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身放三寸毫光,轻而易举洞穿罗摩的防御。
只要不是面对大军围攻,群弩齐射,李弘文不惧任何人。
扑通!
罗摩尸体倒地,眼中满是解脱。
“别杀我!别杀我!”
不可一世的少年天子,终究破了防。
“老夫不会杀你……”李弘文用龙袍擦拭剑身血液,“老夫要诛心。”
刘融被囚禁。
夜色已散,东方即白。
金光洒落重重台阶,殿陛中央的玉龙,好似即将飞腾。
梁岳一步步登阶。
一百年前,众兄弟登上台阶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斯人已逝,唯剩梁岳一人。
登上顶端,太极殿前。
只见,建康繁华,社稷江山。
太阳普照,万物争春。
时隔百年,重走太极殿台阶。
又是一番人间,一段新的历史。
玄孙梁衍不知何时站在他的身后。
梁岳转过身,眼中玄光流转,说:“衍儿。”
“孙儿在!”
“成为高祖的影子吧。”
金光洒在梁岳肩上,留给梁衍的是影子。
“是!”
梁衍低下头,影子覆盖全身。
“接下来,准备禅位,二王三恪,留一个体面。”
元徽二年(508)。
刘融被废,囚禁终身。开始清算参与屠杀大臣的宗室,扶持幼帝刘观为皇帝,改元明。
梁衍拜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扬州刺史,封爵梁王。再以刘观名义下令清正历史。
恢复刘义符名誉、加封徐羡之、谢晦等元嘉老臣,降封檀道济、林坚、萧宏之等人爵位。
历史真相揭开,有老人落泪,也有新人震惊。
梁岳的贡献也被重写,在高祖梁岳授意之下,史书有意抹去梁岳与道教、与灵宝道号的关系。
下半年,对林氏、兰陵萧氏等家族进行清算,清除各地乱匪。
在先天高手以及大军的帮助下,这些武学世家没有引起多少混乱。
梁衍轻松控制大局。
次年,明元年(509年)
朝中大局已定,梁衍又有战功在身,二十八的年龄,威望十足。
朝中屡屡有人劝进,梁衍不允,再三推辞,继续带兵征战,击退胡虏,讨伐宗室叛贼。
明二年(510年)。
梁衍解决一切障碍,没有分裂风险,最终还是黄袍加身。
“哎,你们真是害苦了朕。”
这一年,梁衍正式称帝。
国号:梁。改元:开平。
刘观禅让,降为广陵王。新天子册封刘义符后人为寻阳王。
梁衍参照刘邦旧例,只追父亲为太上皇。
宋国灭亡,国祚九十七年。
长江之畔,大江东去。
梁岳屹立江边,江风吹拂衣裳。
他拒绝所有追封,依旧孑然一身。
悠悠长河,与他无关。
他是为前人而来,也是为了长生而去。
这个时代终究不属于自己。
宋国已亡,前尘往事,彻底盖棺定论。
“历史,翻篇了。”
(求月票)
第111章 神仙传法,敕勒阴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梁岳静立江畔良久,为前人正名之后,总觉得内心空落。
除了自己这个尸解仙,死的人永远停在生前的遗憾一刻。
好在将他们的故事说了出来。
“后面,该为新的一世考虑了。”
长生逍遥,方是自己的本意。
这个时代并不适合自己,如今是开平元年(510年),自己二十岁。
距离人仙时代还剩下二十年。
微薄灵气会缓慢使得草木具有灵性,人类依靠草木灵气,可修炼属性之气血。
但这个过程注定是缓慢的,梁岳不仅没能摘桃子,反而要背负着时代前进。
当年刘安遗留的内力财富,已不足供自己完成命格目标。
“或许可以利用天眼之法快速渡过第二世,死后重生一百年,方是人仙盛世。”
在此之前,可布武天下,推动武学发展。
醒来之日,顺便摘一摘桃子。
炼天眼需要宝塔,看来得让梁衍加快进度了。
想到这里,梁岳消失不见。
建康城,太极殿。
今日,举行登基大典。
皇帝梁衍戴上沉重冠冕华服。
文武百官,礼乐华章,香火焚天,祭告上苍。
外围更有数万民众围观。
文武百官,众生百态,有人欣喜,有人不服。
梁衍知道他接的是一个烂摊子。
不亚于东晋末年的烂摊,北伐已不是第一要务,当务之急是统合南朝。
这时,群臣喧哗。
只见祭坛之上,青烟汇聚成一条张牙舞爪的青龙,久久才散。
“真龙降世,神仙显灵!!”
“天命所归!”
群臣叩拜,百姓们纷纷跪下。
梁衍笑了笑,他明白是高祖在帮自己。
“也好,就让我为高祖之影,助力高祖长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梁氏称帝、又有长生神仙,此乃上苍眷顾也。
即位之后,梁衍大赦天下,颁布轻徭薄赋、广辟良田、提拔良吏、改革刑律等政策。
梁律正式取代晋律。
做完这些,梁衍这才回到后花园休息,换换上一身便服,他开始思索建造九层浮屠。
现在不宜大兴土木。
国库本来没什么钱,看来只能从自家腰包里掏了。
二十七丈高的宝塔,还得按照形制,那得发动不少工匠,又是一笔巨大支出。
此时,太监前来汇报。
“陛下,栖元寺道人昙度前来拜访。”
梁衍坐直了身子,眼神渐渐发亮。
“让昙度进来!”
很快,走进来一个慈眉善目的僧人。
“昙度拜见陛下!”
“长老来得正好,朕对佛法仰慕已久,本想召见长老,岂料长老先来了。”
佛学历经百年发展,其富裕程度丝毫不亚于门阀世家。
“陛下,这就是佛缘,陛下是菩萨转世。”
两人聊得其乐融融,梁衍还真对佛法有研究。
昙度意识到这是佛教成为国教的机遇。
“朕打算打造一座九层浮屠,浮屠高二十七丈,以令世人瞻仰佛法之高深。”
“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