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有迷惘的,但当看到身边的同学不但优秀还努力,也会下意识的跟紧脚步……
这也是名校跟普通院校的差距。
当人在一个相互竞争的氛围里,除非自暴自弃,否则真就是被人推着向前走。
虽然说华夏越好的学校学费越便宜,但同时越好的学校,越有底气把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直接淘汰出去。
跟一些二本三本院校,随便混混都能毕业不同,在华夏的顶级高校,多科成绩不合格,学校是真会直接发警告函,如果还无法达标,则会被直接被劝退。
是的,华夏越好的学校,退学率也越高。
当然这些都影响不到乔喻。
刚开学他就向数学院的教务办公室提交了提前考试申请书。
然后在九月的第三周,用三天时间考了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实变函数跟复变函数,五门课程。
当然这并没有在学校引发什么热议,因为也没人对外去宣传,主要是没有太多意义。
乔喻不需要用这个为自己锦上添花,主要是他也懒得跑去上课。
毕竟他现在可是一个课题组负责人了。每天要考虑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不但要自己写论文,还要换着花样给课题组成员打鸡血。
当然他也没忘了对几位朋友的承诺,考完之后顺便给监考的教授交流了一下,表达了他对期末考题设计过于简单的不满。
毕竟这种太过于简单的考试题目根本无法让英才班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他甚至在跟教授交流时,很生动的引用了龚家涛的话,如果一张试卷大家都能考满分的话,那跟都考零分没什么区别。
至于这些课程的代课教授有没有听进去,乔喻其实也不太在乎,不过他能感觉到还是有些用的,毕竟有些教授明显听进去了。
秉承着只要我下限够低,就能无敌的心态,做这种事情乔喻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陈师兄那边也有好消息。
虽然视频中的陈师兄眼袋明显变大了些,头发显得更为稀疏了些后,文章的初稿也已经完成了,甚至比乔喻预定的时间还提前了两天。
这再次让乔喻感慨,果然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他还要感谢一下津大的那位张主任。
毕竟陈师兄的效率提升,这位主任是真的功不可没!
所以他总说,只要刺激的到位,发顶刊这种事并不比喝水难多少……
感谢台北人的舵主打赏鼓励。
感谢紫衫小鸟的打赏鼓励。
注1:作者通过对普林斯顿美好环境的描写,侧面表达了主角以及跟主角想法相同的书友们,明明可以去更好的环境,却为了民族坚持留在国内做研究跟工作的决心!
注2:作者通过构造一个小情节,既展现了一些具象化的社会问题,又从侧面烘托出了洛特杜根老派守旧的学术坚持。同时也为之后,洛特杜根面对主角的要求一再退让,彰显出了乔喻在学术守旧派学者心中的地位,反衬出主角是多么的优秀,以及对其正在做的研究有多么期待。更是衬托出了,主角没拿基金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第153章 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
可惜的是,两篇论文最终没能在九月份就进入到Ann.Math,而是拖到了十月初,国庆假期的第三天。
主要是乔喻始终坚持原则,并不会手动帮陈师兄改稿子,而是把问题找出来,然后发回去,修改好后,乔喻再看。
反复三次之后,乔喻才算满意。
没办法,前期麻烦一点,后期才能更轻松一点。第一次合作论文,就让陈师兄完全了解标准,下次对自己的要求就能更严格。
人的习惯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养成的。
这次投稿乔喻没跟任何人说,包括田导跟袁老。一方面想给两位老人家些惊喜,另一方面他现在也是课题组负责人了,要有决断力就不能事事都汇报。
至于陈卓阳就更不会说了。这是他第一次给四大顶刊之一的数学期刊投稿,万一没被录用的话,某些人可能不但心里会嘲笑,嘴上更会直接说出来。
根据他在内部文献查询,津州大学到目前为止仅在四大数学顶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上发表过一篇论文。
而且还是在津州大学将数学院从理学院移出,成立单独的数学科学院之前。
换句话说,如果他的这篇文章真能在Ann.Math上刊登了,他将是津州大学数学院建院之后第一个在数学四大顶刊发表论文的讲师。
有了这个成绩想来那位张院长还想阴阳他,也要考虑下后果了。
甚至有了在顶刊上的文章,以他的年纪就是长江跟杰青的帽子说不定也有机会争一下。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陈卓阳也不是没有付出的。睡眠少了,人自然显得颓废,被看不顺眼的人碰上,难免会说上两句。
只是这段时间陈卓阳在学校里更加沉默寡言了。除了按时上课外,以及参加一些校内的会议外,几乎不跟其他人打交道。
主要还是没时间,毕竟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到了做验证工作上了。
乔喻也没让他失望了,事实证明小师弟推导出的结果,都能被验证。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陈卓阳就可以轻松了。事实上他也就是狠狠的休息了两天之后,就又开始了下一轮的工作。
没办法,用乔喻的话说,第一阶段这两篇论文只是一个起点而已,接下来还有一堆的验证工作要做。
毕竟一篇顶刊只能让某些人闭嘴,只有发表更多的文章,才能那些想在他身上出气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愚蠢,以及感受到巴掌打在脸上的痛感!
对小师弟的这番说辞,陈卓阳深以为然。没办法,他也真想把某些人的脸抽肿。
然后就是难以言喻的感激。毕竟他是真没想过乔喻会为他做到这种份儿上。
真的,陈卓阳之前以为乔喻会给他弄几个顶刊二作,谁敢想到乔喻想的却是把一作喂到他嘴里。
虽然乔喻压根没说但陈卓阳也知道其实两篇论文合成一篇完全没有问题。
理论推导跟验证放在一篇论文里其实会让论文的完整度看起来更高,也更方便审核。
起码对于乔喻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分成两篇论文的,更别提还是为了让他能理直气壮的拿个第一作者。
以至于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感谢这位小师弟。
不过站在乔喻的角度看还真不觉得这有什么。毕竟乔喻一直认为,让人帮忙干活就该给些好处。
还上初中时他就跟同桌周双说过,如果当发现干某件事情既然无法从中收获快乐,也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时,就要及早抽身。
乔喻一直觉得这就是一个真理。只要有理智的人肯定能想明白。
所以推己及人,他既然想让陈师兄尽最大努力帮他把成果做出来,自然就应该要给够好处。
然而乔喻没钱,那就只能让出点名声了。更别提这种安排对于他来说绝对属于利益最大化了。
重要论文的一作还是他的,甚至还多了一篇顶刊二作。
虽然国内不是很认二作,但国外还是认的。再加上Ann.Math正刊上发文章甚至不需要交版面费,简直是就无本买卖。
总之,这次论文投递,没人觉得吃亏。哪怕是洛特杜根,起码在之前跟乔喻交流中都是愉悦的。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多赢,几乎完美的,没有输家的项目。当然前提还是论文真能发表……
……
美国,普林斯顿,这是一座研究院、大学、跟社区交织的城市。
秋高气爽的时节,洛特杜根正坐在阳光下晒着秋日里温暖的太阳。
对面的光头老友正认真的翻阅着手中的论文。洛特杜根则惬意的在阳光下品着咖啡,悠闲的看着旁边草坪上活动的学生们。
就是像是在欣赏一张名为青春的画作。
是的,洛特杜根其实很喜欢抽些时间看看这些青春洋溢的孩子们,做任何他们喜欢的事情,显然这比参加那些冗长且毫无意义的行政会议要有意思的多。
起码他是这么认为的。毕竟洛特杜根一直觉得把持普林斯顿董事会的那群人不那么聪明,这一点不接受任何反驳。
良久,旁边的光头老友终于放下了那两篇论文。
眼角余光注意到这个动作后,洛特杜根笑着问道:“哈哈,皮埃尔,你在五十年前做模空间结构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人把这个问题深入到这种程度?
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安德鲁通过你提供的关键数学框架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就已经是你的人生巅峰了对不对?”
是的,这位光头老友就是跟乔喻在世界代数几何大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皮埃尔德里尼教授,世界数学界最强的大佬之一。
菲尔兹奖、阿贝尔奖以及其他一堆的奖项,足以彰显他的贡献。尤其是他对模形式的研究,让许多后辈数学家多了很多有用的工具,其中也包括乔喻的这篇论文。
比如在乔喻相关定理的推导工作中,就直接用到了德里尼提出的单值性。在做模态距离的定义时,更是直接用到了德里尼关于伽罗瓦表示的几何分析。
毕竟乔喻提出的框架本就是试图将数论几何化,从目标上说跟之前德里尼的研究方向本就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皮埃尔德里尼没有理会聒噪的洛特杜根,放下论文后直接闭上了双眼。
他还在思考这种把数字全部定义为元素的构架,数字从此不再代表单一的值,而是多维模态中的一个点,携带丰富的属性跟关系……
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变化,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哲学上的跃迁。
传统数学视角中,数字只代表一个静态的点或者值,但现在论文作者直接赋予了数字模态属性,所以数字就成了动态、多维的存在。
未来数论学家研究的将不再是数字本身,而是研究数字作为元素的行为跟互动关系。
不仅是天才的设计,而且足够疯狂!
唯一可惜的是,这篇论文太短了。只有最基本的定义。
他刚刚就已经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个模态空间是否可以捕捉到数字间更复杂的群论对称性?
例如,伽罗瓦表示的分支行为,是否可以在模态几何中找到直接的对应关系?
只是想到这些就有些头疼。偏偏旁边的洛特杜根还在喋喋不休。
“嗨,皮埃尔,难道你不想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你可以求求我,我也许能够在你审核这篇论文之前就告诉你。”
皮埃尔德里尼睁开了眼睛,看向身边的洛特杜根,低声咆哮道:“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吗,洛特!个人风格如此明显的文章,除了乔喻那个小子,还能有谁!”
洛特杜根明显很意外,狐疑的问道:“个人风格很明显吗?为什么我没看出来?”
皮埃尔德里尼当然不会告诉这个好友他其实已经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了乔喻正在做相关的研究。
是的,陶轩之已经给他发过一封邮件讨论过乔喻想法的可行性。
所以他坦然的说道:“因为你总是看不到更深层次的联系,这也是你没能获得菲尔兹奖的原因。乔喻的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思路从来都是大胆而激进的!”
洛特杜根沉默……然后说道:“但论文是两篇。所以你最多只能算对了一半。”
被鄙视了,但没办法,他的确没拿到菲尔兹奖。但他拿过阿贝尔奖跟沃尔夫奖,不幸的是,对方这两个奖项也拿到了,而且时间还比他早……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发两篇论文?两篇论文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五页。”皮埃尔德里尼忍不住吐槽道。
从他的视角看来,第二篇论文的验证穿插到第一篇论文里,会让整篇论文看起来论据更充足,更完整。
“因为他觉得要给课题组其他成员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这个理由非常棒!”洛特杜根给出了一个说不过去的理由。
迎着皮埃尔德里尼探究的目光,洛特杜根摊了摊手补充道:“好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才都是有特权的。想想你年轻的时候吧,难道你没有任性过?”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让皮埃尔德里尼无话可说。
是的,他年轻的时候那些大佬的确也一样很包容他。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让-皮埃尔塞尔……还有许多当时的数学大师们都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
甚至当格罗滕迪克退出数学研究之后,都依然在Weil猜想这块给了他许多帮助,且始终支持他独立进行研究。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这种横跨代数几何、数论跟表示论的多领域研究并不是主流,当时不管是他的导师还是他的同事都对他的想法近乎是无限的包容,才让他有了后来的成就。
“好吧,两篇论文我会一起尽快审核的。另外陶轩之教授对乔喻的研究很感兴趣,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审稿人的话。”
皮埃尔德里尼最终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