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18节

  当张一谋发现周彦能很好地完成他所拜托的事情之后,他就“得寸进尺”,开始交给周彦一些更加有难度的工作。

  甚至有一场戏,张一谋让周彦负责拿着他写的故事板去跟制景、摄影以及妆造各组去沟通具体的拍摄细节,这已经是副导演做的工作了。

  最诡异的是,周彦去沟通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组人感觉奇怪,他们都觉得周彦来沟通是理所当然的。

  张一谋甚至感觉周彦在某些方面比李杰汉还要好用,因为相较于李杰汉,周彦在剧组的人气要高很多,大部分人都愿意配合周彦。

  特别是制景组那边,只要是周彦的事情,他们都特别积极。

  剧组有时候不仅仅是拍戏这么简单,有人就有江湖,能够把各方协调好也是一种本事。

  又是一个多月过去,天已经冷了不少,有的组甚至已经把火盆烧起来了。

  这时终于轮到周彦的第二场戏拍摄,正是周彦练习了两个月的颂莲喝酒那场戏。

  这一场戏在演技上可能要求更高,但是在拍摄上难度其实要低一点,因为景别跟角度远不如上一场戏复杂。

  现场先架设了两个固定的机位,再加一台移动机位,按照导演的要求,周彦跟巩莉先从头到尾地走一遍,中间不要断。

  等到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周彦站在外面等着导演说“开始”。

  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屏住呼吸,大家都知道这场戏在表演上有难度,所以担心周彦会出错,很多人都已经做好准备打硬仗了。

  张一谋的表情也特别认真,他对这场戏非常看重,同时他也知道这场戏的难度对一个新人来说有多大。

  “开始。”

  一声开始之后,周彦抬脚走进了屋里。

  此时巩莉已经进入状态,她看着周彦,醉眼朦胧地笑道,“大少爷,你回来啦。”

  周彦身体微微往前探了一点,一脸关切道,“你怎么喝起酒来啦。”

  到这里的时候,张一谋微微往后仰了一点,周彦的表现还不错,不过重头戏还在后面。

  “呵,坐吧。”

  周彦先是在房间里面看了看,然后再走到巩莉对面坐下。

  巩莉端起酒杯:“我是自己给自己祝寿呐……你要不要喝一杯,给我祝祝寿。”

  说着,巩莉就开始倒酒。

  侯啸贤神情紧张地看着两人,接下来的一幕是这段戏里面的第一个小高峰,就看周彦能不能接下来了。

  巩莉倒好酒,将杯子往周彦面前伸,却洒了周彦一身。

  周彦身子微微一欠,然后看了眼衣服跟桌面。

  掌镜的赵飞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周彦把陈飞浦的条件反射跟心理状态都稳稳地拿捏住了。

  正常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要被吓一跳的,但是又不能太夸张,周彦稍微欠了一下身体真的恰到好处,后续他没有先去擦衣服,却接了巩莉的酒,中间表现出了一丝犹豫。

  这犹豫到底是因为衣服被洒了酒还是因为跟颂莲用同一个杯子,已经无所谓了,反正只要有这点犹豫,这段戏就没问题。

  “好,我喝一杯,祝活到九十九。”周彦喝了一口。

  “胡扯。”巩莉一把将杯子又抢了回去:“我才不要活这么长呢,这好听的话,说给你父亲听去。”

  “事情我都听说了……”

  中间这一小段,对周彦的考验很少,主要还是女主巩莉的表现,两个人都很顺利地完成了。

  再到后面,周彦从腰里面掏出礼物送给颂莲,两人的对手戏进入了高潮。

  演到这里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不敢呼吸,这场戏能顺顺利利走到这里不容易,大家都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打断两人的节奏。

  一直到这里,周彦的表现都完全没有问题,也早就超过了张一谋的预期。

  而此时,张一谋一直在等待着周彦倒数第二句台词。

  当巩莉狠狠地说出“我拿了,不脏了我的手?”之后,周彦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以及试图掩饰的神色,“没打算送你,骗骗你。”

  很短的时间里面,周彦脸上闪过极其丰富的表情。

  陈飞浦是否是骗颂莲的,又对颂莲有着什么样的感情,这些在戏里面都没有交代,所以周彦最后的这个表情很重要。

  以后电影上映,观众也会从周彦的表情中解读陈飞浦的心理,而周彦的表现,恰到好处。

  成了!

  张一谋狠狠地握住了拳头,他知道,到这里,这场戏已经成了。

  但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戏还没有走完。

  “骗我?我被人骗惯了,人人都骗我,你也骗我。”

  “你出去。”

  “出去!”

  “飞浦!”

  最后一幕,是两人相视而立,最终陈飞浦低头告辞。

  “我告辞。”

  周彦说完最后一句台词,就开始往外走。

  走到门外的时候,按道理这场戏已经结束了,但是周彦却一直在等着导演叫停,导演不叫停,他就不敢停。

  等周彦走出一大截之后,张一谋连忙喊道,“停停停,好了,结束了。”

  当张一谋宣布结束之后,现场响起了一阵欢呼,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遍竟然这么顺利。

  周彦可是个新人啊,怎么能表现这么好,难道他真是个天才?

  但是周彦却知道,他并非什么天才,只不过是准备足够充分而已,这一场戏他可是准备了两个多月。

  也就他有这个条件了,其他人要是为了这点戏准备两个多月,那一部戏没有几年是拍不下来的。

  一遍就把两个景别大部分的戏完成,张一谋非常高兴,剩下的时间他们只要再拍几组相对简单的镜头,这场戏就能结束了。

  休息的时候,周彦被现场的工作人员们簇拥着,享受着大家的夸赞。

  “周彦,你之前肯定学过表演吧。”

  “嚯,你以后别跟咱们张导一样,跨专业拿个影帝。”

  “你也太神了。”

  “你肯定不是央音的,是中戏的吧。”

  面对大家的夸赞,周彦谦虚道,“我不过是勤能补拙,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练戏,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关键还是莉姐带的好,刚才这场戏,主要也看莉姐的表现力。”

  巩莉在旁边听周彦这么说,笑着说道,“我还真要谢谢你,要不是之前你拉着我排练,我对这场戏也不会这么熟,而且你今天表现非常好,我也被你带的起了状态。”

  这不是假话,她确实是因为周彦起的状态,如果是平时,这场戏也不会这么顺利。

  休息好了之后,巩莉在房间里面拍一些特写镜头,周彦则在外面拍陈飞浦跟宋妈说话的镜头。

  ……

  这一场戏,让周彦感觉很畅快,但是演得好也有后遗症。

  周彦的粉头子刘清这下又有了新素材,他逢人就说周彦虽然是新人,但是演技好,跟巩莉老师的对手戏一遍过。

  在刘清的口中,周彦俨然成为一个为了电影而生的奇才。

  周彦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会被捧杀,后来渐渐就习惯了,而且大家好像也喜欢听这个。

  特别是剧组的那些小姑娘,现在对待周彦甚至有点饭圈的感觉,一说到周彦,就是哪哪儿都好。

第35章 用了金坷垃,亩产一千八

  到了十一月份,剧组的拍摄工作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剩下的拍摄,主要是一部分雪景戏比较麻烦,需要等到下雪才能拍,所以剧组这段时间拍摄的安排都比较松,都是三五天才拍一场戏,为的就是等下雪。

  十一月八号的时候,刘清跟何胖子要去县里面采买,周彦也跟车去了。

  最近天越来越冷,巩莉那边瓜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周彦准备跟刘清他们去趟县里面一次性多买一点,另外他也要去看看县里面能不能买到最新一期的《花城》,杂志社那边寄的样刊还没到,估计十一月份是到不了了。

  就算没有这些事,周彦也想跟着去看看,他来片场好几个月了,但是一次都没有去过县里面,这马上电影拍摄就要结束,再不去就没机会了。

  车子到了县里面,刘清将周彦放下。

  “书店就在前面,你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一会儿就能看到。我跟胖子去买东西,你自己逛逛,十一点钟的时候咱们在这里汇合。”

  “好嘞。”

  等刘清他们走后,周彦按照刘清说的方向朝前走。

  也就两三百米的路程,周彦就看到一间新华书店。

  这年头最多的就是新华书店,其他书店很少,不过很多人买书并不会去书店,书报亭和地摊才是大部分人的首选。

  这间新华书店看起来刚开张没多久,门上还挂着红布条,书店里面的陈设跟其他商店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书架都是贴墙面摆放,前面还有老式的柜台隔着。

  想要买书的话,需要隔着柜台跟柜员说要哪本书,然后柜员再拿给顾客,这样大大减少了失窃的情况,但同时也增加了购书的繁琐以及书店的人力。

  当然也不是说新华书店都是这种模式,大城市里面的新华书店还是有开放书架的。

  因为是这种销售模式,所以书店里面自然也是没有供人阅读的区域,周彦简单地逛了一圈,就走到柜台跟前,跟柜员说,“大姐,给我拿一本《花城》。”

  柜员是个三四十岁的女人,因为店里面客人不多,正在摆弄头发,听到周彦喊她大姐,老不高兴了,“谁是你大姐,就乱叫。”

  周彦知错就改,立马笑着改口,“小姐,麻烦给我拿一本《花城》。”

  听到小姐二字,柜员神色缓和一些,但语气还是有些不耐烦,“《花城》涨价了,三块五。”

  《花城》是去年涨价的,一下子从一块二毛钱一本涨到了三块五毛钱一本,涨价幅度非常大。

  好多人来买,一听价格涨这么多就不乐意。

  为了这事,柜员跟人吵过很多次,所以一听有人要买《花城》,她就不耐烦。

  “嗯,拿一本。”周彦掏出三块五毛钱。

  柜员收了钱,将杂志拿给周彦。

  周彦没有在书店里面多待,在他看来,这破书店绝对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拦路虎之一,多待一秒头都疼。

  走出书店,周彦才打开杂志,很快就在目录上找到了《被雨淋湿的河》,作者周产。

  周彦照着目录找过去,快速将文章看了一遍,杂志社对这篇文章并没有进行删减,几乎是一字不落地刊登了。

  看完《被雨淋湿的河》,周彦将杂志拿在手里掂量了一番,人家都是加量不加价,《花城》倒好,不仅仅加价,而且量还下去了,相较于之前,杂志的分量至少少了有两成。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原先《花城》定价一块二毛钱一本,却足有三四百页,这定价恐怕连工本费都赚不回去。

  后来即便涨价到三块五,《花城》也无法做到收支平衡,为了活下去,又开始为杂志招广告,现在《花城》的内页甚至是封面时不时会出现酒店、旅游等宣传广告。

  或许《花城》杂志社也希望能够让文学世界保持单纯,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抵得过物欲横流的浪潮。

  周彦对这事倒是没什么特别感觉,只要里面的文章够好,刊登一些广告也无可厚非,不然谁给他们发稿费?

  将杂志揣到挎包里面,周彦又沿着街道往前走,接下来他要给巩莉买瓜子。

  县城里面炒货铺不少,周彦找了一家人多的,称了三十多斤瓜子。

  遇到周彦这样的大客户,老板也很开心,直接将装瓜子的蛇皮袋送给了周彦,还免费给添了二两炒花生。

  因为瓜子太重,周彦先将瓜子寄存在炒货铺,自己轻装上阵,在县城里面随意地逛起来。

首节上一节18/425下一节尾节目录