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第86节

  见老彪子去找公章,李学武继续说道:“收的时候客气着点儿,大院儿里卖东西的都是警卫员和服务员,说话嘴要甜,反正不花钱”

  “再有就是大院儿里不缺咱们那些东西,千万不要乱打听,嘴巴严,还要甜,马屁送出去不要钱”

  “第二个就是大杂院要坚持收,因为这是咱们立足的根本,咱们只有四个人,但是人民群众千千万,没长大的孩子占一半,以后多从孩子身上着手”

第153章 一网打尽

  闻听李学武说从孩子身上着手,几人都有些转不过弯儿来。

  二孩儿有些疑问地道:“孩子能有什么?”

  李学武看了二孩一眼说道:“平时你们收废品的时候大人都在上班,只有孩子在家,你们说谁能卖你们废品?”

  二孩儿摊手道:“小孩子不认钱啊”

  李学武神秘地笑了笑:“供销社的鞭炮不要票,新华书店的小人书不要票,供销社的猪蹄子、猪尾巴、猪下水不要票,2毛一斤,5毛钱以下的香烟不要票”

  这话好像给几人打开了一个大门,看见了新世界。

  闻三儿念念叨叨地说道:“鞭炮和小人书可以跟小孩儿换废品,猪蹄子、猪下水可以卤了跟老头儿老婆儿们换废品,不要票的香烟可以跟小年轻的换废品,除了家里的男人基本上一网打尽了”

  李学武“嘿”了一声道:“一家之主上了一天的班,回家还得卖废品?那老婆孩子是不是该捶一顿了?”

  哈哈哈哈哈!

  几人都露出了笑容,闻三儿也不再愁眉苦脸的了,只要给引导个思路,这货能给你开辟一条丝绸之路。

  大姥坐在炕边叼着烟袋说道:“家里支个锅方便,接待孩子的废品也方便,我在家就拿这些要票的换”

  李学武看着几人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发散思维,给提了个醒:“咱们现在的客源还是少,卤货儿还是要等等,但是容易保存的糖球和小人书可以先试试水了”

  闻三儿适时地说了一句:“那到时候卤好的卤货儿的得加钱!”

  大姥“呵呵”笑道:“明天你你给我去供销社弄些鞭炮、糖球,我坐家就能换”

  李学武对老彪子说道:“到时候这事儿去找马主任,以后供销社的辅料肉咱们全都收了,带骨头的直接煮了冻起来放在家里换,不带骨头的内脏卤制好了放在坛子里卖,东屋仓库我放了最后的库存菜,还有酒,以后你们出去还可以用卤货和酒换破烂,也可以倒换票儿,但是注意卫生啊”

  李学武趁着前几天的夜里,把空间里的货全清出来了,都堆在东屋的仓库里,为的就是出货方便。

  置于安全问题已经把所有门窗都用板子钉上了,只有睡觉这屋对着的门可以进出。

  闻三儿知道仓库里的东西,小声地问道:“铁路那边的仓库里还有东西吗?”

  李学武知道他问的是自己从哪运回来的,掐灭了烟头,摇了摇头说道:“没了,除了我自己用的,都在这儿了”

  闻三儿昨天去看仓库时,被成摞的大米和白面吓到了,更不用说土豆和白菜、萝卜一大堆。

  李学武敲了敲桌子说道:“鸡蛋你们要是想收就下去收,骑着三轮去,每周六去一次,跟代理的定好了时间,你们四个三轮车没人注意你们,查到了就说给收购站采购的”

  闻三儿点了点头道:“知道了,这些客户不能撒开太久,得跟上了”

  李学武点了点头道:“就用大米和白面维持着,有要萝卜、白菜、土豆的也往出出一些,我估计着东北那边来信儿得年后了,咱们得早做准备”

  闻三儿小声地说道:“咱们手里还有四千多块钱,修房子和三轮车这些花了一些,我们四个买衣服用了一些”

  李学武点了点账本说道:“都记在账上,不怕你们吃和穿,都记在上面到时候好算账”

  李学武自己修房子和办事儿一直用的是肖家给的钱,上次的卖梨的钱都交到账上了。

  几人见说的差不多了也都不再谈论这个,而是聚在一起讨论今天走过的地方哪块儿好走,哪块有人卖东西,哪块有别家儿的废品收购站。

  李学武没有管他们,现在队伍已经慢慢学会自己发展了,时不时引导一下思路就行,现在就等窦师傅来把后院房子的事情定下来了。

  约莫晚上7点半左右,窦师傅背着一个小箱子来了,二孩儿要给倒水都没让。

  “行了,您别忙活了,我在家喝了水了,咱们先去看房子,然后您提意见,咱们现在就定下来,明天我好施工”

  窦师傅今年可算是捞着了,本来冬天是最不容易接到活儿的时候,也就是打打家具挣点儿钱,哪成想居然碰上个大主顾儿。

  李学武见窦师傅上心,也就没再客气,带着他往后院走,路上遇到的人都认识在这边做了好几天活儿的窦师傅,也都没问什么。

  进了后院儿窦师傅先是看了看房屋的结构,又转了转四周,这才跟着李学武进了屋儿。

  许家这房子是三间厢房规制,算是不错的位置了,坐西朝东,比二大爷家受到的阳光多。

  李学武站在客厅指着北边的厨房和储藏间说道:“把北屋隔成三部分,东西按西二东三的比例,南北按北二南三的比例,东北角的屋子靠北砌灶台和橱柜,再做吊柜,灶台与西边卫生间那屋的浴缸连上,这屋自来水就在屋里改一下道”

  走到厨房位置指着门口说道:“冬天风大,夏天开门还不私密,门口装一个玄关,室内向北开口,走Z字型进屋”

  “卫生间做浴缸、蹲便和洗手台,材料您看着办,实在找不到的您跟我言语”

  “客厅靠南屋的墙上修个火炉了,与南屋的火炕相连”

  “把棚顶重新吊一下,窗子不严密的重新修一下,就这么点活儿,你看看能做不?”

  窦师傅拿出尺子,让李学武帮着量了尺寸,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最后说道:“简单,需要做的就是砌墙搭炕,砌炉子搭灶台,就是卫生间做排水和自来水改道费点儿时间,我们这些人两天就能完事儿”

  见李学武点头,窦师傅还有点儿抱怨道:“我还以为多大的活儿呢,这屋子可不够20人干的”

  李学武递了他一根烟说道:“又不是扒了重建,人数多点儿没事,后院的房子必须赶紧起来了,着急用”

  窦师傅点了点头道:“您放心,20个人,四间门脸儿房,两列仓库,一个保暖仓库,现在人多了工期就能缩短,用不了元旦前就能完工”

第154章 敬服

  李学武是需要一些家具的,但是怕新家具有味儿,就没开口让窦师傅帮忙打家具。

  现在的委托商店还是有一些品相好的家具的,到时候再说。

  李学武把窦师傅送走以后,又重新回了屋里将铁床、柜子等家具都收进了空间,包括锅碗瓢盆等等,能用的用,不能用的或扔或卖。

  都说破家值万贯,光是这些破烂儿就收拾了半个小时,等李学武出门锁门的时候,屋里真的是家徒四壁了。

  在这个年代只有周日是不用上班的,但是会有义务劳动,清扫工厂,保养机器,在街道做服务等。

  李学武从来没去过义务劳动,也没时间去,天天忙的脚打后脑勺儿。

  一大早上就被李顺薅起来了。

  “起来起来,赶紧收拾收拾自己,今天有事儿”

  李学武知道如果自己不起来,自己老爹就是语气更加严厉的叫醒服务。

  李学武知道这第二遍提醒结束必须起来了,不然就是棍棒式的强制叫醒服务了。

  早先的家长都是这个样子,哪能等你睡到日上三竿,那还不给人家笑话死,说自己家的孩子管教不严。

  如果街坊邻居来家里串门儿了或者来办事儿了,看见你家孩子还裹着被子在炕上躺着,这不是生病了就是家长溺爱孩子呢,溺爱的那种有点嘴快的非得给你满大街宣扬去。

  这个年代一般家里的孩子多的,早晨都会被早早叫起来,上学的温书,上班儿的洗脸刷牙,帮着忙活早饭,没营生的背着筐出门儿去捡马粪去,能赚两分是两分。

  这是指一般家庭,在李家是不一样的,虽然李顺也有“叫醒服务”,但是一般不会那么早,因为家里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夜里看书的习惯,李顺自己也有。

  再有就是李顺就是比较溺爱孩子的父亲,这倔老头儿自己小时候跟着自己的爹爹吃了苦,说啥也不愿意自己孩子吃苦的。

  李顺骂孩子就是跟李学武的爷爷学的,但是李学武的爷爷骂人更狠,不分场合和时间,吃饭也骂你,所以李顺的胃就有些不好,好在自己有手艺,一直调理着。

  等到李顺有了自己的孩子,该打打,该骂骂,却是注意时间和场合的,孩子吃饭时是不会打骂的,孩子睡觉前是不会打骂的。

  李学武说是在家不受待见,但是却从来没有被李顺叫起来去捡马粪的,这倔老头儿最难的时候认可不买衣服,不吃饱,也得给几个孩子吃饱饭。

  李顺知道自己这个二小子就是纯粹的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小的时候糟践家里的家物事儿,大一点儿出去糟践别人家的......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殊情况,孩子多,顾不过来,打骂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顶着一脑袋鸡窝头,抓了抓头顶的乱发,胡子拉碴的,迷迷糊糊地洗了脸。

  刚收拾出格人样儿想坐下吃饭,李顺就坐在边儿上交代开了。

  “一会儿先去道口儿理发店把头发理了,看看你,像个什么样子?”

  周日供销社、粮食店等服务类商店是不关门儿的,理发店就是不关门儿,因为只有这一天是人最多的时候。

  李学武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感觉是有点儿长,前刘海儿都快遮住眼睛了,一会儿真得去理一下了。

  李顺指着米粥说道:“你快点儿吃,今天人多”

  李学武这才开始开始吃早饭。

  李顺看儿子开始吃饭,说道:“我跟你说啊,再刮刮胡子,你看看你,什么样子啊,19岁的大小伙子跟你爹一个模样”

  李学武嘴里含着粥点头应着。

  自己老爹嘴里不停地说了一大堆,大概意思就是今天自己得跟大哥去一趟他丈人家,给送些米粮。

  大嫂家在密云石城子红星公社,骑自行车得骑三个多小时。

  每个月李顺都会叫大哥往他老丈人家送一趟粮食。

  今年的新年在一月份,想着趁李学武在家,哥俩儿一起送一趟,下个月就不去了。

  李顺嘱咐完,最后还问了一句:“我说的你记住没有?”

  李学武赶紧点点头道:“记住了”

  李顺看着李学武吃晚饭晃晃悠悠又要往炕上躺,皱着眉头道:“记住了赶紧穿衣服去理发”

  李学武赶紧应了,起身穿衣服,戴帽子,推着大姥给擦得锃亮的自行车出了门。

  李顺对儿子从来都是没好脸色的,无论大哥还是老三,小时候更是打的厉害。

  对待女儿和儿媳妇儿却是和蔼可亲,从不说一句严厉的话。

  大嫂打进了门,跟婆婆可能拌过嘴,但是对公公那是打心眼儿里敬服的。

  没别的原因,只因赵家也是9口人。

  大嫂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大的18岁,老二16岁,老三14岁,小丫头11岁,父母健在,还有爷爷奶奶。

  这年头儿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多,大嫂家更是如此。

  因为大嫂读书早,读得好,就一直读。

  大儿子成绩也好,但是在初中的时候家里供不上了。

  大嫂的父亲愁的一夜没合眼,最后硬是狠心定了让大嫂继续读的决定。

  因为在农村,一个女孩儿如果不读书就得嫁人了。

  大嫂也是跟着哭了一宿。

  大嫂的父亲不忍心自己闺女就这么断了未来的路,便让大儿子回了家,跟着下地干活儿。

  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老一辈儿的思想,姑娘就是替别人养的,甚少有读书的,即使读书了也是到了年龄就不让读了,回家开婚。

  村里人都议论纷纷,但是大嫂的父亲固执地继续供了大嫂读书。

  本来大嫂一毕业,上了班儿领工资以后是可以贴补家里的,但是刚一分配工作就跟大哥结了婚。

  自打跟大哥结婚后,只能偷偷地给家里钱,就怕婆婆不高兴。

  可哪知道自己结婚后送钱回家却被老父亲骂了一顿撵了回来。

  大嫂的父亲跟着上门儿亲自道歉,这事儿把李顺闹得很是尴尬。

  李家起初也是不同意大哥找个农村媳妇儿的,因为大嫂太泼辣,不如城里女孩儿柔顺。

第155章 丁师傅

首节上一节86/21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