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港岛电影人 第338节

  观众的好奇心被声音的描述和突然出现的手臂给勾起来了。

  通过对话,通过表现性的声音前导,不但没有让观众因此感到枯燥,反而反而使得不少人对于接下来要出场的石神提起了兴趣。

  电影继续。

  黑夜。

  蜿蜒长长的柏油路,路边的长灯明明灭灭。

  一位穿着厚厚的的确良夹克,身子略显佝偻的男人侧影出现在荧幕上。

  横轴长镜头下,男人步伐很慢。

  这部电影中,升格降格的镜头基本没有,影片中人物的节奏全都是真实演绎。

  所以,当男人步伐缓慢的时候,再加上闪烁的灯光与拉长阴影的对比,给观众一种很压抑的沉重感。

  景色和光影都显得肃杀,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受到冬季的压抑。

  明明灭灭的灯光造就一种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感,光线把画面分割成两部分,石神似乎总是站在昏暗的一边。

  老旧棕色翻盖式公文包,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在《嫌疑人》中的包是一种很特殊隐性符号。

  刻板印象里,石神老旧的公文包表明了他的理性外边,蕴含着他刻板、念旧和遵循自我陈规的暗示。

  包在这里被吴孝祖赋予了社会属性,给观众以暗示和对人物的表性展示。

  每个人物都有包。

  石神的棕色翻盖式老旧公文包,黄秋笙的简单黑色商务杜勒斯包,表现出人物的干练、逻辑性强及精明。

  阿静的斜跨的坤包,既表现了独立又表现了柔弱。

  包括片子张白汁扮演的小美这个女儿,她的鲜艳颜色的书包都是一种希望的展现。

  所以,片子里,当希望被侵犯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反击!

  这是吴孝祖的展现。

  断续的长灯下。

  观众第一次看到石神的脸部特写!

  老式的眼镜,眼神略显麻木无神,脸色蜡黄,却十分消瘦。

  平凡的好似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上班族。让观众看到他,似乎就看到了自己。

  吴孝祖当初与张国讲的时候就特意强调过,不希望他来演!

  如果许多人看到张国扮演的石神之后,第一眼就赞美:演得好!

  那么就太形式、太浮于表面了!

  吴孝祖需要的生活,需要的是演员的呼吸感,需要的是烟火味道,就是不需要演技。

  既不能是大明星张国,也不能是塑造出的某个人!

  后世,小黄鸭周冬育和余罪是新生代小花小草中最有生活气和呼吸感的演员,最起码他们正在往这条道上走。

  反之……走路都能走出六亲不认感觉的杨天宝真的满屏都透着尴尬气氛。

  她似乎随时都能冲出屏幕,一把拽住观众的脖领子瞪眼大吼:你看看!你看看!你看看老娘多会演!胯胯轴子我都快甩飞了,像不像白领精英?!!我努力演出的演技好不好?

  至于金鹰影帝李峰峰和影后玛尔扎哈迪丽耷拉也都有这个毛病。他们极力想要证明给观众,我很会演!

  当观众觉得你很会演的时候,你这个角色是失败的!

  叮铃铃……这声铃声很舒缓!

  一辆红色的自行车行驶进入画面,石神身子僵了下,下意识弯下腰去系鞋带,仿佛是就是为了等待这辆自行车经过身边。

  梅艳邡扮演的女主角阿静穿着长裙,外套对襟针织衫,骑着红色自行车,后座上横坐着一个白皙可爱的女孩,正是小萝莉张白汁扮演的女儿,身后背着明黄色的书包,一只小手搂着女主角的腰,另一只手捧着一个长着鲜艳小野花的花盆。

  声音渐远。

  一只海鸥扑闪着翅膀,忽如落在到长灯上,明明灭灭的灯恢复了光亮。

  直接打在了石神的身上。

  唰!

  石神耷拉的眼皮慢慢抬起。《嫌疑人》的片名在上边正式出现!

  “哇!这是张国啊!!!”

  此时,观众们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平庸的男人竟然是他们印象中丰神俊朗的哥哥张国!

  徐与吴雨森也对视了一眼,也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张国拍戏很自恋这是圈内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没想到这次牺牲这么大!其身上没有丝毫张国的味道。

  不提整部电影如何,张国创造的这个石神一下子就让许多电影评论人产生了惊喜感。

  没办法,他们就吃这一套!

  观众则也是好奇不已。

  张国还真的没有以这种形象出现过。

  短短几分钟的开场,就给了众人一个惊喜!

  海报上虽然发过宣传照,但那是静态图片,并无法完成传达人物情感。电影不一样!

  张国给众人的惊喜很多。

  但,众多电影人却看到了很多让他们一外地的点。

  光线的分裂运用,表明了石神碎裂的人生。

  老旧的公文包、闪烁的长灯、红色自行车、花盆中的小野花,还有突然给人以转运希望的海鸥。

  整部电影开场很压抑,但是最后的海鸥又给人带来的了希望。

  尤其是电影使用的长焦镜头,丰富且深远的景深运用,都让接受过新浪潮的一些电影人和影评人目光中露出一点追寻。

  “诗意现实主义?”

  区丁坪这位全港著名的美术指导忍不住看向旁边的严昊和谭家明几人。

  “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但是镜头和景深的运用有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的影子。刚刚这几个细节的展示,掺杂着表现主义!”严昊想了想还是没有贬低吴孝祖。

  对于这位不着调的后辈,他们这些前辈也是无可奈何。

  金马金像两个最佳导演加身,吴孝祖最起码在底蕴上,已经不低于他们这些艺术电影的前辈了。甚至犹有过之!

  “这扑街真玩起艺术电影了?诗意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交融表现?”麦加有点不可思议的看了看前几排的吴孝祖。

  对方这是奔着再次金马金像电影奖项去了啊??想到这,麦加嘴角抽搐了一下。

  魂淡,你这是练手玩玩???

第402章 那一抹最忧伤的蓝,光影下命运的择选

  OS:求推荐票,求月票!

  电影序章开篇,吴孝祖建造了一副画面清美、色彩忧伤的影像世界。

  横轴长镜头,惊艳了整个戏厅。

  气氛与节奏的营造好像一本书缓缓打开。

  这部电影,他突破了自我的风格化叙事方式,采用了更细腻、含蓄、唯美镜头语言讲述这个美好又惆怅、恬淡又嘈杂、失望又充满希望的故事。

  他试图用影像去触摸个体的细腻与情感,从而延伸对于影片中命运的思考。

  石神这个人物本人,就不断在寻找内心失落的精神依靠。

  所以,镜头下的他,会有一种淡淡的镜头疏离,让观众感觉这个人好像是一个近在咫尺的身边人,但真的去触摸,却又会发现对方相隔千里,行走在自我的世界里。

  这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去沉下心,客观的去看待这段感情和这个故事。

  这一次。

  他很希望可以拍一部悲伤中有美好、温暖和希望的东西。

  所以,这部电影的光影采用了冷暖色调交织。邹林、余家胺在这部戏上花费的心思和功夫,足够他们轧十几部戏。

  潘蘅生、敖志君两位金牌摄像师更是煎熬,拍摄期间每日睡眠不足5个小时。要不然你以为张国、梅艳邡等演员全零片酬演戏的前提下,350万的摄制投资花在哪了?全花在了吴孝祖的实验上!

  歌德在《色彩理论》中表述过一个理论:黄色与蓝色是两种基本色质,构成了色轴上两个极点。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前世1993年拍摄了一部《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影片中对蓝色的运用及论调,绝对是教科书级别。

  这一世,吴孝祖提前6年率先大尝试胆蓝色论调对人物的表达及影片渲染,或许没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纯粹和偏执,但一定是对华语电影的一次色彩教学,甚至对于世界电影都是一次刷新认知的创新。

  电影界下一次色彩教学可能需要等到老谋子横空出世的时候才可以。。。色彩的美学概念及运用上,老谋子绝对是世界级大师,影响影坛。

  《嫌疑人》的开头色彩基调是就是蓝色,忧伤、冷调、纯净、空虚、理性。希望和温暖,只会在大量冷灰烘托的少数暖色中展现。比如序章开头,小女孩的黄色书包,阿静的红色自行车。

  这是吴孝祖对于宿命的光影化解读。

  这一抹忧伤的蓝色,确实把观众浮躁的心思给沉淀下来。

  运动镜头下,穿梭过九龙城寨的石板路。

  石神拎着包站在复道式筒子楼楼下,这是一处外弧形的大楼梯。楼梯下,杂乱的堆着各种杂物。

  镜头跟着人慢慢的摇上楼梯,单排屋子前边楼道,逼仄楼道内显得十分拥堵,坑坑洼洼的过道里还藏着脏水。

  锅碗瓢盆、晾衣杆等杂乱无章的随意乱放,十分潮冷。

  石神显得很安静的默默走过。

  “嘎吱”

  错身而过的一处干净的房门突然打开,梅艳邡扮演的阿静端着一盆小野花走出来。

  她的门内挂着一人高的简易试衣镜面。

  “石老师。”阿静挂着客气的浅笑。

  石神往后退了两步,略显仓促的欠了欠身子点点头。中景镜头下,两人之间被杂乱的货物阻拦。

  清冷的夜色散射光营造了隔离与忐忑。镜头转向门内壁上挂着的镜子,光源来自于楼道内昏暗的灯光,经过地面坑坑洼洼内水迹反射,形成了蓝灰的散射光,冷冷呈现在镜像中,这处镜像的运用让远处的过道与上处黑暗形成了呼应,使整个画面明暗反差格外强烈。

  石神伫立在走廊,背过身去拧钥匙开门,动作很慢。

  散射光在他身上形成了一层轮廓,呈现出剪影效果。孤独、凄冷和阴郁的气氛立刻就出现了,似乎他随时会被灰蓝的黑暗吞没……

  镜头变焦,景深开始模糊。

  “啪”

  石神的主观镜头下,对方的门关缓缓合上,镜子的反射光影的角度就就发生改变。

  镜像内的光源在画面上就产生了变化,对方屋内的温暖灯光从镜面反射成一束光源打在石神的脸上。

  但!

  随着门关上,这抹温暖又瞬间消失不见。

首节上一节338/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