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20节

宁国发行铁路债券,去年就曾通过海商传到大唐,一般人不懂这些,跟自己无关,也不在意。

可房玄龄不同,他是尚书左仆射,尚书省各部相关的事宜,他平时都会留意。

发行国库券这种“生财有道”的妙招,房玄龄自然更会留意。

“玄龄,你说!”李二看向房玄龄。

房玄龄拱手道,“臣也是在坊间听宁国来的商人们说的。当时并不知道吐蕃人背后使坏的事,只是打听了这债券的情况。”

“那你就详细说说,这宁国银行的铁路债券。”

如今李二是真羡慕宁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只要是听到跟宁国银行有关的,他都要问个一二三。

更何况,大唐如今战争不断,还在马不停蹄的向西扩张,与拂正在激战中,需要的钱自然是越多越好。

“据说,宁国是为了修建铁路……”

“铁路?好吧,这个等会再说,先说债券!”李二又听到了更感兴趣了,直接打断了房玄龄。

“是。宁国是为了修建铁路,他们财政部担心财政压力过大,影响其他方面的支出。于是,财政部通过银行,向百姓借钱,专款专用,只用来修建铁路。”

“那铁路债券,就是朝廷向百姓借债后给的借债票券。上面写的有金额,利息,还款日期等几项内容。也称之为国库券。”

“有三年、五年、十年期的,到了还款日期,拿着债券到银行,银行结算后,还本付息。”

“这个利息比存款利息高出很多,因此大受百姓欢迎。据那些商人讲,发行当天数百人排队购买,当天即售罄。”

听房玄龄说完,李二有点难以理解。

朝廷向百姓借钱,百姓排队抢着送钱?

这,你敢信?

“玄龄,你觉得这,可信度高不高?”李二捻着下巴上的小胡子问道。

“臣没见到百姓排队购买时的情景,不敢妄言。不过臣从那宁国商人手里高价买了一张债券,专门用来研究的。”

房玄龄说到这里,李二眼前一亮,“哦?在哪里,快给朕看看!”

第328章 老阴货的想法

“臣没有带在身上,在尚书省衙署,臣的书案上。”房玄龄尴尬道。同时,他心里还思忖着:圣上不会巧取豪夺吧,我可就这一张!

“周给事,快,派人火速给朕取来!”

“书案上有本《春秋公羊传》,在书里夹着,连书一起拿来。”房玄龄补充道。之所以让连书一起拿,是怕在拿来的过程中,再给折皱了、汗湿了、扯破了……反正房玄龄对其很宝贵。

周给事立即迈起小短腿,出去安排人飞奔尚书省。

尚书省、中书省等办公地点都分布在太极殿两侧,属于外朝。李二君臣如今所在的两仪殿属于内庭,也就是前后院。

很快,一个跑的气喘吁吁的年轻小太监进了两仪殿,恭恭敬敬双手呈上本《春秋公羊传》。

房玄龄接了过来,把夹在里面的国库券拿了出来,呈给李二。

李二也宝贝似的接了过来。

“这和宁国银行发行的纸币差不多嘛!”

其余几人也伸长脖子看了过来。

票面上正反都有精美的花纹,正面写着“宁国国库券”、“伍圆”、“贞观十四年发行”、“三年期”,然后是李恪的头像。

反面是该券的利率以及兑换截止日期。然后是宁国财政部的印章。

“逆子!国库券也算是纸币吧,以前说好的,纸币上用朕的头像的。”李二看到居然不是自己的头像,心生不满。

之前宁国银行发行纸币时,就商量好了,银币用李恪的头像,纸币用李二的头像。

房玄龄见李二看完国库券,竟然、他竟然、圣上他竟然,直接夹进了书案上他自己的书里,而且动作相当之丝滑!

房玄龄郁闷的直翻白眼。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房玄龄开口道,“圣上,这国库券不同纸币,到期后,如果不给百姓兑换,百姓会指着头像骂的!”

李二立即道,“呃,那不行!不能用朕的头像!”

“玄龄,你觉得,我们大唐能否也发行这种国库券?如果按你说的,百姓争相购买,那我们的日子就宽松多了!”

“这个,很难说。最重要的是,百姓要对朝廷有十足的信任。我们来这里的时间不长,百姓还不够信任,所以很难判断。”

“再者说,我们没有自己的银行。如果有了自己的银行,百姓的信任度应该会提高一些。”

李二点了点头,“是啊。大唐迫切需要一家银行,那大唐目前能否成立自己的银行?”

房玄龄摇了摇头,“如今大唐的地域和人口,比之以前,更加庞大,如果要发行自己统一的货币,那就需要更多的铜,或者银,或者金。”

“如今在大唐境内承担货币任务的有绢帛、大唐铜钱、宁国银元、宁国纸币、波斯金币、天竺金币等等。”

“这么多种类繁杂的货币加在一起,才勉强支撑起大唐的商业发展所需。如果我们强制全部换做某一金属货币,根本就没有那么大开采量。”

李二思索良久,“那,能否全部使用宁国银元和纸币,但成立我们自己的银行?”

房玄龄听到这个方案稍稍一愣,

“可以是可以,但宁国银行发行的银元也是一个利润丰厚得生意啊。如果大唐全面使用宁国货币,每年平白被宁国赚走高额利润!”

“那总比因缺少货币影响商业发展要好吧?”李二没少研究宁国的各项政策,来到天竺后,趁着没有世家掣肘,立即推行的征收商税的政策。

如今的大唐,商税也是一大项收入了,李二更加注重商业的发展了。

“货币的事先放下,我们西征如果也能使用债券的方式筹集军饷,那么未来我们的各项开支也会宽松许多!”

“既然可以利用宁国银行的纸币,那可不可以让宁国银行发行我们的国库券?”

“这?”李二这个问题,直接把几人问懵了。

虽然以前那里是大唐的地盘,可如今人家是宁国百姓啊。

让宁国银行给大唐发行国库券,等于是宁国银行,帮大唐向宁国百姓借钱!

这也太敢玩了吧!

自己国家的百姓不信任自己的朝廷,就借用别国朝廷的信用向他们的百姓借钱,自己拿来花!

旁边的长孙无忌突然眼前一亮,

“圣上!或许真的可以!宁国一半人口都是原来的唐人,如果大唐在宁国发行国库券,有这层关系在,应该也不难销售。”

“只要我们拿到钱,至于账期、利息什么的,无所谓了!反正是宁国朝廷担保的……”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目光中闪烁着老阴货的光辉。

若按长孙无忌这种操作,就不是是借钱不还那么简单了。

如果宁国为大唐担保向宁国百姓借债,大唐到期不还。

那么,宁国百姓可不管到底是银行不兑现,还是大唐根本没还钱。他们就这知道,购买国库券时,自己的钱是交给宁国银行了,那么到了指定时间,你宁国银行就得把钱返还给我!

至于,大唐给不给你,那是你们的事!

到时候,大唐只需要放出消息:大唐已经还钱,但宁国却不愿意让银行兑换给百姓。

这样的话,黄泥巴掉进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那么,宁国朝廷的的信用就会崩塌,除非宁国自己把这钱给垫出来。

如果再派人故意引导一下舆论,说不定还能掀起几场谋反!

看着一脸阴鸷的大舅子,李二都觉的后背微微发凉。

李二与长孙无忌几十年的交情了,这老阴货随便一个表情,李二都知道他想的什么。

“你们难以料想,但以朕对老三的了解,他不会轻易给宁国担保的,除非大唐给宁国足够的好处!”

“若真能从宁国银行筹到军饷,即便是付他一些佣金也是不亏的!在佣金上付出的,我们都可以在向西拓展中找补回来!”

李二的想法是一种与宁国双赢的方案,他真的不敢跟自己这个儿子动歪脑筋了。

毕竟干不过呀!

至于长孙无忌这种阴损的想法,估计正是自己那个儿子想要的!

他巴不得大唐给宁国一个开战的理由呢!

如果大唐敢用这种方法坑宁国,那么老三肯定会乐上三天,然后宁国几十大军,从喜马拉雅山上直接扑扑腾腾蹦下来,把大唐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到时候,大唐又得西迁了……

可是下次,特么的!又该迁到哪里呢?

第329章 无奈合作

李恪逼着大唐西迁,如今的大唐已经全面控制整个天竺以及原萨珊帝国大部分地区,也就南亚半岛,以及波斯地区。

这是历代帝王都没有取得的功绩,必将会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可是李二始终有点郁闷,有个小疙瘩解不开。

说到底,自己是被儿子从家里赶出来的,丢人呐!

但又打不过自己儿子,你说气人不气人!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能借助宁国的帮助,大唐在西方的拓展会更加迅速、高效,大唐内部的治理也会更稳定。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军事方面,在大唐没有西迁时,大唐一直在购买宁国的冷锻甲、床弩、振威炮以及宣威炮。

可是自从被李恪把大唐朝廷赶出家门后,李二就赌气不再向宁国购买武器装备了。

如今,原来购买的武器已经逐渐损耗掉,可新的又没能补充进来,这让前方战场上与拂的战争推进速度慢了许多。

原来有大量的床弩、振威炮,以及少量的宣威炮,仗打着是真痛快。

毕竟是领先千年的武器,基本上就等于如入无人之境。

那些高端武器越来越少,前线的唐军平时都不舍得用了,只在关键时刻才把各种先进武器拉出来用一下。

还有就是从宁国购买的大载重量的马车。这种马车在行军的辎重运输中,简直太好用了!可随着损坏报废,留存越来越少。

再说内政方面,本来在西迁以前,大唐的商业市场上,正在逐步接受越来越多的宁国货币。

大唐使用宁国货币,虽然每年被宁国挣走了大量发行货币的利润,可大唐也节省了铸造铜钱的费用。

充足的货币供应,百姓不必再拉着一匹匹布、帛、绢等上街购物,便于携带的货币自然能促进商业的发展。

可被逼西迁以后,虽然没有禁止宁国货币在大唐境内流通,但大唐境内已经不再准许开立宁国银行。

这也造成了大唐境内混乱的货币局面,绢帛、大唐铜钱、宁国银元、宁国纸币、波斯金币、天竺金币等等一起使用。

相互之间还有不同的兑换比例,十分麻烦。

如果继续欢迎宁国银行,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不过,被赶出家门的李二,觉得十分憋屈,坚决不肯向逆子低头!

“刚才说这个债券是为了修筑铁路而向百姓借款,可宁国单商税一项收入,就让大唐所有赋税加在一起望尘莫及,他们怎么会财政紧张?”

弄明白了国库券,李二又打听起铁路。

首节上一节220/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