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 第71节

  越偏远的地方,越低级的单位,想要把媒体请来,给记者的车马费就越多。

  举个例子,如果陈贵良回到学校,二中想要请来媒体做宣传,就必须给记者们足够的车马费。以现在的行情,一个记者最少要给好几千,少数大报甚至得给上万元。

  当然,新概念这次请的都是本地媒体,以及外地媒体派驻魔都的记者。由于路程很近,不怎么耽误时间,《萌芽》也是大单位,一个记者给一两千即可。

  陈贵良直奔一等奖选手那几桌,半路被胡玮时喊住:“陈贵良,作家们喊你过去!”

  “等一下。”

  陈贵良说完就往楼下跑,到酒店客房取来两本书。

  胡玮时在楼道里等着,见他出来便问:“你干什么?”

  陈贵良把书举起来,笑道:“帮我表妹要签名。”

  其实陶雪只选了余桦和苏同要签名,但陈贵良自作主张,又去买了一本王檬的代表作。

  胡玮时领着他上楼,叮嘱道:“你跟名家教授们一起吃饭时,说话要注意分寸,别一不小心得罪人。”

  “明白。”陈贵良应承。

  他没傻到直接怒怼方方的地步。

  能怼出一个什么结果?

  “大才子,快过来!”铁疑热情招手。

  王檬和铁疑之间,给陈贵良留了一个座位。

  陈贵良加快脚步,跟铁疑握手道:“铁老师,你好。”

  铁疑笑道:“你认得出我啊。”

  “拜读过你的作品,在书上见过照片,”陈贵良说道,“没想到,真人比照片更漂亮。”

  铁疑极为受用,顿时哈哈大笑。

  陈贵良确实读过这位女作家的书,早期作品写得都还不错。

  铁疑帮忙介绍:“这位想必不用我介绍吧?”

  陈贵良伸出双手:“王老师好。”

  “你好,”王檬感慨道,“昨天我读了文章,就一直想跟你聊聊,小伙子前途不可限量啊。”

  陈贵良说:“顽劣拙作,贻笑大方。”

  王檬说道:“年轻人不要太谦虚,把你文章里那种舍我其谁的朝气拿出来。”

  余桦在旁边接腔:“这种气势,我已经见过了。前天我回酒店,听到有人喊‘余桦站住’。当时把我给吓一跳,还以为是谁读了《活着》,心里有气要来打我。没想到,是来找我要签名的。”

  “哈哈哈!”

  众人哄笑。

  评委会成员坐了两桌,一桌是作家,一桌是教授。

  作家有王檬、铁疑、余桦、苏同、马源、程村、叶欣、方方、叶兆衍、孙甘禄。

  教授们则分别来自十所高校。

  铁疑拉着陈贵良挨个做介绍,方方似乎显得有些不高兴。

  这跟陈贵良无关,纯粹两个女作家在暗中较劲儿。

  在场这么多作家,就她们两个是女的。铁疑直接把陈贵良拉住,一副女东家的架势,让方方感觉很没面子。

  瑟什么?

  认人完毕,陈贵良终于落座。

  余桦问道:“喝酒不?”

  “能喝一点点。”陈贵良说。

  “那就倒上!”

  马源把酒瓶推过来。

  作家们纷纷起哄,说陈贵良迟到了,要先罚他一杯。

  陈贵良只能喝下。

  “妈的,你那篇文章是真牛逼。怎么写出来的?”余桦拿出一根烟叼着,顺手又给其他男作家抛烟。

  陈贵良说:“本来写的白话文,但感染力有点不够,干脆就改成用古诗文来写。”

  余桦笑道:“我读你的初赛文章时,还以为你找人代笔的。”

  “剑走偏锋而已,古文更能吸引眼球。”陈贵良道。

  程村夹了一口菜,边嚼边说:“有空就来榕树下写文章呗,年轻人要擅于利用网络。”

  陈贵良问:“程老师还在榕树下有职务?”

  “我是榕树下的艺术总监。网站给我开了工资,我也要帮忙拉人嘛。”程村说道。

  陈贵良说:“程老师既然发话,我有机会就去榕树下投稿。”

  马源吞云吐雾道:“同济跟新概念没有合作。但你如果想来同济,我可以帮你争取名额,到时候读硕读博我都可以带你。”

  “嘿,老马,你这就抢人了?”苏同说道,“陈贵良,你不如来我们北师大。北师大的中文系,可比同济要好得多。”

  马源笑骂:“草,我是同济的教授,帮学校招人那天经地义。你又不是北师大教授,你凑什么热闹?”

  “我北师大校友啊。”苏同说道。

  王檬出声:“好啦,招生的在那一桌,我们就不提这个事了。”

  这些作家,公共场合还稍微注意形象,酒桌上大部分都没个正形。

  随着三五杯酒下肚,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就连女作家都开始吐脏字。

  刚开始还围绕陈贵良聊天,渐渐就各聊各的。

  到了三月份,有两人要去法国,参加法国图书沙龙。他们商量着在哪里汇合,然后一起飞过去。还有人让他们做代购,给自己老婆带点奢侈品。

  聊着聊着,又顺着这个话题,聊到法国的电影、美术和文学。

  某些作家,对法国极尽吹捧之能事,似乎法国的母蚊子也性感浪漫。

  陈贵良默默吃菜,就像在听自己的政治老师吹牛逼。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对本国经济和文化的不自信。

  放在现阶段,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多数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观念需要随着时代慢慢改变。

  一直改不过来,必然被时代抛弃!

  见喝得差不多了,陈贵良终于拿出那两本书,跑去找王檬和苏同要签名。

  而且强调是给表妹要的,免得其他作家没面子。

  “走了,走了,开研讨会去。”余桦喝得有点多,一手提着自己的羽绒服,一手跟陈贵良勾肩搭背。

  一股烟酒味传来,陈贵良很想把他推开。

  那些一等奖获得者,见陈贵良和余桦如此亲密,倒是一个个都羡慕得不行。

  研讨会在一间大厅举行,还要再过一会儿才开始。

  三四十家媒体记者,趁机采访知名作家和教授,采访陈贵良的反而没几个。

  因为在研讨会上,也可以向陈贵良提问。

  “陈贵良你好。”一个三十多岁的女记者走来。

  “你好。”

  “我是《沪青报》记者张新萍,能采访你一下吗?”

  “荣幸之至。”

第65章【七步成诗?人前显圣!】

  张新萍微笑道:“不要紧张,就当是平时聊天。”

  “好。”陈贵良说。

  张新萍:“什么促使你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

  陈贵良:“高考降分录取。”

  张新萍:“不是对文学的热爱?又或者受校友的影响?”

  陈贵良:“我高三了。”

  张新萍:“平时都看些什么书?说具体一点,不要总是回答三两个字。”

  陈贵良:“什么都看。小学去垃圾堆里捡书看,初中借同学的武侠小说,高中去旧书摊或者盗版书店找书。”

  张新萍:“垃圾堆找书?”

  陈贵良:“对。我们隔壁村,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场,专门用来倒工厂炭渣和城市垃圾。我小学时候的铅笔,都是从垃圾堆里捡的。还捡到《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虽然有污损和缺页,但用来消遣足够了。”

  张新萍:“你是农村孩子?家里很穷吗?”

  陈贵良:“留守儿童。家境还行,不愁吃穿。”

  采访还在继续。

  张新萍的提问比较善意,没有为难一个高中生。

  尤其听说陈贵良是留守儿童,她甚至故意问得很浅显,想塑造一个努力学习、热爱文学的农村质朴少年形象。

  ……

  文学研讨会有基本流程。

  新概念总干事李奇刚,先致欢迎词,介绍研讨主题,再介绍现场的参与人员。

  然后,陈贵良身为作者,大致讲述自己的文章。

  “序文,我就不讲了,各位老师都清楚。”

  “诗文部分,我讲一下结构。这首诗没有堆砌辞藻,每一句都有具体的意义。”

  “前面八句,概述整个故事。即玄鸟冲破鸿蒙,飞往瀛州寻仙。”

  “接下来十六句,详细阐述寻仙的过程。包括玄鸟获得的帮助和鼓励,以及它遭遇的种种艰险困境,最终坚韧不拔化险为夷。”

  “再后面八句,写千古兴亡如云烟,玄鸟的精神却不灭,华夏儿女应该继承这种精神。”

  “最后四句,写我的个人志向。”

  陈贵良讲完,一阵掌声响起。

  却是那些一等奖获得者在拍巴掌,他们已经拿到了诗文,但有些地方没怎么读懂。

  而且,真有获奖者认为,陈贵良在堆砌辞藻。

  现在讲出来,再对照诗文,就非常好理解了。

首节上一节71/1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