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身价千亿的老总苏白,他的户口,居然在他的老家。
别觉得两人的表情太过夸张,现如今很多龙国富豪、明星,别说户口了,很多人连国籍都换了。
当两人得知苏白要回宜城过年的时候,还以为苏白的家肯定在宜城市区,毕竟以苏白的身价,哪怕是宜城最贵的小区,他都能论栋买。
可事实和两人想的天差地别。
苏白不仅没在宜城买房,他的籍贯一栏,还是那个他高中时一直想更换的狗儿村。
还是那个,让他青春时期,一直难以启齿的狗儿村。
反应过来后,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小吴,自然不会让冷场的情况出现,主动帮苏白把驾驶证放进扶手箱后,小吴一脸严肃地问道。
“那我就很好奇了,从您读书时期的难以启齿,再到您刚才提到自己老家时的坦然自若...”
“是什么,让您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呢...”
坐在后面的李成远好几次想把摄像机打开,把这段对话录下来。
一个千亿老总和狗儿村的故事。
这地气接的,都快冒烟了。
这种话题性的故事不能剪进纪录片里,对于李成远这种黄金制片人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开车的苏白并没有注意到后面难受得想自尽的李成远,而一边通过后视镜查看后方车辆,一边语气轻松地回答小吴的问题。
“因为我后来才意识到...”
“那不是我的黑历史,而是我来时的路。”
一句话,给小吴都干沉默了。
是啊。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个社会,大家都忙着抬头向钱看。
谁又会回首来时路呢。
“受教了苏总。”
小吴服了,他是真服了。
当苏白说出“那不是我的黑历史,而是我来时的路”这句话的时候,《人民企业家》这档节目,已经彻底升华到了另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民企业家,这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标签,也不是一项带着正治色彩的任务。
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并不是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的,他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平复了心情的小吴,看向苏白的目光终于不再带着主持人的意味,而是像一位朋友那样,出现了感情色彩。
“苏总,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希望节目录制结束以后,我们能常联系。”
开着车的苏白扭头一笑。
“好啊,能有你这样的朋友,我还求之不得呢。”
顿时,车里的气氛立马活跃起来。
而一直坐在后排的李成远,看着前面交谈甚欢的两人,心中感慨良多。
他对小吴再了解不过,这位知名节目主持人看着风趣幽默,私下却性子孤僻,很少结交朋友,就连李成远自己,都没有小吴的私人联系方式。
而现在,仅仅几个小时,小吴就主动向苏白要起了联系方式。
是因为苏白的身份?你怕是小看了小吴的职业了。
李成远的目光落在苏白的侧脸上。
是因为苏白的人格魅力。
怪不得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在未上市的前提下,把自己的资产做到千亿级别。
以他让小吴都为之折服的人格魅力,估计苏白的未来,远远不止现在这么简单。
怪不得,怪不得上面点了名要让他们来专访苏白。
如果节目继续这样拍下去,那哪里是在为苏白造势啊。
那分明就是在造神。
想想看,连小吴都打心眼儿里佩服的人。
节目一放出去,全国人民能不喜欢?
第041章狗儿村
从宜城往南30里下国道,拐进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
直到来到一个分叉口,看到蓝色道路提示牌上的狗儿村,这就是苏白的老家了。
狗儿村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由于丘陵地形的原因,早些年狗儿村的村民一直呈散居形态。
后来村里03年通了公路,11年通了自来水,15年通了天然气,同年原本坑坑洼洼的石子儿路,也被修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
18年的新农村建设,把原本几十户的狗儿村村民,集中搬迁到了现在的新农村,把光纤宽带也接通了。
自此家家户户住上了两层楼的小洋楼,从田里干活回来,第一件事准是在院坝里把腿上的泥巴冲洗干净,免得踩脏了家里铺的地砖。
这些年受城市化的影响,年轻人大都在外工作,平时的狗儿村见不到几个年轻人,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后来教育也开始卷了,城里的年轻人不想看到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纷纷把孩子接到城里去读书。
所以狗儿村大多时候,以留守老人居多。
这些老人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种着满园子的青菜,养着子女最爱吃的鸡鸭鹅。
然后每天早起撕下一页日历,掰着指头算,还有多久到腊月,还有多久到年三十儿。
因为一到年底,他们在外工作的孩子,就会回到这片世世代代生养他们的土地。
一到年底,平时一声狗叫都能传出二里地的狗儿村,就会笼罩在一片热闹喧哗的烟火气中,热闹非凡。
盼着...盼着,年底终于来了。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由于很多年轻人会赶在今天回村。
一大早,狗儿村就喧闹了起来。
各家母亲忙着摘菜切肉,父亲们忙着捉鸡宰鸭,红彤彤的柴火灶里塞满了平时舍不得用的大块木头柴火,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在冒着白烟。
村里时不时响起鞭炮声,成群结队的孩子炸完茅坑炸树洞,吓得全村的狗子都缩在家里不敢出来。
一群老人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全都换上了干净的衣裳,喜笑颜开地闲聊间,总会时不时扭头眺望供马路的尽头。
不多时,远处总会传来汽车鸣笛声,然后挂着各省不同牌照的小汽车,纷纷朝着狗儿村的方向驶来。
狗儿村在外飘零的小狗儿们,回家了。
...
狗儿村的今天无疑是热闹的,可要说谁家最热闹,那肯定是村东头庭院里种着桂花树的那家了。
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句话用来形容苏家,再合适不过。
苏家往上倒四代,全是根正苗红的贫农。
一直到了苏白父亲苏国良这一代,用赊来的两斗米,跟着邻村的木匠学手艺,靠着给十里八乡打家具,建了狗儿村第一栋红砖瓦房。
后来苏国良经人介绍,娶了隔壁生产队会计的女儿许金凤,这才算是成了家。
婚后第一年生了大儿子苏震,两年后有了二女儿苏芸,然后是小儿子苏白。
一家人也算得上儿女双全,家庭和睦。
故事到了这里,苏家也只能说是普普通通。
毕竟九十年代沿海打工潮兴起后,村里的胆子大的年轻人都去沿海闯生活,其中不乏很多人闯出了名堂。
后来狗儿村的红砖房越来越多,还越修越大,越修越好。
只有苏国良还守着他的木匠手艺,最早修的红砖房,也成了村里最旧的那一栋。
苏家,也成了狗儿村最不起眼的那一户。
如果非要问苏家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家里那贴了整整一墙的奖状了。
狗儿村的老人常说,苏白是龙王爷送来的,因为他出生那天,整个宜城大雨瓢泼,河里的水涨了一大截。
苏白也不负众望,读书年年得第一,每次往家里带奖状的时候,狗儿村总有孩子被揍得嗷嗷哭。
直到十年前的夏天,县里领导带着人敲锣打鼓地来到狗儿村,全村人才知道,那个平时总是笑容腼腆的苏家小儿子苏白,成了宜城市高考状元。
苏家,这才算彻底扬眉吐气了一回。
后来?
后来的苏家才知道,他们扬眉吐气得太早了。
高考状元,不是苏白的巅峰,仅仅只是开始。
从大一兼职创业挣下第一个一百万开始,再到大二辍学创立大米科技,苏白在富豪榜上一路狂奔,连带着狗儿村的苏家也鸡犬飞升。
都说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勾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
这些年的苏家门庭,从没冷落过。
就连出了五服的远亲,逢年过节也会拎着礼物来苏家走动。
按道理有钱也有有钱的烦恼,比如总有亲戚问你借钱,不借吧,面子上过不去,借吧,对方大概率拖着不还。
但是在苏家,这种糟心事从来没有出现过。
一是以苏白现在的资产,但凡有点脑子的亲戚都知道,问苏家借钱是最愚蠢的行为。
能有苏白这样的亲戚当人脉,比借多少钱都好使。
就像苏白在县里捐建了一所高中,苏白当老师的大哥苏震,没两年就被市里提拔为高中校长。
连带着好几个亲戚都被解决了编制问题。
就像苏白在宜城投资建厂,苏白当医生的二姐,没多久就被成了市医院的管理层。
所以苏家的亲戚都清楚,相比于借钱,和苏白搞好关系,多礼尚往来,才是相处之道。
至于第二个原因嘛,那就不得不提到,苏白的母亲许金凤了。
许金凤年轻时候算过八字,算命先生对着许金凤的八字写写算算了半许金凤八字带贵子,晚年能享子女福。
当时许金凤还在想,自己这个“贵子”,到底能贵成啥样。
前两年许金凤问了好几个村子,终于找到当年那个半瞎的算命先生,阔气地送了两头羊。
不为别的,因为许金凤的三儿子,确实贵,还贵得相当离谱,都身价千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