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诺克伊维奇,亨利克伊万尼克,特伦斯陶,艾略特利伯曼,尼克卡茨,安德鲁怀尔斯,米哈伊尔格罗莫夫、詹姆斯梅纳德、彼得舒尔茨……”
在洛特杜根大脑还不算特别清醒的时候,皮埃尔德里尼一口气报出了十多个名字。
无一不是相关研究的顶级数学家,大都做过黎曼猜想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数论、复分析与零点分布、几何与谱理论、随机矩阵拓扑学等等多个方向……
其中一大半都已经把能拿的数学奖项拿完了。当然也包括菲尔兹奖。
“好吧,我都记下来了。我马上就开始发邮件!嗯,有些人我不太熟,你能帮我打下电话吗?主要是这个时间不太合适。”
“不用那么急,洛特!我相信他们都会愿意成为审稿人的。你先发出邀请就好了。”
“好吧,你说的对!哎,但怎么能不急?知道刚才我给乔喻打电话的时候他怎么说的吗?他的证明完美无瑕!
如果他是对的,我想请他来做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并建议学校跟董事会为其授予讲座教授的称号。你觉得如何?”
“前提是他愿意来普林斯顿。如果真如他说的那样,证明过程完美无暇,全世界的高校都愿意为他提供这些荣誉。
不到二十岁的菲尔兹奖获得者,你觉得他未来会缺基金支持吗?这可是当代高斯级别的神童!就是彼得舒尔茨在他面前也黯然失色。”
洛特杜根沉默了。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虽然全球知名,并以其严谨的学风著称于世。
但对于乔喻来说似乎的确没那么大的吸引力。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研究捐赠基金都是看人来的。正如皮埃尔德里尼说的那样,各行各业的天才人物从来不会缺少这些荣誉。
“哎……好吧,我先完成论文的审核再说吧。我觉得应该先邀请他来学校看看,也许他会喜欢普林斯顿呢。”
“当然,我支持你!不过我想现在要看论文了,再见。”
“再见!”
挂了电话,洛特杜根便开始通过后台给有资格审核这篇论文的大佬们发邮件。他甚至自己都没有先看一遍。
说起来这其实很不严谨跟流程不服。但这篇论文毕竟是乔喻写的。
而且皮埃尔德里尼肯定已经先看过了,处于对这位大师的信任,洛特杜根觉得他无需在多此一举了,毕竟解析数论并不是他的长项。
为了保证每位审稿人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审稿邀请,洛特杜根甚至还通过私人邮箱给所有人都发了一封邮件……
能做到这种效率,已经是极限了。但没办法,正如皮埃尔德里尼说的那样,审核这种论文,审稿人都会非常谨慎。
时间很可能拖的很长。
如果有争议,就是审核个一、两年都是有可能的。好在乔喻的新方法把这个问题简化了许多。
毕竟乔喻前期搭建的整体逻辑框架已经被主流数学界所接受。但能多节省些时间也是好的。
洛特杜根也希望能在七月中旬之前审核完成。得给国际数学家联盟的菲尔兹评审委员会成员足够的时间,去决定今年的菲尔兹奖人选。
是的,如果十二位审稿人能在七月中旬前给出同意的答复,那今年乔喻铁定会拿到菲尔兹奖,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获得者。
对此,洛特杜根非常期待。
……
同一时间,华夏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已经是快六点了。卢岩湘正打算下班,去食堂吃顿饭然后回家。
这两天他其实也一直在研究乔喻在JAMS上发表的文章。不得不说,论文很有见地。
当然能在四大顶刊上发表,意味着已经过了顶级数学家的审核,自然是很厉害的。
这也让卢岩湘心情复杂。一方面如果乔喻当时申请的项目是这个,也就是黎曼猜想的模态空间几何化映射,他肯定也就给过了。
另一方面,如果乔喻刚申请完项目,还不到一个月论文就发表并结题,又的确显得太简单了……
总之这事很让人纠结。
脑子里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走出了办公室,突然手机也响了起来,卢岩湘从兜里拿出手机看了看,楼上许哲院士打来的。
“喂,许教授,什么事?”
“岩湘兄,你收到消息没有?外网已经传遍了,乔喻宣称已经解决了黎曼猜想。论文已经发在了arXiv上占坑。数学界都沸腾了。”
听到这句话,一向很有修养的卢岩湘突然觉得脑子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一句MMP卡在嗓子眼里不知道当不当讲……
好吧,肯定不能这么失态。
用了大概十秒钟平复心情,卢岩湘才说道:“不是乱写的论文吧?”
“哈哈,岩湘兄越来越幽默了,我刚刚下载完大概过了一遍,觉得很有见地的。你要是现在不忙的话,建议你也看看。
行了,我就是怕你不知道,跟你说一声有这么个事。我先挂了,今天晚上打算好好把乔喻那两篇论文一起研究一下。”
卢岩湘说道:“谢谢,许教授了。”
挂了电话,卢岩湘一扭头又走回了办公室。这下好了,又能省下一顿,完全没心情吃饭了……
第186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计算所的刘钊元大概比卢岩湘晚知道这个消息一个小时。
倒不是刘钊元的消息不够灵通。主要是最近计算所的工作很忙。
其实计算所这边的工作一直都比科学院那边的工作忙。没办法这边都是较为务实的计算类工作。
摊上性子急的甲方,恨不得一周打几个电话过来催促。
这也是当时计算所的刘教授会跟材料所的马博涛产生不快的原因。
没办法,搞科研的都认为自家项目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项目都是在浪费国家为数不多的研究资金。
好吧,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对外话肯定要这么说。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信了。
具体的表现就是没事儿就找到知道计算所这边在帮别人搞事情,没帮自己搞事情就觉得是在不务正业。
显然这也的确会让许多搞辅助计算的数学人觉得不堪其扰。接到类似马博涛这样搞材料研究的电话,自然没什么太好态度。
而且对于搞计算数学的来说,对于数学理论这块并没有那么关心。
毕竟计算数学更关心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算法实现,毕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现实问题。
至于理论上的完备性或抽象的逻辑美感,那是搞理论的那些家伙才会喜欢关注的东西。
所以没人专门给刘钊元打个电话说这些。
不过现在计算所有一帮精兵悍将已经成了乔喻的“迷弟”。
术业有专攻,闻道亦有先后之分,一线搞技术的崇拜牛人是有传统的。
晚上吃完饭,把还在加班的技术骨干叫来办公室询问登月计划计算进度的时候,他才听说了这件事情。
“乔喻宣称解决了黎曼猜想?”
“是啊,您还不知道?外网都已经都已经快要传遍了!”
好吧,这句话其实是有些夸张的。
只能说小范围内已经传播开了。毕竟现在距离论文在arXiv上上发布才过了两、三个小时。
不过也不算特别夸张。毕竟连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
很多数学界的大佬都在各自社交平台上的账号上发布了这个消息。比如陶轩之就在博客上发布了相关内容,并且宣布了他已经同意了成为论文联合评审团成员之一。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知名期刊会使用双盲或者单盲评审的方式。但显然针对证明了黎曼猜想这种论文并不适用。
加上乔喻已经将论文发布在了arXiv上,所以这次直接用的是公开评审与国际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或者说数学社区验证等方式。
就好像洛特杜根正在做的。直接邀请了十二位领域内的顶级专家,进行公开的联合评审。
这种模式下,作者跟评审团成员之间不存在匿名,因为正如洛特杜根跟乔喻说的那样,双方之间反而需要频繁的直接做学术沟通。
乔喻随时保持通讯畅通,回答任何评审团成员针对论文证明细节提出的问题,确保任何细节都得到清晰解释。
这种评审模式自然也不需要评审人保密自己的身份。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不但能大大缩短论文审核的时间,还能保证论文细节的判断不出问题。
不管是佩雷尔曼的庞加莱猜想证明,还是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证明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验证模式。
前者的证明被多个国际研究团队验证了三年时间。怀尔斯的证明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社区审查跟修正阶段。
当然这两篇论文验证的时间比较长也是有原因的。
前者的证明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包括袁老在内许多人都认为佩雷尔曼初期的工作,证明并不详细过于简略无法接受。
许多关键步骤被简单地提及或跳过,细节没有完全展开。这些国际研究团队在佩雷尔曼工作基础上做了许多补足。
至于怀尔斯的证明当年用了一个显然,但显然他用的那个显然并不那么显然。
而且恰巧那个显然还是个关键步骤,他需要一种全新的技巧来完成一个后来被称为欧拉系统的结构推导。
审核团队发现了这个步骤存在逻辑漏洞,于是怀尔斯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去处理这个“显然”的问题,但好在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显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审稿模式远比双盲或者单盲评审更加严格。全世界无数双眼睛都盯着论文跟审稿人,保证了论文任何一点逻辑漏洞都不可能放过。
加上搞科研的能比普通人更方便接触到外面这些信息。所以计算所关注乔喻的人能了解到这些消息也不奇怪。
当然这些落入刘钊元的耳朵后,他是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虽然他不是搞理论的,但黎曼猜想有多重要自然也很清楚。
于是他不禁想问,说好了要为计算数学出把力,搭建一个跨世纪的计算平台来为大家解决问题的。现在钱都收了,转头证明了黎曼猜想算什么?
这算什么啊?!
妈的,该不能因为自然科学基金那边申请项目不通过,干脆拿他们的钱完成了这项证明吧?
好吧,刘钊元把叫来汇报工作的家伙打发走,便在电脑上登陆了arXiv。
没办法,计算数学也是数学。只要研究数学的人大概都会对这篇论文有兴趣。想要看看这篇论文到底正不正经。
毕竟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了。之前就有一位爵士对外宣称自己证明了这个世纪难题,结果却是跟全世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就这样下载论文,研读论文,时间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晚上。
好不容易把论文看过一遍之后,刘钊元只觉得脑子空空的……说实话,没太看懂。
如果乔喻知道了刘钊元看论文的方法,大概会嗤之以鼻。然后教给他一些心得。
看论文的时候不能只看论文。肯定看不懂的。
而是要在发现第一个看不懂引理的时候就主动先翻到最后一页去找引用文献。然后先把那些引用的文献全部看一遍,都看懂之后,再来啃这篇论文。
如果连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都看不懂的话,那就接着再去先看引用文献中引用的文献……
只要坚持这样做,那么不管再晦涩的论文最后都一定能看懂!
事实上一直以来乔喻看论文都是这么做的。只要看不懂,就去上级的文献,直到把原始论文看懂为止。这往往也意味着直接吃透了整个研究方向。
就好像当初乔喻研究朗兰兹猜想跟P-几何的时候,就把朗兰兹、彼得舒尔茨早期的论文跟著作几乎全部研读了一遍……
可惜的是,刘钊元显然没这个耐心也没那个时间。乔喻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虽然不多,但也有著作在里面。
而且都是纯数论方面的内容。当年他真对这方面的学问感兴趣,就不会选择做计算了。
不过说实话,刘钊元对乔喻的这篇论文并不看好。因为连感谢跟文献引用那一页都算上,也才三十八页。
一篇数学三十八页不奇怪,但解决黎曼猜想的论文才三十八页,刘钊元觉得不太现实。
即便这篇论文真有价值但很可能并没有足够多的细节。
当年他的博士论文都写了七十多页。长度是这篇论文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