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242节

  “这么严重?”

  祁同伟心想:李维民温文尔雅,待人如春日暖阳,出手也真够狠的。

  沈有道那个人,活的就是一口气,最在乎权位名声和外人的尊敬,一下子把他从副省撸到副科,连党籍都没了,比平头老百姓强不了多少。

  这样的结果,恐怕比杀了他还难受。

  “严重什么?”赵建华不以为然的道:“沈有道平时在汉南折腾也就算了,这次居然找了位高层老领导,把李书记一起告了。”

  “幸亏你够干净,否则的话,此事会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李书记没有按诬陷、诽谤处理,已经是对他网开一面了。”

  “就是怕他接受不了,那么要面子的人。”祁同伟道。

  “接受不了也得接受,谁让他倚老卖老,不知悔改,现在自食其果,也是活该。”赵建华回道。

  “对了,大哥,沈有道搬出干休所之后,能住到哪去,他子女家里吗?”

  “不清楚,据我所知,他应该没有子女。”

  “没有子女?”祁同伟心中一动,又道:“沈有道当年在台上的时候,有没有腐败的嫌疑?”

  “沈有道刚告你的时候,我就查过他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个问题上,他真的干干净净,一点问题都没有,确实是个清官。”

  “大哥,如果是这样的话,能不能让他在干休所多住一段时间,等我到了沙州上任,再让他搬出来。”

  “你这是什么意思?”赵建华有些不解。

  “我想帮帮他,如果他愿意,可以到沙州定居。”

  赵建华在电话那头没有立即表态,等着祁同伟继续说下去。

  “不管怎么说,他官至正厅,还能做到不贪不占,说明本质不坏,就是虚荣心太强,被人利用了。

  以他的性格,一句老沈都能气出病来,现在被撸了,如果留在省城,或者到梅关养老,抬头都是熟人,太煎熬了。

  怕是没有几天好活。

  到了沙州之后,没什么人认识他,或许还能够安享晚年。”

  “你就不怕他对你怀恨在心,继续搞事?”

  “应该不至于,而且他现在这个样子,就算想搞事,也伤不了我,还是给他留条活路吧。”

  听了这话,赵建华一阵感慨。

  “同伟,你真是胸襟开阔,气度不凡,老哥没看走眼,能认下你这个老弟,是我的福气。”

第398章 这是个破地方

  祁同伟既往不咎,反过头去帮沈有道,并非他爱心泛滥,圣母白莲花。

  主要是因为,沈有道的所作所为,非但没能伤及祁同伟,反而间接的帮了他。

  因为这次告状,让祁同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高层领导的视线,并且能够顺理成章的,在李维民面前展示自己更多的施政才华。

  这对他未来的发展,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而且通过高层纪委的调查,祁同伟的财产被彻底公开了。

  从此以后,应该不会再有人来查他的经济问题了,大家都会认为,他根本没有贪污受贿的必要。

  上级领导会更放心的使用祁同伟。

  那些想要拉祁同伟下水的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财力,趁早打消念头。

  甚至,会有很多人希望像祁同伟那样,也拥有大量合法资产,主动向祁同伟靠拢,成为他的盟友。

  毕竟,并不是所有腐败分子,从刚进入官场那天开始,就想当个贪官的,如果能有合法正当的收入,谁又愿意铤而走险呢……

  ……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祁同伟忙着和王凡做交接工作。

  新的梅关市长人选,目前还没有风声传出来。

  祁同伟虽然推荐了常务副市长陈云涛,但以他的资历,要想直接上两个小台阶,难度很大。

  估计,汉南省委会让王凡暂时把书记市长“一肩挑”。

  考虑到梅关的经济发展刚刚走上快车道,为了尽可能保证稳定,党政一把手是不会同时换人的。

  祁同伟走了,王凡就一定会留下来。

  不出意外的话,年底换届,他会继续连任梅关市委书记,直到下个任期结束。

  之前的近两年时间里,王凡一直心甘情愿的辅佐祁同伟,两人合作的非常愉快。

  这固然有王凡识时务的因素,但祁同伟心里还是挺承情的。

  因此,他要投桃报李,确保王凡在下个任期内,成为货真价实的一把手。

  祁同伟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梅关未来发展规划拿出来,交给了王凡,并且不厌其烦的详细解释,直到王凡完全消化吸收为止。

  只要能不折不扣的推行下去,未来五年,梅关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不会低于25%,到了那个时候,应该能达到全省中等偏上的水平了。

  七年时间,把一个全省垫底的贫困市带到中等偏上,让六百多万老百姓整体脱贫,这是个非常亮眼的政绩。

  即便王凡没有过硬的政治资源,任期结束后,到发达市担任一把手也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有可能当上副省长。

  只是不知道,祁同伟今后还有没有和他再次近距离共事的机会,或者,还能否找到这样省心的合作搭档。

  ……

  交待完梅关的工作后,祁同伟开始着手研究沙州的资料。

  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他很快就找到了沙州市发展落后的原因。

  从地图上看,沙州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和几个大型海湾,离省内最发达的南港市,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

  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应该算得上得天独厚,很容易发展起来。

  但实际上却并非这么回事。

  因为沙州到南港之间,隔了一道沙岭山脉。

  虽然沙岭山脉并不雄伟,和岩台山脉差不多,平均海拔也就几百米,但山体走势特别怪,差点就把整个沙州市给包围了。

  这里,几乎就是个独立的世界。

  若是放在古代,这里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割据政权。

  当然,从历史上看,这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割据政权,因为地理和气候条件太差了。

  境内山地和水网占比极大,可用于耕种的土地不多。

  受热带气候影响,频繁遭受巨浪、台风、龙卷风和冰雹袭击,台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又经常引发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放在古代,压根就不适合人类生存。

  到了现代社会,生存问题是解决了,但发展又成了大问题。

  沙岭山脉的存在,导致交通不畅,无法高效连接省内各市。

  交通不畅,又注定了海岸线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那些大型海湾根本无法建设港口,只能充作渔港,方便渔民出海打鱼……

  除了地理气候恶劣之外,人文和治安环境也很糟糕。

  沙州人主要是历朝历代的移民,因为前来定居的朝代不同,又分成了两大派系。

  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山区。

  两个地方的人都很尚武,民风彪悍,各自抱团,谁也不服谁。

  在古代,他们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死伤无数,都成世仇了。

  而且他们不仅内斗,外敌入侵的时候,抵抗能力也很强。

  明朝时期,他们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

  到了清朝,天地会等各种民间帮派在沙州遍地开花,公然和官府对抗。

  即便是现代和近代,由于沙州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好,宗族气氛浓厚,民风依然彪悍,宗族之间的械斗时有发生。

  祁同伟在梅关山区,打掉的那些乡镇黑恶势力团伙,和沙州的民间武装力量相比,就是一群不入流的三脚猫。

  如此糟糕的治安环境,自然不可能吸引到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就连本地的优秀人才,都一门心思想要往外跑。

  有些在外地功成名就的大老板,逢年过节回沙州探亲,政府领导找到他们,希望他们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捐钱可以,哪怕多点都行,投资办厂,还是算了吧……

  说完了人文地理,再看沙州市的行政设置。

  改革开放以前,沙州和南滨一样,只是个小渔村,归龙安县管辖。

  改革开放后,沙州成为地级市,龙安县成了下辖县。

  但这里不像南滨,没有毗邻大都市南港的客观条件,发展非常缓慢。

  时至今日,沙州市主城区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开车只需要三十分钟就能逛个遍,常驻人口也只有二十多万。

  均远远低于下辖的四个县。

  这种“弱市强县”、“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存在极大弊端。

  下辖的区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沙州不太服气,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资源难以整合,规划无法统一,甚至市政府的政策和指令都无法落实。

  大家各自为政,互相博弈、拆台,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

第399章 开始搞调研

  祁同伟把自己最擅长的经济领域,放在最后仔细研究。

  上一年度,沙州市经济结构十分畸形。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加起来,占比竟然只有不到40%,而第三产业却占到了60%以上。

  简单的说,就是农业和工业产值加起来,远低于批发零售和服务业。

  这种经济模式和比例,通常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有。

  可沙州是贫困市,不种地,不开厂,都跑去消费娱乐,这也太夸张了。

  就算沙州人天生喜欢吃喝玩乐,可钱从哪里来?

  祁同伟带着这个巨大的疑问,继续查下去。

  真相很快出来了。

  原来因为交通不便,流通渠道不畅,导致沙州的物价超贵,极大拉高了生活成本。

  沙州人民并不是在吃喝玩乐,而是在艰难的维持生活……

  了解完一切,祁同伟无奈的摇了摇头。

  在这种地方大力发展经济,简直就是地狱难度啊。

  即便他是个穿越者,拥有大量的未来认知,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要想像梅关那样,实现连年高速经济增长,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上重污染企业和大搞房地产。

首节上一节242/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