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43节

第212章 世家作妖

李恪自倭国回到宁城以后,由于几个月不见,因此每晚需要轮番安慰妻妾们,以解众女的相思之苦。

这一晚轮到了霸道女总武二娘。

一番哼哼哈嘿之后,武颖气若游丝。

缓了半天,终于有了些力气。

“夫君,咱们家的经营出了些问题,你得帮帮我!”

“还有你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是女……,呃,什么问题?”

在天上飞了几个小时,刚刚着陆的武颖,也没在意李恪说的半截话,

“咱们家的服装类商品,最近在大唐的河东道,遇到的不小的阻力,”

“不仅是咱们家的产品,就连国营工厂的棉布、瓷器、四轮马车,都是同样的情况。”

“最近这半年多来,这些商品在河东地区的销量一直在下滑,尤其是今年元月至今,销量不及正常时期的一半。”

李恪听到这里,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连续半年多,这不是季节性的自然下滑,而是人为因素的下滑。

那就看是有人恶意使绊子,还是自己商品的竞争力下降了。

最好不要是前者,不然的话,必定有人要被痛扁。

“你调查了没有,是哪方面的原因?”

“我通过阿耶的族人打听了,是河东的那些世家在搞鬼。”武颖恨恨地说道。

武家本就河东并州人,后来武士约在洛阳做生意,才在洛阳定居。

武士约在荆州任上去世后,武氏姐妹与祖藉地的族人关系也淡了。

可是,后来族人得知三姐妹都是入了宁王宫,武二娘更是执掌王室所有生意。

那还犹豫啥?

于是,族人立即就冲上来表关系,套近乎。

一通操作下来,获得了不少好处,尤其是在商业方面。

“河东世家?这是嫌日子过的太安稳了吗?”李恪言语中多了几分冷意。

“具体是哪家?”

河东的世家阵营十分庞大。

所谓的河东,也就是后世山西地区。

在隋唐时期,世家大族第一梯队的太原王家,第二梯队的裴家、薛家、柳家,都是出自这一地区。

这些世家大族,虽然已经有支房迁往全国各地,但依然把祖籍地视为最高信仰。

把祖籍地视作自己的地盘。

世家之间,相互联姻,利益盘根错节,相互纠缠。

“主要就是王家,不过裴薛柳都有参与。”

“又是王家!上次的帐还没给他们算呢!”李恪一听来火了。

在宁国攻打高句丽时,宁国舰队封锁的整个高句丽的重要海域、河道。

军用物资、生活物资统统都无法流动,把高句丽几乎困死。

这时候,这个太原王家,居然伪装成大唐与宁国的正常商贸往来运输,把一船船粮食偷偷运往高句丽。

这件事,李恪曾经专门问过高建武。

到了宁国后的高建武,过得别提多滋润了,整天在自己的小院里,养花喂鸟打麻将,偶尔还能出去放放风。

这些安排,他相当满足,对于李恪的问题他自然也愿意据实相告。

原来,在宁国刚刚在锦州建港后,宁国的大量商品通过锦州港销往大唐各地。

这自然就侵犯了太原王氏的利益。

世家大族,要维持一个大家族的奢侈生活,就要有足够的财富。

位于平原地区的大家族,家族拥有大量的土地。通过农业生产,获得大量的粮食、布帛,而这些物品,在那个年代,本身就是硬通货,就是财富。

而处于狭小平原的那些家族,要想获得大量财富,可以异地兼并土地外,但这样的话,难免会得罪当地其他家族。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经商了。

在这个世家大族掌握舆论权的时代里,把商人贬损的尿泥钱不值,呼吁普通人,尽量不要去做商人。

还有就是,在这个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治理权的时代,是没有商税的!

够清楚了吧?

世家呼吁你不要去经商!

世家制定商人免交税的政策!

然后呢,

世家去经商!

当然了,也不能光明正大去干,需要顶着遮羞布,或者找个白套去经商。

河东多山,土地资源不多,要想获得大量的财富,自然而然的会去经商。

不仅像太原王家这样的,没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世家经商,其他的所有世家,也都有经营各自的或大或小、各种各样的生意。

毕竟谁也不嫌钱多!

“夫君,我觉得需要给他们一个足够深刻的教训!河东世家对准我们的服装、瓷器、棉布、马车生意,这些恰恰是他们都有经营的。”

“显然是他们的生意竞争不过我们,才用出了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如果河东地区这一现象不加以制止,不给以反击的话,那河北道、河南道、江南道世家,见河东道的试探效果这么好,他们恐怕都会效仿河东道的做法。”

“到那时,我们的损失就更大了!而且,宁国商品的出口也会大大降低,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如今宁国主要依靠工商业支撑起国家财政,如果出口大量降低,对宁国工商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会影响宁国的稳步发展,也会影响夫君下一步计划的实施。”

李恪听了武颖的一通话,投来赞许的目光。

不愧是女帝啊!

看的相当深远!

仅仅是从自己经营产品的销销量下滑,就能看出这么多内容。

这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小丫头啊!

天赋!这就是天赋!

目光深远、总览全局、精准预判。

不服不行啊!

幸亏把这小娘们给弄到自己床上了,若是她被弄进了大唐的皇宫,自己将来还不得多了一个劲敌!

而如今,却成了自己的好帮手!

这两年,御盛元在武颖的管理下,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了宁国所有商号中,年交税总额的第一名!

新都正在加紧营造中。前些天,苏、苏嫣、郑丽婉、阎婉她们,竟然拿出了一张她们自己的设计图。

要求后宫布局要按她们的图纸造。而且,整个后宫建造的费用,不用国库的一文钱,全部内帑承担!

自己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免得将来王室被说劳民伤财、挥霍民脂民膏。

反正,有钱,就是任性!

“颖儿说的对!是该给河东世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了。同时也得给其他世家一些警告,让他们不要跟着瞎起哄。”

“不过,那都是明天的事了。现在,继续我们的游戏吧!”

“不!唔……不要……嘤嘤嘤”

第213章 向河东世家开炮

河东世家的布匹、瓷器、马车生意受到了宁国商品的冲击,于是在河东地区大肆抹黑、诽谤,给宁国商品编造各种谣言。

其实,河东世家最主要的、最具竞争力商品是盐。

河东盐池出产的盐,一直称霸北方市场。

家门口的天然资源,河东众世家自然不会错过。因此,盐这一刚需商品,就是河东世家的拳头产品。

他们每年一半以上的收益都是来自盐。

于是,李恪准备以盐为武器,对河东世家展开一场商战。

以盐为武器,可以说,宁国绝对弹药充足!

毕竟在宁国的辽东半岛沿岸,分布着一个个盐场。如今宁国储备的盐,早就堆积如山。

另外,李恪还选择了几种辅助武器,也就是那些世家刻意抹黑的几种商品。服装,棉布、瓷器。

桑干河发源于河东道北部,向东流经河北道,过幽州,然后汇入渤海。

幽州到洛阳之间,又有隋朝开挖的大运河。因此,幽州是河北道北部当仁不让的商贸中心,货运中心。

而沿着大运南下,到了洛阳后,再逆黄河而上一段路程,可以到河东道南部。

也就是说,宁国的大宗商品,只要通过海运到到达幽州,就可以由河运,通过大运河、桑干河,抵达河东道南北。

河东道北部,桑干河云州码头。

“怎么这么多一模一样的货船!?”

“这装的是什么?还像很重的样子!”

“八成是粮食!”

……

在码头上等待卸货活计的人议论纷纷。

“管他什么货,总要卸的!”

“今天咱们总算是不落空了!”

“是啊,这么多货,咱们能赚不少钱呢。”

“靠岸了,靠岸了,走走问问去。”

……

货船稳稳靠岸,边上等活计的人一哄而上。

“郎君,这船要不要卸?”

“东家,卸货吗?”

首节上一节143/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