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413节

  说完,他又特意看了看三四排的观众,嘱咐工作人员把这些人给安排好。

  经周彦解释,张一谋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一片的观众,都是小演员们的家人。

  怪不得这些观众会哭,原来是因为自家孩子的表演。

  其实这些观众之所以会哭,不仅仅是因为孩子演了电影,更主要的是电影情节让他们想起了现实中孩子们的改变。

  这些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但是就像电影里面一样,通过这次拍电影,孩子们得到了改变。

  电影拍摄的时候,也记录了很多东西,后期如果有机会,也可能会剪成纪录片放出去。

  ……

  周彦他们去吃饭的时候,几千里外的石黑修一正在观看朝日电视台的特别节目。

  朝日电视台,是全霓虹对周彦关注最多,也是跟周彦关系最密切的电视台。

  周彦这次出新专辑,其他电视台也会有报道,但是朝日电视台直接在当天播放了特别节目,效率不可谓不高。

  节目内容就是两个主持人,上午就去音像店购买《雨霖铃》专辑。

  原来新专辑上市,热度就比较高,主持人还特意选了一个人多的音像店,所以拍出了人山人海的感觉。

  现场他们会随机采访一些购买《雨霖铃》的乐迷,还会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比如受访者只要说出三首周彦的曲名,就可以获赠一张新专辑。

  最让石黑修一没想到的是,电视台竟然拿出来一张周彦的签名专辑,只要受访者回答出更周彦有关的是个问题,就可以拿走。

  不得不说,朝日电视台跟周彦关系是真的好,专辑今天才发布,他们竟然已经拿到了签名专辑。

  这说明,朝日电视台很早以前就已经跟周彦联系,准备做这一期节目了。

  外景做完之后,主持人又回到棚内,开始听《雨霖铃》这张专辑,一边听一边点评。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因为音乐是有版权的,电视台不是想放就能放,他们敢直接播放,肯定是提前谈好了版权问题。

  所以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朝日电视台是早有准备的。

  石黑修一并不算是周彦的忠实乐迷,不过也挺喜欢周彦的音乐,还买了一张《神秘国度》专辑。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霓虹人的状态,普通人对周彦也不是很狂热,但挺喜欢周彦的曲子。

  平时也经常听周彦的音乐,但并不会特意去关注周彦的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霓虹国内关于周彦新专辑的宣传挺多的,石黑修一也被动关注到了。

  不过石黑修一这两天很忙,再加上他知道这两天音像店人多,不想去音像店跟别人挤,所以就没去音像店买专辑。

  现在朝日电视台制作了特别节目,还播放周彦的新专辑曲目,对他来说正好。

  假如新专辑的曲子吸引不了他,那就不去买了,还能省点钱。

  但是当主持人放了几首曲子之后,石黑修一就知道,这次买专辑的钱是省不下来了。

  《共饮长江水》、《前世》、《如你这样的人》,这三首曲子,直接把石黑修一给征服了。

  这还没完,后面还有《you and beautiful》这样的曲子。

  这首曲子他是听过的,而且不止一遍,因为这首歌是玛莉亚凯莉唱的。

  玛莉亚凯莉是霓虹最出名的非本国女歌手,她在霓虹的成绩要比麦当娜还要好。

  这次她的新专辑发行之后,也是连连霸榜。

  “《young and beautiful》这首曲子跟《如你一样的人》、《前世》一样,都是电影《理智与情感》的配乐。很多观众可能会感觉这首曲子非常熟悉,因为最近刚刚在霓虹发行并大火的歌曲《young and beautiful》就是由这首同名曲填词改编的。”

  电视上,主持人非常贴心地介绍了这首曲子情况。

  黑石修一之前没关注,他没想到这首歌竟然还是周彦写的。

  节目里面,并没有把所有曲子播放完,因为整张专辑很长,而整个节目也才一个多小时而已,根本不足以播放所有节目。

  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笑着说道,“如果大家觉得这张专辑好听的话,那就赶快去音像店购买,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大家,剩下的曲子也非常好听。”

  “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就在刚刚,我台记者从燕京打来电话,他已经参加完周彦新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首映典礼。他告诉我们,这部电影非常好看。还有,周彦在现场亲口说了,明年很有可能会来霓虹举行音乐会。明年大家就可以看到电影跟周彦的音乐会了,可以期待一下哦。”

第287章 出人意料的票房数据

  十二月二十二,《雨霖铃》在美国同步发售。

  但是哈迪森跟杰西卡找了好几家音像店,都没有找到这张专辑。

  虽然美国也在这次首发名单上,但是宣传少,铺货也少,确实没有那么容易买,很多店第一时间都没有拿到货。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还是在一家店里面买到了新专辑。

  是位于好莱坞的一家音像店,主要卖一些古典音乐cd,店铺面积不大,也就三五十平方,只有一个老板看店。

  原本两人见店铺小,并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还真买到了。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别家音像店买不到,而这个店铺竟然进了二十张《雨霖铃》。

  聊了几句,两人才知道,老板是Y的忠实乐迷,所以专辑还没上市的时候,他就开始盯着进货的事情。

  “除了Y在美国发售过的专辑之外,他的其他cd跟录像带我也都有。”

  听说杰西卡跟哈迪森也是周彦的乐迷,老板非常高兴,开始跟两人分享,语气中还带着一点炫耀。

  他从柜子里面找出一迭cd跟带子,挨个介绍,“这个是《燕京无声》的现场录像带,我特意托人从中国给我买来的。还有这个,是Y在霓虹开音乐会的现场录像带,旁边这个是朝日电视台做的记录片,跟电影《树洞》有关。”

  “树洞?”杰西卡好奇问道。

  老板笑了笑,“你不知道是很正常的,《树洞》是Y写的一部小说,后来被中国的一个导演改编拍成了电影,这部电影还在柏林电影节上获了奖。”

  “那这部电影是他配乐的么?”哈迪森问道。

  老板摇头,“不是,这部电影的配乐是赵做的,据说赵是Y的好朋友,也是校友。这部电影的录像带,我也有,不过没有放在这里。”

  “电影好看么?”杰西卡问。

  “挺有意思的电影,毕竟能够在柏林电影节拿奖,肯定有独到之处,我朋友说,小说更好看。刚才我跟你说的纪录片,就是Y去剧组探班的时候,现场录下来的,里面有他现场演奏的曲子,《借黄瓜》还是现场创作的。”

  “借黄瓜?”杰西卡再次发出疑问。

  “嗯,这首曲子没有收录到专辑里面,不过音乐会现场的录像带里面能够听到,《遥远的旅途》也是这样的。”

  听到老板说的,杰西卡瞪大了眼睛,她自诩是Y的忠实乐迷,现在却发现,她对Y的了解根本就不够。

  竟然还有这么多曲子,她没有听过。

  老板看到杰西卡的眼神,也笑着说道,“我的这些收藏肯定不能送给你,不过我可以放给你看看。”

  “真的么?”杰西卡惊喜道。

  j“当然,店里面就有电视和录像机。”

  老板说干就干,带着杰西卡他们走到电视机旁边,然后将录像带放进了录像机里面。

  他最先播放的是《遥远的旅途》录像带。

  这个录像带是朝日电视台制作的,只有霓虹语跟汉语,杰西卡他们当然看不懂,不过老板却在旁边充当起了翻译。

  “这个主持人是在介绍中央音乐学院,因为Y就是在这所学校毕业,并且现在也在这所学校任教。你们看这个大门,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门,是不是非常有历史感。”

  听到老板翻译,杰西卡他们十分惊讶。

  “老板你竟然还会霓虹语?”

  老板却摇头道,“我并不会霓虹语,只不过这个录像带我看过很多遍,也问过霓虹的朋友,所以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原来是这样。”

  杰西卡点点头,不过心中的惊讶一点都没少,这个老板得多喜欢Y,才会干这种事情。

  换位思考,杰西卡不觉得自己能够做到这些,她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下里面出现的音乐。

  有了老板的讲解,两人很顺畅地看完了前面的采访,虽然没有听到音乐,但是杰西卡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

  了解名人的事迹,本来就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看了采访之后,杰西卡也更加了解了周彦的创作风格为什么如此多样。

  周彦从小学竹笛,中学的时候学了钢琴,后来进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真正地接触西方音乐。

  上大学期间,又接触了电影,风格又受到了电影的影响。

  等到采访结束,画面一转,出现了一座山以及三道背影。

  老板当即介绍道,“Y旁边的,是中国非常出名的两个作家,都是他的好朋友。”

  简单介绍完,老板就没说话了,他可不想耽误杰西卡他们听音乐。

  连续两首曲子,杰西卡越听,眼睛越亮。

  她不是第一次看到周彦吹笛子,但是这个纪录片里面,却让她最有感觉,竹笛、山景,以及远处停下劳作的人们,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让她很有感触。

  一首《借黄瓜》也让她对周彦的即兴创作能力,有了更新的认识。

  等到两首曲子听完之后,老板兴奋地解说,“你知道这首曲子为什么叫借黄瓜么?据说是因为……”

  听了老板说的“借”黄瓜的故事,杰西卡也觉得有趣,艺术家的生活竟然也这么有滋有味。

  看完了这个录像带,老板又带他们看了《东方遗音》东京站的录像带,杰西卡在里面听到了一首新曲子,是周彦用“尺八”演奏的《夜明》。

  等到这场音乐会的录像带看完了之后,时间也不早了,老板也要下班回家了,就跟杰西卡他们约好明天再来。

  到这时,杰西卡才想起来,买了《雨霖铃》之后,竟然都没有听。

  两人也就不着急了,带着专辑回了家,然后在家里听了起来。

  这张专辑,大部分曲子杰西卡都是听过的,好听肯定是好听的,但是惊喜确实要少点。

  不过在这张专辑的结尾,还是给了她一些惊喜。

  最后是一首小提琴的协奏曲,曲子一开始的半分多钟,表现出一种如夜般的怡然静谧。

  后面二十多秒,音调渐渐变高,情绪递进,曲调中夹杂了一些不安和惆怅。

  再之后,悲伤的情绪越来越重,最终忽然爆发。

  其实这首曲子的旋律相对简单,编排也没什么特别的,但就是好听。

  杰西卡翻看了目录,最后一首曲子叫《月》,很简单的一个名字。

  从音乐性上来说,这首曲子肯定不如《共饮长江水》,不论是编排的技术上,还是整体的叙事性,《共饮长江水》都要更好。

  但是杰西卡清楚,反倒是这首《月》可能会更受普通听众的喜欢,就是因为旋律简单,中段的时候爆发强,能让听众记住。

  为了印证自己的这个想法,杰西卡问哈迪森,“哪首曲子让你印象最深?”

  “当然是《young and beautiful》啊。”

  “除了这个呢?”

  “除了这个的话……”哈迪森皱着眉头想了想,最终确定道,“那应该是最后这首曲子。”

  果然如此,杰西卡点点头。

  ……

  “这首《广寒宫》背后有什么故事么?”

  《放牛班的春天》首映典礼结束的第二天,周彦接受了朝日电视台的独家采访,记者崛北隆向周彦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广寒宫》是东亚等国家地区的名字,在美国发行的专辑里面,叫《月》。

首节上一节413/4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