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74节

  好说歹说,刘和光才消了气,表示:

  既然你亲自替他求情,那开除就免了,但也必须给他一个教训,让年轻人知道是非轻重。至于具体怎么处分,我就不干预了,你是政法委书记,自己看着办吧。

  高育良这下彻底犯了难,刘和光都已经表态,再想包庇侯亮平,难如登天,只能大事化小,尽量糊弄过去。

  党内处分肯定是不行的,警告太轻,无法向刘和光交待,留党察看太严重,会给侯亮平今后的仕途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只能采取政务处分,警告和记过也显得太轻,降职的话,侯亮平一个大头兵,根本无职可降。

  高育良想来想去,最终想到了祁同伟的提议。

  对啊,让侯亮平去乡镇司法所就挺好,既能避避风头,又能磨练一下性子,等他在下面干出了成绩,再调回来也不迟。

  高育良甚至还给祁同伟打了个电话,问红山乡的情况,要不让侯亮平也去红山乡司法所,当个司法助理员。

  电话那头,祁同伟差点没笑掉大牙,但还是拒绝了这个建议。

  他现在不想和侯亮平待在一个单位,不仅见了面会尴尬,而且彼此间的关系实在太微妙,很难找到平衡。

  于是,他给高育良推荐了暖水乡,也是一个超级穷的地方。

  至此,侯亮平先是被祁同伟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又通过自身努力,从人间跌进了阴沟。

  就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本事,也和祁同伟一样,从阴沟里爬出来。

第132章 发财又升官

  就在侯亮平收拾包袱去暖水乡司法所报到的同时,祁同伟也回到了红山乡,继续当他的副乡长。

  对于这件事情,高育良想了很久,也算是理解的比较透彻。

  侯亮平犯的那点错误,可大可小,只要祁同伟不追究,最多就是个政务警告,甚至连这个最轻的党政处分都不会有。

  可祁同伟偏偏追究了,或者是那个叫王子衿的女朋友追究了,她通过表哥高义,找到了刘和光,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但自己能怪祁同伟吗?

  恐怕不能,祁同伟也是自我保护,而且他也手下留情了,否则的话,侯亮平可不是去司法所这么简单。

  这样也好,就让那只小猴子在下面吃点苦头,到时候自己再把他调回来,又是一个大恩情。

  但高育良算来算去,还是遗漏了一点。

  这件事不仅仅侯亮平一个人被处罚,调查组的另外两名成员,吕梁和王宏平也受了警告处分。

  他们谨言慎行,甚至都还替祁同伟说了好话,却被无端的拉下水,心里怎能没有怨气。

  所以他们故意隐瞒了侯亮平曾经顶撞过李达康的事实。

  高育良在没有和李达康打招呼的情况下,把侯亮平弄到金山县的暖水乡来,能有好果子吃吗?

  李达康是个非常记仇的人,在亲自送祁同伟回红山乡的路上,提到了这个事。

  “小祁,我听说那个对你进行逼供的侯亮平,被贬到暖水乡司法所当司法员了,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收拾他,给你出气。”

  “达康县长,还是算了,他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卒子,犯不着你这样的大人物出手,太跌份。”祁同伟倒是显得挺大度。

  “也是,这事先放在一边。”李达康点点头,道:“我们还是说说关于你被陷害的事情。”

  “目前看来,那个胁迫郭有财的流氓头子,已经跑的无影无踪,在抓到他之前,很难查出幕后的策划人。”

  “其实这事很明显的,幕后指使者不是岩台道路的秦志高,就是永泰路桥的赵永泰,除了他们,其他人没有动机。”祁同伟回道。

  “这我知道,但没有真凭实据,也不好对他们采取动作,尤其是那个秦志高,他亲哥是岩台副市长秦志远,不好动。”

  “那就查赵永泰呗,他莫名其妙的发家,手底下又养了一批社会混混,本来就有可能涉黑,说不定那个威胁郭有财的流氓头子,就是他的朋友。”

  “已经安排下去了,这事现在由县公安局副局长项党育和刑警队长于涛负责,他们都是你的好朋友,肯定会尽力的。”

  “好。”

  到了红山乡政府,祁同伟下车的时候,又想到一件事。

  “达康县长,我想提个建议。”

  “你说。”

  “这次针对我的阴谋,摆明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们还是做了,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把我逼出工程指挥部,再进行重新招标。

  我现在已经走了,但不能让他们的奸计得逞,所以我认为,要坚持公开招标的结果,而且你得全程关注工程进度,并且参与验收。”

  “行,我会考虑的。”

  ……

  可能是苦尽甘来吧,接下来,祁同伟迎来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四月底,南方科技和西部彩电各自公布了一份非常亮眼的财务报表,意味着他们正式进入了业绩释放期。

  于是,这两家公司的股票立刻遭到市场爆炒。

  短短两周之内,西部彩电涨幅高达80%,南方科技更是疯狂到了极点,一口气上涨将近五倍。

  祁同伟的八十万本金,转眼间变成了二百七十万。

  而他代为持有的石塘村民融资账户,也从170万飙升到570万,那400万利润里面,有220万是属于他的。

  也就是说,此时祁同伟已经拥有了将近五百万。

  这可是九六年的五百万,足以实现财富自由了,而且后续依然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更重要的是,祁同伟并不是一个人暴富,而是带着一批领导干部一起暴富,这么大的人情,随时都可能转化为政治资源。

  以后他在金山县,算是可以横着走了。

  五月中旬,岩台市委发生了重要人事变动。

  市委书记刘和光被调至吕州,担任吕州市委书记。

  市长何文柱升任市委书记,暂时党政一肩挑,预计这个一肩挑的时间,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直到明年初政府换届,才会正式卸去市长的职务。

  当然,也不排除中途会指派一个代市长。

  何文住升任市委书记,对于岩台市委的其他九名常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没有空降的一把手,意味着他们都可以往前挪一步,至于步子大小,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最有希望接替市长职务的,无疑是专职副书记张萍,然后就是常务副市长王刚,其他人基本没有机会。

  至于高育良,进入政界的时间还太短,只是排名靠后的常委,更不可能一步登天。

  不过有梁群峰的支持,他多少还是进步了一些,在继续担任政法委书记的同时,兼了个普通的市委副书记。

  毕竟这个年代,是允许有好几个副书记的。

  与此同时,金山县政坛的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刘和光离开之前,把秘书高义安排到了金山县委,担任专职副书记,也就是第三把手,原任副书记尹国平,被调到邻县当代县长。

  红山乡党委书记郑华军,被调到县人大当副主任。

  虽然不是副县长,但郑华军也算满意了,他本以为自己会在正科位置上退休,现在起码解决了副处。

  留下的乡党委书记,由孙连城接班,同时继续担任乡长,也来了个一肩挑。

  是孙连城被重用了吗?

  可以算是,毕竟他最近一年干的不错,不仅协助祁同伟引进了一些项目,还追回了乡基金会的贷款,甚至要回了乡办企业的三百万三角债。

  当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目前占着的乡长位置,是留给谁的。

  不出意外的话,等到了七月底,祁同伟就会升任红山乡的乡长,当然,还只是代乡长,要把那个代字拿掉,必须等到年底的乡镇换届。

  做为当事人,祁同伟自然是大受鼓舞。

  如果说之前,他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工作满一年后转正,直接解决副科待遇,并很快担任实职,是属于正常的人事任命。

  那么这回,绝对算是破格提拔了。

  仅仅工作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两级跳,连续解决副科级和正科级,而且还担任乡长这样的实职。

  这样的例子,在金山县和岩台市绝无仅有。

  更何况,随着高义的到来,祁同伟的后台更硬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更多了。

  不出意外的话,李达康要不了多久就会高升,到时候高义接替他的位置,可以无缝链接的继续支持祁同伟。

  既然组织如此厚爱祁同伟,他也不能辜负了组织,于是带着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了新的事业上。

  这一次,他要大刀阔斧,对那三家已经濒死的乡办企业进行改革。

第133章 有志气的玻璃工人

  按照之前的约定,只要孙连城能把乡办企业的三角债要回来,祁同伟就负责把企业救活。

  但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调研之后,发现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说农机厂和玻璃厂,还能够通过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来博取一线生机的话,那么绢纺厂是必死无疑。

  毕竟,随着化纤面料的大面积推广,传统丝织产品的生存空间会被极速压缩。

  以红山绢纺厂的资金实力、设备条件和员工素质,要想去和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型纺织厂和民营企业争夺剩下的市场,无疑是痴人说梦。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

  既然肯定救不活,那就只能壮士断腕,干脆让它破产倒闭算了,至少可以甩掉包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于祁同伟的决定,孙连城有些为难,这毕竟关系到好几十人的生计。

  但他也明白当断不断、必受其害的道理,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乡政府迅速成立了破产清算小组,进驻绢纺厂,祁同伟亲自担任组长。

  分管副乡长韩俊和绢纺厂长袁立担任副组长,另外几位成员都是乡政府和信用社的工作人员。

  对于袁立的进组,祁同伟本来是不同意的。

  因为在他看来,绢纺厂的倒闭,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袁立在当厂长期间,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塞进了厂子,给厂子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样的人,不调查他的违纪行为就不错了,哪能再接着用。

  但孙连城的意思是,袁立更了解绢纺厂的实际情况,多少能提供一些帮助。

  祁同伟只好答应下来,等绢纺厂的破产程序走完之后,再找他算账。

  工作组的任务其实也挺简单,主要就两样。

  一是清算企业的资产和债务。

  绢纺厂有厂房和土地,但这年头值不了几个钱,机器设备都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货,只能拉去卖废铁。

  至于库房里的那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同样卖不上价。

  所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八十万的评估资产,但与此同时,它欠了信用社和基金会一共三百五十万贷款,严重的资不抵债。

  既然破产了,这些东西的产权当然都换了主人,剩下的一百多万,信用社和基金会只能和乡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项工作就是对员工进行分流。

  绢纺厂一共有六十七名员工,除了厂长袁立是乡政府指派,有行政编制之外,其他全是企业编和合同工。

  对于这六十六人,祁同伟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出路:

  一是回家待岗,每月拿一百元基本生活费,等待重新安排工作。

  二是直接下岗,下岗费按照N+1标准执行,基数为三百元。

首节上一节74/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