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2节

十六部中第一大部!

乖乖嘞!

这也太……

班昌激动的鼻孔急剧扩张,眼神都有些放空了。

来到宁州后,班昌负责的都是土方建造的工作。类似于三省六部中将作监的职责,

后来,李恪让他担任工业部尚书,负责各种工业品的生产,匠人的管理,他以为算是调职到了以前的类似少府监的官署。

三省六部制度下,少府监就是负责督促产品制造,管理天下工匠的官署。

如今看来,这工业部,绝不是自己想象的不被重视的小官署,大有可为呀!

见班昌精神抖擞,美的两眼都快眯成一条线了,李恪拍了拍他的肩膀:

“咱们宁国,靠武力立国。但是,以后要靠工业强国,宁国有多强,就看班尚书有多大能耐了。”

好家伙!

李恪这话一出口,班昌愈发的激动:

“臣,必定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听到自己居然担负了如此神圣、艰巨的使命,班昌顿时庄重一礼。

李恪觉得气打的差不多了,再打就要崩了,赶紧转移话峰:

“没那么悲壮!还是本王刚刚说的,永不满足,多抓细节,要有死磕的精神!”

离开了铁具厂,李恪自己去了军器监的厂区。

这里规定,除了李恪,谁都不准进。

所有工匠都是封闭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平时也不能外出。

去了几个工厂视察一番后,李恪发现基本上大同小异,合格率做到极致就那样了。

这让李恪不得不下决心统一调整、细化各种度、量、衡。

不作改变,这些就是工业发展的绊脚石。

如今的度器,有尺,尺有大尺、小尺。量器,又有升、斗,又有大斗、小斗。衡器的单位为斤,每斤为十六两。

总体来说,使用、计算都很不方便。

而且最小单位也不够精细,对工业往深度发展是不利的。

既然要统一,那就玩大一点吧,把能统一的全统一了,能细化的全细化了。

几天后的清晨。

“咚”“咚”“咚”的钟声,响了六下。

寂静的清晨,几乎整个宁城都听到了这钟声。

“秃驴来宁城建寺了?”无数人都开始疑惑。

慢慢的,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彼此讨论着那钟声秃驴来宁城建寺的事情。

有好事者寻着钟声跑了过去探了个究竟。

很快,消息传开:宁城中心大广场建了个钟楼,会自己敲钟的那种!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上午时间,整个宁城都知道了,中心大广场竖起一个机关钟,会自己敲钟。

上面还有一个大圆盘,里面有几根木条很诡异的会自己转!

没错,这就是李恪带着工匠制作出来的时钟。

既然要统一、细化各种单位,那就把最重要的时间一起给统一细化了。

随之,一系列的新规定颁布。

把每个时辰,分成两个小时辰,简称小时。在城内设钟楼,每个小时敲一次钟报时,方便百姓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一小时也称一个钟,每天分成24个小时辰,即24小时,24个钟。

再把每小时分60段,每份就是一分钟,简称一分,每分钟再分60份,即为60秒钟。简称秒。

以宁城正午的时间点为界,正午之前称为上午,之后称为下午。那么宁城正午即为上午12时整,也就是下午的0时0分0秒。

规定各种单位的细分和换算:

长度:一丈十尺,一尺十寸,一寸十分,一分十厘,一厘十毫,一毫十丝,一丝十忽,一忽十微。

重量:一斤十两,一两十钱 ,一钱十分,一分十厘,一厘十毫,一毫十丝,一丝十忽,一忽十微。

另外,面积以平方尺为基准单位,体积以立方尺为基准单位,容积以升、立方尺为基准单位。

李恪还直接把新做的一批温度计拿了出来,既然能做望远镜,玻璃加水银的温度计就不是问题了。

难也要做,毕竟温度的概念,在工业中太重要了。

这样一来,时间、长度、重量、面积、体积、容积、温度,等等单位有了统一的标准。

至于各种单位的计算,在唐朝以前的历代算经中都有讲解,不需要李恪费心。

另外,李恪还让人精心打造了几套标准砝码、标准尺、标准钟、标准温度计,作为核对、验证准确度的对比基准。

一套放置王宫,一套放置政务院,一套放置都察院。

在李恪的亲自监督下,生产了一批精准的量具,包括各种直尺、卡尺、角度尺等等,以及扳手、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套装。

这些简单的东西,都是发展工业的基础,是地基,也相当于工匠们杀敌的武器。

随后的日子里,李恪又给工业部放出了一些的日用品的生产配方、制作流程,以及工业用品的设计图。

什么冶金、制碱,都是工业先锋军,必须得优先起步。

什么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冲床全搞出来。没有电动的,先用水动力的,稍后上蒸汽动力。

出图纸,出配方,出制度,出解决方案,下面的人只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先别问为什么,没空解释,先听话、照做。

等到强大起来,真正站稳脚跟后,周边各势力不敢再轻易打宁国主意时,再坐下好好讲是什么、为什么。

在此之前,只讲怎么做,其他一概不讲,没时间!

谁嗦,直接换人!

李恪的强悍大脑优势,如今完全体现出来了。就像一个多核心的CPU,高效全面的处理着最关键的所有工作。

在他亲自指导下,宁国以零为起点的工业,快速向前迈进、奔跑!

第29章 魏王戍边

在李恪一门心思提升国民教育水平、规划工业发展时,魏王李泰以最快速度回到了长安。

李二拿到了这趟出使宁国的所有人呈上的奏折,包括李泰的。

“国旗、国徽、国歌?有点意思!”

“疆土有这么广阔?夸张了吧!”

“这个逆子,真是没文化!平坦的地方就起名要坦州,山下缓坡地带就叫坡州,这壁州,想必是想把燕北草原打造成一个防御北方游牧的铜墙铁壁吧,唉,没文化!”

“增丁部?看来户口太少,把这逆子急的不轻啊,直接设立一部,专门负责增丁。”

“农户、牧户、工户、商户、渔户、猎户……,牧户和工户占如此大的比例?”

“看来,三院十六部,大体与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监的职能差不多,只是拆分或重组而已,侧重点不同了。”

“这逆子用“工业部”代替了“少府监”,把一帮工匠,专设一部;甚至把微末的商业也专设一部,他想干什么!?”

“宁国律?”

“食品安全法?缺斤少两,徒刑?以次充好,凌迟?以假乱真,灭族?”

“专利法?新发明、新设计受《宁国律》保护,未经授权的制造者,死?国外非法制造者,由专利局派人出境代惩?”

“这个审计部又是什么名堂?”

“垂拱殿办公厅?统计局?边关总署?这都是什么鬼?”

“州政务院、州司法院、州都察院,看来地方官署设置与朝内一一对应,难道地方上没有府兵?”

“军队约五万,奴兵约8千。军政方面,你们就打探到这一点信息?”

李二一边看奏折,一边嘟囔。

一个时辰后,总算看完。不过,他又从头开始看第二遍……

“噢,你们几人都回去吧,事情办的不错。”说完,又低头仔细看了起来。

待使团成员迈着发酸的双腿退出大殿后,李泰上前:

“阿耶,儿子想到幽州任大都督。”

“什么?”李二诧异得看着小胖子。

“儿想做幽州都督。”

“青雀,你是……,扬州那么好的地方你都不愿到任,怎么突然想去幽州了?”

“阿耶,儿子到宁州这一趟,有了不少心得,反复思量,才决定去幽州的。”

“喔?说说看。”

“儿子觉得,窝在长安,被父皇和母后层层保护,始终就像室内摆在案几上的花朵,虽然开的绚烂,惹人艳羡,但也仅此而已。”

“儿子不想只做一盆无甚大用的花,草草一生。儿想到边疆磨砺,想做实事,想为阿耶分忧,想为大唐做出些贡献,也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

李泰说的言辞恳切,满眼热忱。

听了李泰的一番言论,李二那个激动啊!

心里开始埋怨起李恪了:这个逆子!看把你弟弟刺激成啥样了,这都主动要求做实事了。

“好!好!我儿长大了,知道为朕分忧了。不错,生在天家,的确不能只想着做一个逍遥王,皇家的任何人,都当以天下昌盛为己任!”

就这样,李二被忽悠瘸了。

在他看来,宁州这一遭,让老四看到了老三徒手打下的实实在在的国家,必定是受了天大的刺激,这是以老三为榜样,励精图治了。

另外,李二觉得,让这个儿子去边疆也好,免的与太子的关系继续恶化,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他真的害怕,玄武门之变,在自己的下一代继续上演。

既然李泰愿意主动离开长安,那就再好不过了。

“既然如此,那就去吧。不过你毕竟是亲王,把幽州、营州两个中都督府合并,升为幽州大都督府,幽州、易州、营州、平州、蓟州、檀州、妫州等七州由你一并节制吧。”

“原幽州都督张守圭,原营州都督张俭,在勋位上给以补偿,给你做左右副都督吧。他们都是镇守边疆多年的稳妥之人,你要多向他们请教。”

“扬州大都督府,还由你领任吧。”

强压内心狂喜,李泰迅速赶赴幽州。

不同上次,极不情愿的在路上游荡了四五十天。

这次他是怀揣天策上将将军的美梦来的,七天后,李泰到任幽州大都督府。

而李恪收到枯叶的情报,已经是李泰到任幽州五天后了。因为,此时他正在距离宁城1400多里外,坦州北部的他漏河畔军马场。

首节上一节22/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