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3D电影只有好莱坞制作得出来,国内电影是做不出来的。
那从此以后外国电影都特么一百多块的票价,而国内电影就三十四块。
就看那些国内资本,谁特么还愿意投资和发展国产电影,直接去引进海外电影那不更赚?而且是比国产电影几倍的赚。
届时,好莱坞电影对国产电影的压制能力倍增,国产电影从业者的信心只会越来越低,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只会更加崇洋媚外。
“抛开我个人影响,这票价一旦落实也是弊大于利啊。”华逸尘直截了当地道。
安茜微微点头,华逸尘联想到了什么她不知道,但在她的思路下,也认可华逸尘这个观点。
韩三坪和彭静稍弯了下眉眼,目光中透露出些许满意的色泽。
华逸尘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他考虑问题的层面不只在于个人利益,而是放眼更宽阔的格局之中。
这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点,韩三坪于此说道:“弊大还是利大,要看从哪些角度来看。”
华逸尘和安茜一怔,难道是自己想得太浅了?
也是,官方既然能够接受,那肯定是有正常思维下琢磨不透的眼光和方向。
茶壶里的水烧开了,韩三坪倒了两杯茶递来,“来,喝茶。”
华逸尘和安茜接过小茶杯,看着韩三坪递茶给彭静的动作,静待他解惑。
第512章 又是一盘大棋
想要推动某一事物的发展,那把事物相关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效率最大化。
不然,事物相关各有各的想法和打算,那事物发展的动力就算在推动着向前进,也会显得效率不足。
眼下,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就是这样的情况。
数字电影领域经过几次官方布局来推动,如今虽是已呈爆发发展之势,但胶片电影领域仍是国内整个电影行业所占市场份额大头的存在。
这对于外行资本和想入行的文化个体来说,行业一分为二有了两个选择,一边是新兴领域很有潜力但却不成熟,一边好像没了潜力但成熟且稳定,入行去哪边发展就会有所纠结。
纵使国家在大力推动数字电影领域的发展,可胶片电影领域只要还是尾大不掉的局面,它的存在就是发展数字电影的阻碍。
别看华艺、博纳、光线等影视大企陆续转数字电影领域了,但这些民营企业只是传统电影行业组成的一小部份。
传统电影行业由国营伊始,就算随政策的开放,企业形态也是国资与民资共同入股的形式。
这些国资与衍生出来的官僚民资,才是胶片电影行业的大流。
像华艺、光线等纯民资,可以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做出从胶片转数字的企业发展调整。
但是,那些大流圈子很难这么做。
就拿胶片厂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只要有胶片电影发行,就要去胶片厂生产放映电影的胶片,而那些掌控渠道的大流圈子就永不缺活。
不缺活,就代表年年稳赚。
如果让他们转数字电影,就代表要让他们放弃稳赚甚至是爆赚不赔的这个买卖,谁又愿意呢?
所以看这几年的行情,05年出台政策至今都4年了,当初胶片影院1000家,后来发展至1200家。
随后民资企业转数字领域又下降了点规模,然而如今还有900多家胶片影院存在,数字影院也才近400家。
这900多家胶片影院,显然大部分都是国资与官僚民资结合起来的传统大流圈子所控。
这些传统大流圈子的利益链,早已经是很牢固的了。
且在国家推动数字电影领域的当下,随着胶片电影的数量逐年减少,传统大流圈子的发展已经被封了路,让他们的利益链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
在这个闭合的环中,以生产胶片这一环为例,若想要赚得更多,就要提高胶片的单价。
提高了胶片的单价,那胶片电影的投资群体就要加大投资,不然发行胶片的成本都不够。
然而,在利益链闭环的环境中,往往掌控生产胶片渠道的资本又是投资这部电影的投资人之一。
这就等于是,自己提高了胶片的单价,却又要拿更多的钱去投资电影。
这一来二去压根没多赚的余地,属于是一根筋两头堵了。
组成利益链闭环的胶片环节是如此,那其余能够形成闭环的利益环节也大差不差是这个情况,使得胶片电影行业从07年开始就停止了发展。
可饶是如此,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就去改行。
不发展不代表不赚钱,不代表躺着盈利的环境就消失了。
若是去数字领域新环境,那不得重新开始搞吗?
也因如此,国家在这几年既出台众多补贴政策,又出台不少扶持数字电影的发展政策,这些传统大流圈子一直不为所动,包括很多省级官方企业也无动于衷。
补贴也好,扶持也罢,跟稳定闭环的躺赚利益相比,力度还是小了。
可是对国家而言,再拔高补贴和扶持的力度,难不成让这些圈子原封不动搬进新领域,完美过度到新行业从开始就再形成资源渠道垄断的局面不成?
这显然不可能。
可国家若想再发力,让数字电影领域更进一步,致使这些传统圈子的人除旧赴新,只能另想他法。
内部不决,那就从外部想办法。
一如当年“两弹一星”初期的时候,北边的阿苏来了大批科学家帮助国内科学家搞研究。
有些人不乐意,觉得大国重器要自主研发,跟思想开放者们有所争执。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换,没多久阿苏又把科学家都撤走了,跟阿华闹掰了。
在这压力之下,内部就拧成了一股绳,国内科学家们只能自主研发“两弹一星”。
过程是艰难且有压力的,但结果是好的,这也是华夏儿女自古以来都具备的强大韧性,没条件就创造条件,没环境就创造环境。
而政治智慧在我国是传承、延续且能优化并变通的,如今有关电影行业的内部发展策略也跟当时这件事的发展情况差不多。
这群传统行业的老登固步自封?
那好,压力来了。
引进海外电影的政策一出,让国内更广泛的观众领略到了数字电影的视效技术,看到了跟胶片电影在技术上的质量差距。
经过一年时间的发酵,3D电影《阿凡达》来了,还配有专门的3D眼镜。
如果说常规数字电影和胶片电影的差距在哪里,一些观众还说不出个具体东西的话,那现在配个3D眼镜去身临其境观看数字电影,足以让观众市场看到胶片技术与数字技术那宛如一条鸿沟的差距。
而技术革新这个事实即理由,让《阿凡达》的票价可定个天价出来。
最重要的是,观众一旦愿意为150元的票价买单,那常规数字电影也跟着提一提票价亦是顺势而为的事。
对于观众来说,150元的票都买了,在这消费思维下,常规数字电影票价由三十四变成四五十也未尝不可接受。
国家为了平衡市场,致使数字电影票价和胶片电影票价一直以来都是差不多的。
而如今,有理由、有事实、有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依据等因素在,这个平衡就可以打破了。
假使一部电影从30元票价提高到40元,这就涨了33%。
可胶片电影市场无法涨,即便涨了,观众也不会买账。
数字电影视效技术高,特别是还有3D眼镜可以身临其境看电影,这是胶片电影永远都做不出的效果,也是胶片电影无法涨票价的桎梏。
而数字电影方面,一部电影就比原本多赚33%,那十部就是多赚330%,一百部就是3300%。
经济效应有连锁反应,具体利益自然不可以这么算,但往这方向拍着脑门稍微幻想一下,传统大流圈子那些老登再不舍传统利益圈,也会屁颠屁颠凑到数字电影行业里来。
这利益增量,实在是太大。
“原来如此。”华逸尘恍然般说道。
听着韩三坪娓娓道来的讲述,他和安茜明白了掺杂事件其中的政治目的。
回想上一世,《阿凡达》在数字影院是120的票价,在传统影院是常规的40左右的票价。
当时的他们也跟普通影迷一样,觉得这样的票价差别很正常。
数字荧幕能呈现完整的视觉效果,胶片荧幕的画质是大打折扣的;
数字影院可以用3D眼镜这个实物来观影得到更好体验的,胶片影院则不行。
如此明显技术代差,亦是全球电影革新的情况,那数字影院120票价,传统影院40左右的常规票价,这就很正常嘛。
这样的思维放在当下情况中也成立,这个政治目的包含了这样的逻辑在里面。
但在这样的逻辑底层中,却是暗藏了一个深层次的目的。
借《阿凡达》这部电影,给传统圈子带来巨大压力,从而逼迫传统圈子去旧革新,进入数字电影行业里头来拧成一股绳地搞发展。
这既是压力,也是诱惑。
压力来自于传统圈的内部,有个天价票价电影作为开头,数字电影的整体票价在往后就会顺其自然的涨幅。
传统圈里有些国资和官僚民资是涉及数字电影事业的,例如上海电影集团、广东珠江电影集团等大厂,目前是吃两头的。
可《阿凡达》在数字电影行业中体现出了巨大的利益盘,这些大厂是会守旧还是全面赴新?
如果全面赴新,传统圈闭环的利益链必然会断裂,那其余遍及全国相关利益链的产业及资本们缺失了资源与渠道的输送,定然会面临很大的商务压力与生存压力。
而诱惑则来自于数字电影,《阿凡达》上映带来的结果势必会在行业中掀起千层浪,于数字电影行业中呈现出扩增且巨大的蛋糕局面。
届时传统圈的人一看,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胶片电影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数字电影的发展彻底势不可挡。
怪不得官方要把《阿凡达》单拎出来做谋划,不放在今年发行风口的名单之中;
怪不得官方也接受150元的逆天票价需求,并没有明言拒绝而是让韩三坪找他来商量。
原来如此!
华逸尘只能说,政治家的智慧在此刻再次显现。
因为他刚刚所想的,在上一世的原有轨迹中确实发生了。
《阿凡达》上映之后,从2010下半年开始,传统影院的市场便急剧缩减,改造成数字影院的速度如火箭一般迸发。
直至2015年,协会正式公告胶片电影退出历史舞台,表明国内院线只有数字电影一家之存在。
也就是说,从2010到2015的4年,胶片影院全部变成了数字影院。
而再看从05到现在09的这4年呢,胶片影院的环境基本没太大变化。
他一直都有先见之明,知道《阿凡达》上映后,国内市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之前只认为是《阿凡达》的存在体现出了电影数字化的很多商机,并不知道具体的缘故。
如今听韩三坪这么一说,他终于搞明白了其中存在的政治因素及政治智慧。
这官方,又在下一盘好大的棋!
第513章 大变革的节点
经由韩三坪这么一说,安茜也明白了政治目的在这件事情中的走向。
给《阿凡达》定个高票价,官方并不是没想到这对国产电影市场、观众媚外等情况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传统圈子的身上。
至于对国内的负面影响?
当开放政策决定引进海外电影的那一刻起,一些预料之中的负面影响就无法避免的出现了。
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暂时不管,只管能够掌控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大力且蓄力地推动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