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82节

  ……

  既然侯啸贤不来,周彦也没必要在上沪多待。

  不过就在周彦准备离开上沪去燕京的时候,他传呼机收到了一条消息,竟然是上次在上沪制片厂碰到的张健亚发来的。

  张健亚问周彦是否还在上沪,还留了一个号码。

  周彦带着疑惑,给张健亚回了电。

  听说周彦还在上沪,张健亚非常高兴,随即表示想要跟周彦当面聊聊。

  周彦也没多想,便同意了。

  过了半个多小时,张健亚就敲响了周彦房间的门。

  见张健亚来的这么快,周彦也挺意外,他住的这个酒店距离上沪制片厂距离不近,这么快能到,可见张健亚赶得有多急。

  门刚打开,张健亚就热情地过来握住周彦的手,“周指导,知道你还在上沪,我太高兴了!”

  周彦被张健亚的热情搞得有点懵,忍不住把手往回缩了缩,问道,“张导,你找我有什么事情么?”

  “是这样的。”张健亚从包里面掏出一迭剧本来,“我们厂最近在准备一部电影,是根据张乐平先生的同名漫画《三毛从军记》改编的,周指导你看看。”

  他话音都未落,就已经将剧本塞到周彦手里了。

  看着手里的剧本,周彦嘴角抽了抽,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导演,张健亚跟陈恺歌、张一谋都是同一批从燕京电影学院出来的,按说即便没有什么大作,也算是比较有资历的导演了,不至于这样。

  不过听到《三毛从军记》,周彦来了兴趣,同时他又有些意外,他之前只觉得张健亚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却没想到张健亚竟然就是《三毛从军记》的导演。

  也有可能是因为,《三毛从军记》实在不像是第五代导演的作品。

  《三毛从军记》是一部喜剧,而且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喜剧,纵观中国影史,《三毛从军记》都是喜剧电影中特别的那个。

  有些影迷说它是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这话听起来或许夸张,但也证明了大家对它的认可。

  接下剧本,周彦也没多说什么,只让张健亚先坐,然后他自己拿着剧本看了起来。

  见周彦看剧本,张健亚也是松了口气。

  自从那天在厂里面碰到周彦之后,张健亚每天都在想配乐的事情,他甚至又去电影院把那部《天堂回信》看了一遍。

  可是越看那部电影,张健亚就越想要周彦来《三毛从军记》配乐,他甚至感觉自己能跟周彦在燕京制片厂碰面,那就是他们的缘分。

  这个缘分如果不抓住,那就是一种大大的浪费。

  考虑了好几天,张健亚终于下定决心,就算周彦的价格比较高,他也要用,大不了在其他地方省一点,总能把配乐指导的片酬给省下来。

  之后他给陈恺歌打了个电话,先跟陈恺歌打探了周彦的费用。

  可是陈恺歌听到他问周彦的费用,一开始支支吾吾地说不明白,后来在张健亚的逼问下,陈恺歌才说了实话,周彦的配乐费并不高。

  周彦就是拿工资的,只不过拿的时间比较长,从前年就开始拿了。

  算下来,从前年开始,到今年夏天,最多也就二十个月,总共三千块钱。

  当时陈恺歌之所以说周彦的配乐费高,就是为了在张健亚这个老同学面前显得他们剧组有钱,高端。

  听到周彦只是每月拿固定工资,张健亚差点把陈恺歌骂了一顿,要不是陈恺歌嘴上跑火车,他早就去找周彦了,何至于这几天茶不思饭不想,总是纠结这个事情。

  差点就失去了这么好的配乐指导,张健亚不仅仅想骂陈恺歌,要是陈恺歌在他面前,他都想锤对方一顿。

  好在陈恺歌将功补过,把周彦的联系方式给了张健亚,之后张健亚就拨了周彦的传呼号。

  幸运的是,周彦人还在上沪没走,挂了电话之后,他就火速跑了过来。

  周彦并不知道中间还有这样一个插曲,他此时正认真地看着张健亚的剧本。

  这个剧本已经是完成版,跟后来拍出来的《三毛从军记》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看到中间的时候,周彦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得不说,《三毛从军记》的剧本写的确实有意思,只是不知道这是张健亚的功劳,还是原著作者张乐平先生的功劳,因为周彦并没有看过原著。

  等到剧本全部看完,周彦将剧本合上,并没有急着将剧本还给张健亚,而是双手放在剧本上,笑着问张健亚,“张导,你找我看这个剧本,是想让我给这部电影配乐吧?”

  张健亚不住点头,“是的。”

  “电影什么时候开拍?”

  “下个月初就开拍。”

  “准备在哪儿取景?”周彦又问。

  “苏市。”

  周彦想了想,说,“我人在燕京,这学期比较忙,平时能去现场的机会不太多,中间最多可能只去两次。”

  “没问题。”

  张健亚爽快地说道,一次不去他都没意见,好多配乐指导,前期都是不到现场的,等到后期制作的时候才介入。

  见张健亚这么说,周彦点点头,“张导,这部电影的配乐我接了。”

  虽然周彦这半年很忙,但是《三毛从军记》这部电影他不想错过。

  张健亚表情明显一滞,他没想到周彦答应的这么爽快,他还准备了一大堆说服周彦的话,现在却一句都没有用上。

  “这……周指导你不问问片酬么?”

  “片酬每月三百,从今天算起,到电影剪辑完成,没问题吧?”

  张健亚连忙说道,“没问题,完全没问题。”

  从今天开始算,到电影剪辑完成,也就几个月的时间,算下来拢共才一千来块钱,根本不多。

  周彦又补充道,“期间我去片场的所有费用,需要你们报销。”

  “这是当然,我们应该出的。”张健亚点点头。

  “其他没问题了,现在你只有剧本,很多东西不好聊,等到四月份的时候,我会去一趟片场,那时候分镜有了,片子也拍了一些出来,到时候我们可以深入聊聊。”周彦想了想,又说,“期间我也会打电话跟你聊一些配乐相关的事情,也有一种情况可能会出现,那就是你拍摄的时候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配合音乐。当然,你放心,调整肯定不大,不会影响到剧情,主要就是镜头节奏上面的调整。”

  听到周彦的话,张健亚也是感慨,今天他算是见识到了,拍电影竟然还要跟着配乐走,怪不得《天堂回信》里面的配乐跟镜头给人的感觉很契合,甚至给人一种电影就是为音乐拍的感觉。

  对此张健亚倒是不在乎,只要不影响他的剧情,镜头节奏有调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终呈现的效果。

  “这个也没问题,到时候周指导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跟我说,咱们一起讨论。我听陈恺歌说,你自己也当过导演,对镜头方面肯定也很了解。”

  张健亚听陈恺歌说过,周彦拍过电影,不过他也不知道周彦拍的是什么。

  其实《想飞的钢琴少年》得奖的事情,昨天就已经有国内媒体报道了,只是张健亚还没有看到新闻。

  周彦摆摆手,“我只提意见,最终还是在于张导你自己,配乐就是配乐,还是要服务你拍的电影。”

  “我明白了。”张健亚点点头。

  看着张健亚,周彦也是感慨,之前徐风还说他姿态不够高,如果让徐风看到张健亚这姿态,又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其实,如果周彦见过张健亚去找魏综万参演《三毛从军记》的情形,恐怕就不会觉得今天张健亚的姿态低了。

  《三毛从军记》的剧本刚还没写出来的时候,张健亚就确定要让魏综万来饰演电影里面的老兵油子“老鬼”。

  张健亚第一次去魏综万家里请魏综万参演的时候,被魏综万给拒绝了,因为魏综万已经五十多岁,担心身体自己身体吃不消。

  不过张健亚不死心,第二次到魏综万家里,还没等魏综万说话,张健亚就扑通一下子单膝跪在魏综万面前。

  “您要是不出演,我就不起来。”

  当时就把魏综万跟他老伴吓了一跳,魏综万也连忙给张健亚下跪。

  就这样,两个人互相跪着,一个求着对方去参演,另一个求着对方另外找别人,别找他。

  好在最终结果不错,魏综万被张健亚的执着感动,同时又被家人劝说,答应出演。

  今天周彦如果不答应张健亚担任《三毛从军记》的配乐指导,张健亚倒是不会下跪,但是赖着不走他绝对能够干得出来。

第101章 我还是个富二代(第一更)

  周彦跟张健亚并不只是口头协议,他还跟上沪制片厂签了一份合同。

  一方面,是现在周彦跟汤臣签了约,很多事情他需要让公司帮他对接,没有合同肯定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上次《大撒把》的事情也给周彦提了个醒,口头约定这玩意是不靠谱的。

  跟上沪制片厂签过合同之后,周彦就启程回了燕京。

  确定了配乐指导之后,张健亚这两天的心情也很不错,每天都是笑眯眯的。

  周彦离开上沪的第二天,早上张健亚吹着口哨进到办公室,还没坐下,他的副导演崔颉就拿着一份《新民晚报》走了过来。

  “张导,你看这个周彦,是不是周彦?”

  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张健亚伸头看了看崔颉手中的报纸,顿时明白崔颉问这话的意思。

  崔颉翻给他看的是“文化新闻”版块,上面有一个占了整个版块约五分之一的方框,里面的新闻标题是:中国导演周彦凭借《想飞的钢琴少年》斩获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大奖!

  看到这个标题,张健亚挑了挑眉毛,虽然他不知道周彦拍的那部电影叫什么,但是直觉告诉他,新闻里面的这个周彦就是他认识的周彦。

  再看下面的新闻内容,虽然没有对导演周彦做详细介绍,不过里面提到这部电影是上沪知名企业汤臣投资跟燕京制片厂联合制作的。

  看到这个内容,张健亚基本能够确定,这个《想飞的钢琴少年》的导演就是他认识的周彦。

  “应该,肯定是周指导。”张健亚说道。

  听到肯定的答复,崔颉兴奋道,“张导,那咱们这是捡到宝了啊,获得国际大奖的导演给我们做配乐……看这新闻里面说,《想飞的钢琴少年》这部电影里面的配乐水平非常高,在电影节上获得了国外评委一致赞赏。你说,后面让报纸给我们电影做宣传的时候,加上这段,是不是……”

  看到崔颉这兴奋样,张健亚笑了笑,周彦获得国际大奖这事对他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就算没有这个奖,他们本身就已经捡到宝了,《天堂回信》的配乐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不过同时他也感慨,周彦真是厉害,能导能配能演,想他自己像周彦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学校里面跟田壮壮他们几个在准备拍毕业作品。

  每天想的都是,能不能分配到一个好的单位。

  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

  《新民晚报》新闻出来的已经比较迟了,在周彦跟张健亚见面的前一天,燕京电视台就已经播报了这条新闻。

  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本身在国内并不出名,但是燕京电视台在播报新闻的时候,把克莱蒙费朗电影节比作是“短片界的戛纳”。

  这么一比,大家自然就知道克莱蒙费朗的水准了。

  燕京电视台当然要猛夸周彦,因为周彦可是他们的专题片《故宫:记忆》的配乐指导。

  在燕京电视台播报的那条新闻里面,也着重提到了这件事情,并且在新闻播报之后的三天里连续放了三遍《故宫:记忆》。

  期间周彦也收到过好多条从燕京制片厂那边打过来的传呼消息,内容都差不多,就是某某报纸或者某某电视台希望能跟他约一个专题采访。

  其实之前《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之后,周彦就已经收到过长安制片厂发来的类似的消息,不过那时候想要采访他的媒体较少,名气也都不怎么大。

  而这次,数量明显增多,而且有不少都是知名媒体机构。

  周彦对接受采访这件事情并不抗拒,不过他现在事情多,时间少,所以肯定在媒体选择上会比较慎重,而且他已经答应了燕京电视台,过段时间给他们做一个专题采访,其他家媒体他就只能先放一放。

  等到过些天有闲暇时间了,再考虑接其他媒体的采访。

  周彦自己没时间接受采访,便顺水推舟,让燕京制片厂那边把采访的机会给路学长和王晓帅,或者找俞飞虹也行。

  主要还是找王晓帅,因为路学长身体不好,去年秋天又做了个大手术,最近还在休养,也不太方便接受采访。

  周彦到燕京之后,简单地休整之后,又拎着两瓶剑南春和一条红塔山去了老师施万春家给他拜年。

  施万春开门看到周彦,脸上顿时浮现出笑容来,不过看到周彦手里拎的东西,表情又严肃起来,“来就来,怎么带这么贵的东西?”

  现在一瓶剑南春四五十块钱,两瓶剑南春加上一条红塔山,一两百块钱,比很多人一个月工资都要多,自然十分贵重。

首节上一节82/4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