问向两人。

“回王上,一共118个乘客座位,与火车相同,滕郎君说,这样便于将来与火车运输对接。”郭致远回道。

郭致远是李恪亲自培养的船舶制造人才,最初宁国三支舰队的大大小小船只都是由他负责制造的。

在滕四方负责的蒸汽机车项目完成后,李恪就让两个合作制造蒸汽船。

李恪看向滕四方,“不错啊!能提前考虑到水陆联运!”

“水陆联运!?”腾四方不解的看向李恪。

“怎么?你建议车、船座位数一样,不是考虑到这一点吗?”李恪本以为滕四方目光放的相当远呢,不过看他表情,应该是别的考虑。

“臣只是想着把一船乘客运到码头,恰好能坐满一车厢,这样如果所有人都在码头搭乘火车的话,不至于浪费座位,或者座位不足。”滕四方如实答道。

“你想的也不错,正该如此。”

李恪本想解释一下水陆联运的事,可又一想,目前的运输动力,并不足以支撑。想一步到位,暂时还不行。

乘客的水陆联运,那就得把火车开到码头的车站,而后把一节节车厢拆开,装载到船上。

然后用船只送到对岸码头。再组装成一列火车,然后开走。

这做做法的好处就是便捷,节省乘客上下车的时间。

可如今这个时代,能把几个月的时间缩短为几天,就已经节约了很多时间了。

至于乘客上下车的这些时间,就显的无足轻重了。

相反了,要多装载那么重的一节车厢,以如今的动力条件来说,也太奢侈了。

不过,提前标准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恪发布启航命令。

“呜呜呜”

几声汽笛声响起,两岸的百姓彻底沸腾了。

有的被吓的一哆嗦,有的直接呆愣当场,离的近的小孩子吓的直接嚎啕大哭。

随后,所有人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讨论。是关于这声音为何这么响亮?怎么做到的?

蒸汽船在几声鸣笛后,缓缓移动,而后离开码头。

“动了!动了!”

“快看!我就说这船是可以开动的!”

“嗯?不应该啊!”

“越来越快了!走了!”

……

蒸汽船在两岸百姓的注视下,逐渐向东行驶。

这怎么能能行!还没看过瘾呢!

于是,反应快的百姓,立即拔腿跟着船在岸上跑了起来。很快,更多的人跟着船跑了起来。

从船舱窗户看向外面,看着那些激动到恨不得飞起的百姓,李恪一阵无语。

“吩咐下去,全速前进,赶紧离开这里。免得百姓一直跟着跑,这么冷的天万一落水就危险了。”

李恪的命令下达不久,船只明显提速,快速驶离。

“这、这、这也太快了吧!哎哟,不追了,累死老子了!”

“这大铁船怎么跑这么快!,你们说,这大船跑的这么快,里面得多少桨夫同时划船?”

“瞧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人划哪有这么快!而且人的力量也不持久,据我猜测,这么快的速度,必须得是牛拉才才行!”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牛的力气可以,但速度跟不上,以我看,这得出马才行!不然根本跑不这么快!”

“嗯,有道理!还得是赵郎君,到底是小学毕业的人,就是不一样!”

……

岸上被迫放弃追逐的百姓,在继续讨论着能快速行航行的大铁船,而在大铁船里的李恪君臣也在讨论着。

“一共造了多少只。”李恪问向郭致远。

“回王上,除了这一条,还有十条。计划是王上乘坐过的这条以后封存起来,其他五条营运洛阳到幽州,五条营运洛阳到杭州。”

郭致远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是第一条蒸汽船,又是李恪亲自参与下水仪式乘坐过的,那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必须保存起来,供后人时时瞻仰。

“没必要。也拿去营运拉客吧。等到有新一代船只下水,需要淘汰时,再封存起来以后做个纪念就行了。”

李恪是不反对后人铭记这么一重要时刻的。但为了纪念,直接把一条新船封存供起来,那就有点离谱了。

“诺,那就按王上说的办。”郭致远躬身答道。

倒不是他为了拍马屁。直接封存也是这个时代的惯例。

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船下水,也纪念李恪的参与。

同时也有封存样品,以待日后同批船只出现问题时对比查找原因,以及锁定责任专责人。

可在李恪看了的,这第一代蒸汽船,用不了多久,就又要更新换代了,完全没必要封存整条船,只封存部分零部件就可以了,不然太浪费运力了。

“下一步就开足马力生产更船只出了,只有使用面更广了,才能快速发现更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下一代改进提供参考。”

“臣已经安排加紧生产了。”

“还不够!除了洛阳造船厂外,你接下来在魏州、沧州、幽州、宋州、泗州、扬州、杭州分别建造造船厂,专造河船。”

“对了,海船造的船怎么样了?”

说着说着,李恪突然想起了同样重要的海上运输。

“战船还在制造中,商用船同样是十一艘,已经开始试航,试航结束就可以正式下水了。到时还请王上移驾扬州。”郭致远汇报道。

“海船的下水仪式本王就不参加了,确保万无一失就行了。其实,最重要的人还是你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实验、制造、试航,你们功不可没!回头好好奖励你们!”李恪看着两人认真说道。

“王上,臣家里的钱都多到花不完了!奖赏就算了,王上能不能再多给臣讲一些更复杂、深奥的机械知识?”郭致远一脸哀求道。

一听这个,滕四方也激动起来,

“对对!臣也不要钱、不要官!上次王上说,有一种体积更小、动力更强,以石脂水为燃料的发动机,王上把那个技术教给,臣要造更好的发动机!”

听听,这是什么觉悟!这是什么精神!

这样的好员工,谁不稀罕!

还有啊,这两位工程师,太让人感动了!不要钱、不要官,只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更进一步!

郭致远的要求还好说。不过,滕四方这要求可把李恪难住了。

所谓石脂水,就是石油。

如今的宁国还没开始大量开采石油呢,可滕四方就盼着要进入内燃机时代了!

第332章 诡异?

贞观十六年七月,大唐以民部尚书唐俭、工部尚书段纶为首的使团,到达了扬州。

面对扬州码头驶往洛阳的铁壳蒸汽船,两人直接就傻眼了。

“段尚书,这会不会是宁国的奸计?铁船,必沉无疑啊!”唐俭义愤填膺,吹胡子瞪眼。

“嗯,理论上,是会沉的。可现在却好好的漂在水面上,诡异!自从登岸后,就感觉处处透着诡异,看不透啊。”段纶砸吧着嘴说道。

作为工部尚书,他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突然不自信了。

如今的扬州,不仅是大运河全线与长江全线的航运中心,同时也是进出境海船的始发港或目的港。

大唐使团搭乘的是宁国海商的回程商船,从南亚半岛一路航行到达扬州,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对于船上的船员来说,来回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时间过去了。

他们在船上向船员们打听宁国现状,而船员们提供的信息,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信息。登岸后发现,很多信息已经不准确了。

最让他们震惊的是,宁国的百姓不分身份高低,竟然都可以乘坐马车,甚至骑马飞奔。

更让他们没理解的是,百姓见到身穿官服的人,竟然不避让、不行礼,而是急匆匆错身而过。

那些宁国官员竟然一点不悦的表情都没有!遇到有装载货物的大车,竟然还立即站在路边,让百姓的货车先行。

诡异、太诡异了!

在大唐,平民百姓是不允许坐轿、骑马、坐马车的。

与官员相遇,必须止步、避让、行礼。

这些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宁国却完全反转。

“那你看,我们是坐还是不坐他们的铁船?”唐俭再次问向段纶。

“这铁船确实不让人放心,可若不按照他们宁国外事部的安排路线前往洛阳,恐怕会再起事端。”段纶也没了主意。

“从那些百姓登船时习以为常的样子,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不如找个人问问?”唐俭看着陆续有宁国百姓登船,把宁国必有奸计的想法给否定了。

“可行!多找几人问问。”说着话,他就已经朝一名即将登船的中年男子走去。

“这位郎君请留步,某有几句话想问,耽搁你一会儿。”

那中年男子听到段纶打招呼随即站定。

“郎君有什么指教?”

“不不,某刚来扬州,不懂这运河上如何行的了铁船?难道不会沉吗?”段纶也不绕弯子,直接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郎君新来扬州,不知道也情有可原。最初,扬州人也都不敢乘坐的,所虑与郎君相同。”

“可这半年过去了,扬州到洛阳,到杭州,发船无数次,没有发生过一次沉船事件。这还不说,这铁船可比靠风帆、浆夫、纤夫行船快多了!”

半年没有发生一次沉船事件!?

速度还更快!?

段纶一时有点难以接受。

好吧,就算铁船能漂浮,可铁比木材重多了啊,怎么可能更快?

“那,有多快?”

“有多快?正常四天可到,最慢五天也能到。”

听了中年男子的话,段纶直接呆愣当场。

五天!

扬州到洛阳五天可到!天啊,太疯狂了!

正常情况下,扬州到洛阳,基本都在两个月左右,这是常识!就这还要看沿途的水文情况,要看天气,要看风向……

见段纶听到自己说的结果直接傻眼,那中年男人也没有继续说下去,摇了摇头登船去了。

首节上一节222/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