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238节

  “老姐姐您不知道吧,我们家有个外孙女儿,跟小彦差不多大,马上就大学毕业了……”

  秀茹还没说完,老太太就明白什么意思了,这是想结亲来了。

  这事正说到老太太心坎里了。

  “好事儿啊,年轻人就要多来往,回头安排他俩见个面,认识认识。”

  “哎呦,我听您这么说,心里特高兴,小彦这孩子啊,是真不错。”

  ……

  挂了束家的电话,老太太脸上布满了笑容,她凑到周悯农身边坐下,“我们家小老三在燕京也吃香啊,刚才束江淮家的打电话来,说要让他们家外孙女跟小老三认识认识。”

  周悯农抬眼看了看老伴,“束江淮的秦家是战三宝吧,他外孙女,那不就是战三宝孙女么?”

  “应该是,束江淮就一个女儿。”老太太点头。

  “他们怎么想起来小彦了?”

  “估摸着是在燕京碰到了吧,束家不是跟霍家关系还不错嘛。”

  周悯农点点头,“那就认识认识呗,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就算不成,当朋友处也行。”

  老太太翻了个白眼,“小宇就是听了你的话,每次相亲都冲着交朋友去的,相了这么多次亲,一个老婆没捞着,倒是交了不少朋友。”

  “那有什么问题嘛,能交朋友是他本事。”

  “你这……”

  老太太刚想数落老头子两句,电话又响了起来,他起身过去接。

  “喂,哪位。”

  “姨,是我,怀清啊。”

  “哦,怀清啊,你这会儿打电话有什么事情?”

  “我想问问,咱耀文二哥家的二儿子结婚了么?”

  老太太愣了一下,咋地?这求亲的还能扎堆?这是怎么个情况?

  “没啊,你怎么说啊。”

  “我表妹家有个女儿……”

  等到对方说完,老太太好奇问道,“你怎么突然说起这事了,你见过小彦么?”

  “见过啊,昨晚我还去现场听他的音乐会了呢。”

  “音乐会?”老太太一脸的疑惑,不明白是什么情况。

  对方回道,“是啊,这不是央视那边组织了音乐会吧,邀请了不少干部和干部家属,我也去了。”

  老太太一下子明白了,敢情他们扎堆过来说亲,是因为看了小彦的音乐会。

  ……

  这一天,周家接了好几通电话,还有把电话打到周彦他爹周耀文那里的。

  不过周耀文对儿子的亲事没有那么操心,他觉得周彦还年轻,现在也不急着结婚,而且周彦的事情,他这个当老子的还真不一定能做主。

  所以对于说亲的人,他也只是说回头问问周彦的意思,没有一个应承要见面的。

  ……

  周彦先接到了杨东生的电话。

  “周老师,现在我们台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好多人都请求能够再开几场音乐会。”

  周彦翻了翻自己的日程表,说,“要开也行,不过最多只能两场,而且时间可能要按我的来。”

  “没问题,全依你。”杨东生满口答应。

  “还有就是费用,可能要重新谈。”

  杨东生打这通电话之前,就有心理准备,所以听到周彦这话,一点都不意外。

  “这个也没问题,我们可以提高你跟乐团的出场费,费用方面你自己有什么想法么?”

  “杨导,你是导演,这个具体的费用我们也不好谈,这样吧,我让我经纪人去跟台里面谈。”

  杨东生觉得这个提议也合理,“那行,让你的经纪人直接联系我吧。”

  “好,我来跟他说一声。”

  挂了杨东生的电话,周彦就联系了张有安,把《燕京无声》加场的事情跟张有安说了。

  听到这个消息,张有安非常高兴,“看来这次的音乐会效果非常好啊,反正我们原本就计划在燕京开音乐会的,现在顺势做了,挺好。有央视在,也不用担心票房会差,只可惜燕京音乐厅只能容纳不到一千人,上限不够。”

  “具体的费用,你跟央视那边对接吧。”

  “没问题,我会对接好的,你这边时间怎么安排?”

  “趁热打铁,十月三十号,跟十一月六号。”

  “嗯,我知道了,等我消息吧。”

  跟张有安通过电话,周彦先在日程表上十月三十号跟十一月六号标记了“音乐会”,然后又去了琴房,开始写《第六感》的配乐。

  电影的剪辑还没完成,周彦先在已经完成的部分创作,两边同时进行,后面等到电影全部剪出来,也能轻松一点。

  写到了傍晚的时候,客厅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他起身去接。

  电话接通之后,就听到奶奶的声音传了过来,“乖孙,吃饭了么?”

  “还没呢,奶奶,准备一会儿去吃。”

  “自己做饭么?”

  “出去吃。”

  “哎呦,出去吃,花钱不说,还吃不到好东西,你说你要是找个媳妇,吃饭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周彦正色道,“奶奶,您说这话,孙子就要批评您了,您也是老革命家了,怎么思想觉悟一点都不进步呢。女同志也顶半边天,找媳妇是为了相爱相守,又不是给我做饭的。”

  “我就这么一说,你小子还跟我上纲上线了。”

  “嘿嘿,奶奶您是不是又要给我张罗相亲了?我这学校忙得很,也没时间回去啊。”

  “不要你回来,人就在燕京。”

  “燕京?”

  “嗯,战部长家的孙女,现在在人大读书,马上毕业了,你找时间见一面。”

  周彦愣住了,怎么又跑出来一个战部长家的孙女?

  “奶奶,人家姑娘还在读书,这是不是早了点,要不等她毕业了再说,我可不搞师生恋啊。”

  “什么师生恋,你们又不是一个学校的,人家主动提的,你去见见,别落了人家面子。”

  “这……要不等我忙完这阵吧。”

  “不行,要赶快的,后面还有排队的呢。”

  “啥?”

  “你先去见见战家的孙女,要是不中意,后面再看其他的,我这名单还有好几个呢。”

  周彦挠了挠头,“奶奶你怎么突然张罗起我这事来了,我二哥还没对象呢。”

  “那谁叫你音乐会表现太好,给人家盯上了呢?一个个电话都打到我这儿来的。”

  周彦恍然,原来是这个原因。

  其实倒也不是说他表现多好,如果他只是个知名音乐家,那也不会招来这么多领导干部说亲,大概也是现在很多人知道他是周家的孙子了。

  有周家托底,他自己又确实优秀,自然成了香饽饽。

  周彦沉吟片刻,说道,“奶奶,其实我已经有对象了。”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因为不想相亲,所以才这么说的。而且,就算你真有女朋友,现在也迟了,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必须得去看看,总不能我现在跑去跟人说,你有女朋友了吧,我这老脸往哪儿放?”

  周彦扶了扶额头,“那行,我去看看,但是后面可不能再应承了啊。”

  “好,你先去看了再说。”

第174章 周彦现象

  《燕京无声》后面两场音乐会的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加的两场都还是在燕京音乐厅,时间也是周彦之前说的那两天。

  这次央视明显更有经验了,事情刚刚定下来的当天晚上,《整点新闻》就播报了《燕京无声》在燕京音乐厅加场的消息,两场音乐会一前一后隔了一个礼拜,不过票是同时开售的。

  之所以同时开售,也是希望能够给第二场留更多售票的时间,毕竟第二场的票可能会难卖一点,因为前面有不少人都看过了。

  但是消息播出去的第二天,两场音乐会,总共一千六百张外销票就全部卖完,再次让杨东生他们惊掉了下巴。

  这一次,央视可不想再贴钱了,所以把票价也定的比之前高很多,这次的票价从六百元到一千元不等,平均一张票价格八百元,是第一场票价的两倍还多。

  但即便是这么高的票价,一千六百张票还是没有撑过一天时间。

  杨东生他们不禁感叹,现在的有钱人这么多了么?均价八百的音乐会门票一天就空?

  即便在燕京这样的地方,职工平均月工资也就四百块钱左右,一张音乐厅的票要花掉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

  不过很快杨东生他们也想明白了,能去听音乐会的,本来就不是普通家庭。

  杨东生又想起了之前跟周彦第一次见面,他们那一顿饭就吃掉大几百,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一张音乐会的门票八百块钱也不算多吧。

  但是杨东生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千六百多张票,大部分第一时间根本就没有到真正的观众手里,而是被黄牛抢去了。

  很多真正的观众去到售票处,被告知没票,但是却能见到黄牛党在现场出没。

  一张六百的票,黄牛党能卖到一千,而一张一千的票能卖到一千六七百,如果是多张连座的票,价格还要更高。

  而且这还是一开始的价格,后来黄牛党发现手里的票挺好卖的,又把价格往上提了提,六百的票卖一千二,一千的票卖两千,基本上价格翻倍了。

  但即便如此,黄牛手里的票,还是在演出之前都出手了。

  对于这种情况,央视也是非常苦恼,他们之前在定票价的时候,也想过再定高一点,但是又怕定太高,没有观众愿意买单。

  就是平均一张票八百,央视这边已经觉得挺高的了。

  只能说,虽然经历过上次的音乐会之后,央视有了一些经验,但经验还是不够多,他们对周彦音乐会的市场行情预估也不够。

  其实这次音乐会的行情这么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肯定是周彦的专辑确实在海外销量好,这对国内的民众们非常有吸引力,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虽然周彦不是外来的和尚,但也算是在海外认证过的和尚。

  第二,央视给了宣传,虽然《整点新闻》现在的收视率不断下跌,非常凄惨,但它毕竟是央视的节目,看这档节目的观众本身并不少,只是相对央视一套其他节目比较少而已。

  第三,就是音乐会场次少,音乐厅坐席少,总共就三场音乐会,外销票加起来才两千张,跟之前香江、台岛音乐会一场外销的票是一样的。

  物以稀为贵嘛,所以价格也就上来了。

  如果燕京音乐厅能容纳两三千人的话,三场音乐会外销有个六七千张票,那黄牛手里的票肯定也不会有这么好卖的。

  ……

  周彦并没有太关注售票的情况,他这几天忙得飞起,每天工作一大堆,而且还要去相亲。

  基本上三天他就要见两个女孩子,不过周彦完全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跟人家女孩子吃顿饭,简单聊一聊,就完事了。

  其实这些女孩子,也未必就愿意相亲。

首节上一节238/4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